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瑤
同伴互助學習作為一種探索性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所謂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極主動地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是指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通過同伴的示范,演示,教育,監督,互動互評等方式進行的互助合作式的學習形式。
如何實現在實驗教學中有效同伴互助,使學生提升獲取知識的能力,交流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幾點是筆者在實驗教學課堂中所做的探索。
一、合理的學生分組,提高學生互助式學習的有效性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組來進行實驗教學,一般教師在分組時,往往遵循“就近原則”,即坐在一起的兩個或四個學生分成一組,這其實是不妥當的。針對不同的實驗,合作學習中應選用不同的分組策略和分組方式,這是教師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必須首先思考的問題。從小組的規模上來說,小組成員從2至6人不等,一般不超過6人,以4人為宜。從分組的策略上來說,實驗小組中男女同學更可適時搭配,可分為異質組,隨機組和興趣組。
1.異質組
需要全班學生完成相同的實驗任務時,比較適合選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方法。此時的互助實驗學習主要在小組內部展開,因此各小組之間的同質性是保證各小組學習效果一致和班級整體學習效果的前提。小組之間的同質性是指各學習小組的綜合學習能力,成員動手能力分布,小組成員人數基本一致,小組內部的成員性別,動手能力,試驗技能等可具備差異性,便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合作。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要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可根據學生平時上課表現,作業情況,學習興趣,動手能力等,將學生分為四大類型,在每個類型中按數字給各個學生編號,上課前數字編號一樣的學生分成一組,這樣就形成了每組4人的異質組。學習小組成員確定后,組內共同學習積極討論,每個學生主要講一個問題,然后組內交流互助。這樣可避免互助小組的活動流于形式或只有個別同學參與的情況。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組內互助學習后,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最后教師加以補充修正。
2.隨機組
隨機組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分組方法,這種分組方法無需事先準備,易操作。比較適合組內成員的成績影響不明顯的學習活動。分組時,教師在所需小組的數目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號順序,隨便抽取4~6人一組。也可按其他游戲方式分組增加學生的興趣。例如,做探究性的“趣味實驗”,如“水果電池”“無字天書”等。教師可預設實驗方案,實驗原理,實驗用品,讓學生自己到實驗室或者課后在家中準備實驗用品,然后一起實驗討論。在這樣的組內互助學習中,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由于這種分組具有隨機性和不可預見性等的特征,很有可能將平時較少合作的學生分到一組中,可以擴大學生的交往范圍。給學生不同的角色體驗機會,增加學生的適應性。
3.興趣組
興趣組是根據學生興趣,自由組合的分組方法。按興趣分組,比較適合既定題目下的探究活動。如高一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可由學生自由組合,自主選定研究課題,然后教師預先從以下方面加以指導,如①成立課題組,確定課題和組長;②制定課題研究方案;③課題討論與交流;④具體實施研究方案;⑤中期交流;⑥整理和分析資料;⑦形成研究成果。這種在興趣的引領下,小組互助的學習方法,學生很喜歡,而且是有效的額,同事根據興趣進行分組時,教師要對各小組的成員進行分析,對整體實力較弱的小組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
二、合理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互助式學習的能動性
羅杰·約翰遜和戴維·約翰遜在比較互助學習的班級和獨立學習的班級后指出,一個好的互助學習案例要得好的學習效果,需要滿足下列5個要素:①相互依賴,學生能把個人進步和小組成就聯系在一起,關心他人;②大量的口頭交流能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和有效對話;③清晰明確個人責任感,以小組的成就為己任;④運用交往技能,包括領導技能,溝通技能,沖突解決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⑤恰當和正確的小組進程,共同承擔管理小組的整體學習進程。
常用的活動模式有教師合理的引導模式,小組討論模式,實驗圖式的構建。教師給學生合理分組后,給每個小組一系列問題,小組內每個成員負責解決一個問題,最后通過學生討論,教師演示等途徑得出最終答案。然后每個成員負責為組內同學講解,最后達到組內成員全體理解并掌握,最后構建知識網絡。例如,在高中化學的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系列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引領學生完成知識學習。教師先展示一個原電池裝置,鋅-銅-稀硫酸溶液,以靈敏電流計的偏轉來證實電流存在。以此為基礎,控制變量,改變電極,改變反應溶液,改變電路狀況等,逐一提問,思考,檢驗是否構成原電池。在一系列對比試驗中,逐步總結歸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引導學生初步實現知識的構建,即不同活潑型的2個電極,電解質溶液,氧化還原反應和閉合回路是構成原電池的充分條件,引領學生得到原電池的實驗圖式如圖1。
圖1三、合理的評價和表揚,提高互助式學習的持續性
人們都喜歡聽贊美的話,尤其是未成年的學生。合理的表揚和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伴互助學習,既有個體又有團體,評價時應以自我評價為主,結合教師評價和成員互評。評價的重點不是結果有多精彩,而是以鼓勵為原則,表揚先進,促進后進,樹立榜樣, 側重于學生合作互助的過程而非結果。學生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①對實驗的目的,操作等進行感知、記憶、理解,加深認識的自主性與能力的發展;
②獲得情商和智商雙重能力的培養;
③對該過程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和自我認知;
④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
⑤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交流分享的勇氣;
⑥傾聽他人的想法并尊重不同的意見。
有效的同伴互助學習,需要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愉悅,寬松,思想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和研究。在同伴互助式學習中,教師和同伴的評價很重要。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勵每個同學的發展。作為教師,要努力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實行鼓勵性評價,用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句表揚的話語,如“這個實驗的改進設想很有創意”,“這個課題你完成得很好”等等,都會給學生以正面的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孩子在互助學習中得到了自信的美妙體驗,他會愈加喜歡這種學習的方式,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大有裨益。
教育促進每個學生的而發展,這是教育活動永恒不變的目標,通過合理的分組,恰當的實驗活動,鼓勵的評價方式,構建同伴互助學習的實驗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學生用自己的頭腦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互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空間與時間,從而增強學生自信心,最終提高教學效率!
(收稿日期: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