夕月



隨著全球上世紀60年代的那一波嬰兒潮逐步邁入老年人的隊伍,養老產業的價值正被逐步開發。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滯后已成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今年以來,有關“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的消息更是吸引著全社會的熱烈關注。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的專家團隊都參與制訂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而此前清華大學的方案因提出延遲領取養老金而遭遇很多人的不滿。有媒體稱,目前基本達成了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和養老金并軌兩項改革,但依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誰來養活中國的老年人?已執行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否調整?單獨二胎的放開政策能否使當下老齡化加劇的中國得到緩解?這些問題都需在新的人口環境和發展背景下被重新考量。
被忽視的“裸老族”
改革開放之初,數千萬懷揣著翻身致富夢想的農民工涌進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如今他們已經老去,但城市并不愿意完全接納他們。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日前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主要數據報告》中顯示,社會養老保障的覆蓋率,城鎮達到84.7%,每人月均退休金1527元;農村達到34.6%,每人月均養老金74元。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老一代農民工中超過50歲的,全國有3600萬人。他們大多已退出市場但無處容身,過快的城市化進程讓其中一部人失去了土地,勞累留下的一身傷病讓他們沒法從事體力勞動。和新生代農民工不同,老年農民工生活相對閉塞,不了解當下新興的互聯網產物,獲取信息渠道單一,維權意識和能力也很差。受歷史條件所限,他們工資收入很低,基本上沒有任何福利保障。
一定意義上,城市老人比農村老人得到更多的養老金可以理解。畢竟,農民擁有土地,垂垂老矣之際,守著一畝三分田也能勉強度日;但對城市老人來說,生活于“什么都要花錢”的世界,若無退休金兜底,基本的生存都將難以維系。但是農村和城市養老資源的巨大差距,1527元與74元的落差,仍然很刺眼。或許可以說,在養老機制的搭建途中,政策制定者首先兼顧了城市群體的訴求,他們恰巧發聲渠道更多、政策倡導力更強。看似不那么迫切的農村人的養老需要,則有意無意地被擱置起來。
長久以來,農村社會具備天然的自我養老、家庭式共濟能力,這被政策制定者一再放大,甚至輕視農民對公共保障的需求。但農村那種自給自足、自我負責的基因,本就無比脆弱。尤其計劃生育以后,農村老人難以依賴子女贍養度日,他們的暮年,多半只能實現低水平的生存。現實中,企事業員工、公職人員等城市人群,以領取退休金的方式,享受著“社會的回饋”;而在農村,養老金僅杯水車薪。農民一生的辛勞,未能得到制度層面、經濟層面的認可與回贈。
從改革開放初期,第一代農民工已經到了退休養老的年紀,日益嚴峻的農民工養老問題如今不僅是一個群體的問題,更是一個體系性的課題,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綜合性改革。比如,如何提高農民工的“五金”的落實,如何讓農民工的就業權益得到保障,如何提高農民工自身的能力,如何建立更為完善、標準更高的保障體系等等。更重要的是,如何給農民工更多的福利空間,全方位、多層次突破現有的養老困局。
“從社會公平角度講,不應該讓上億的人口把青春獻給城市,把養老負擔甩給農村。”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最近在一次記者會上的這句話在各大門戶網站的論壇和貼吧被瘋狂轉載。每一座發展中的中國城市里都涌現著大批農民工。因為他們,我們有了高級寫字樓和住宅樓,我們有了便利的地鐵,我們的城市越來越有活力。當我們都在感慨社會經濟發展好的時候卻忽略了他們這些“裸老族”,他們沒有居住證,甚至沒有購買任何社保。到了疾病纏身再也干不動活的時候,他們該到哪里去養老?
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短缺
有專家認為,實施單獨二胎政策后生育率將適度反彈,有利于應對老齡化趨勢帶來的問題,同時,可以有效增加勞動力供給。但是,靠多生孩子來延長人口紅利和增加短缺的勞動力是否實際呢?
1999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的10%以上,開始進入老齡社會。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78億,占全國人口比重的13.26%。2011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5億人,占總人口的13.7%,占全球老年人口的近24%,是全球惟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
“十二五”時期,中國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年均增加860萬左右。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2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6%。而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
老齡化對養老、社會保障帶來的壓力,可能是目前人們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老齡化效應。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來認識老齡化的影響,那是遠遠不
夠的。
事實上,老齡化對經濟影響的核心性問題是,老齡化降低經濟增長的潛力與活力。一些具體的表現是:老齡化提高勞動力稀缺性,減少勞動力供給,降低國民儲蓄,增加企業及家庭負擔,加大政府財政與社會保障支出壓力,降低以低勞動力成本為核心的貿易比較優勢,同時老齡化對房地產、資本流動乃至金融體系等都有系統性的重要影響。老齡化影響經濟的機理是:老齡化深刻改變原有的經濟資源配置關系,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些影響已經有了一定的驗證,比如當今發達國家不斷出現債務危機,雖然其導火索可能是銀行系統、政府運作失誤,但是都可歸結為一個基礎性的重要背景就是人口老齡化。
對于中國老齡化問題,中國社科院數技經所經濟系統分析室主任李軍認為,短期來講,靠多生孩子來延長人口紅利不僅不現實,相反是加快了人口紅利的減少,因為這將使人口撫養比在短期內快速提高,也就是非勞動年齡人口短期內將增加過快。從長期來看,多生孩子增加勞動力,有利于改變人口結構,但其主要意義并不在于延長人口紅利以及促進經濟增長,而是改善“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有助于緩解相關社會問題,增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健性。經濟增長動力的提升將主要靠技術進步。
人口紅利主要指一個國家處于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相對較大,非勞動年齡人口(未成年人與老年人口)的比重相對較低,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狀態。對此,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經濟中“能干活的人”相對多,“吃閑飯的人”相對少。如果這種人口結構出現了變化,比如出現“能干活的人”減少,而“吃閑飯的人”增多的情況,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減少。專家分析指出,由于人類的壽命在不斷延長而導致老年人數量相對增加,多生孩子也阻擋不了人口老齡化成為常態狀況的出現,多生孩子只能是在一定限度內緩解老齡化進程。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的人口紅利的局面將不會再現。
如此看來,中國人口面對的不僅僅只有老齡化難題,中國經濟近30年來高速增長所倚重的廉價勞動力也將面臨短缺危機。
無法直視的養老金隱性債務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都受到來自老齡化的養老金壓力。一項對30多個國家的測算顯示,養老金“隱性債務"規模,最小的相當于GDP的50%,最大的是300%。美國2012年5月測算的結果是,2021年將首次出現“收不抵支”,2033年基金儲備枯竭。
隨著中國“未富先老”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無論是臨近退休的“60后”、正當壯年的“70后”,還是青春勃發的“80后”,都為自己退休后究竟能領到多少養老金而憂心忡忡。
近年來,關于養老金“空賬”的問題備受業界關注。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近日表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養老金備付能力僅154%,只夠支付一年半。鄭秉文表示,截至2012年年底,美國社保基金是2.73萬億美元,當年養老金支出是7830億美元,備付能力是347%;而中國的備付能力僅為154%(2.4萬億/1.5萬億),換言之,美國的基金規模足以支付3年半的養老金支出,而中國只夠支付一年半。據此判斷,中國養老金隱性債務的規模超過了20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現有的養老保險體制是養老金雙軌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期間不但不用繳納養老保險費,而且退休后的養老金替代率年年攀升,高達 80%,反觀企業職工有時還因負擔不起高額的養老保險費而棄保或逃費,最終退休后的養老金替代率只有 40%多。這種制度導致不同的待遇下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有幾十甚至上百倍的差異,而且每年給中國造成上萬億元的額外成本,但這一成本卻由企業普通職工和全社會負擔。收支不合理的養老制度逐漸加大了養老金缺口。
2013年12月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稱,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月人均達到81元。按照中共相關政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者連續繳費15年,60歲后每月最低只能領取55元養老金,即便按照最高標準參保新農保,最多也只能獲得每月100多元的養老金。據悉,新農保的養老金水平甚至不足低保水平的三分之一。但民眾的養老金除過日子外,還要用于老年時的醫療開支。城鄉居民的養老金水平過低的問題逐步凸顯。
中國養老的問題非常具有中國特色:一是養老金發放實行等級制,除公務員之外,涵蓋范圍非常狹窄、福利種類與數量非常單薄,與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很不相稱;全社會的福利制度還未真正建立,已有的部分就基本難以為繼。
有關專家表示,就養老而言,中國至少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老齡人口基數過大。《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老齡人口呈現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加之中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一起,養老問題異常
嚴峻。
其次,農村養老問題異常嚴峻。中國1.94億老年人口中,有超過60%以上、高達1.2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村。盡管農民工入養老保險的比例不大,但就是這部分已入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因為遭遇制度的瓶頸,他們在打工地所建立的養老賬號不能自由轉移,這些養老錢帶不回老家。對很多農民工來說,這種看起來很“完美”的養老金制度其實只是空頭支票,極大地影響了農民工納入養老保險的推廣。
第三,中國目前的養老金缺口十分龐大。這些缺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的,今后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各地政府債務如山,是否具有支付能力值得存疑。
最后一點,兒孫啃老,透支父母儲蓄。由于80、90后生人不少人遭遇就業難或者低薪就業,婚齡時又逢房價飛漲,城市中產以上家庭不少遇上了子女啃老問題。
養老制度不健全,養老金缺口逐漸增大,公立養院一床難求,民間資本進入養老院出現經營困局,而日前備受關注的以房養老短期內也難實現,而中國老年人的數量正在飛速增長。面對這種讓人窒息的局面,我們不得不尋思:如果有一天我們老無所依,我們的未來在哪里?養老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利益。政府在考慮解決養老問題是應該多聽聽民間的意見,而不是單方面地推行一個政策,在解決養老問題時應該打破雙軌制,讓體制內外的人享受平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