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國
2014年,又逢甲午。
120年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邊緣。這個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悲愴之年。
120年后的甲午,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在近期公開場合的講話中,他數次提到了“甲午”——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占。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時說。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痹?014年6月9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他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軍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早在2013年1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有感而發。當天,也是中國共產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后的第二天。
而在2014年7月底,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一戰100周年、八一建軍節之際,解放軍“三軍四海六軍區”的罕見軍演,震撼登場。
與以往強調武器先進、強調登陸作戰直指具體軍事目標不同,此次解放軍更加強調的,是接近打仗的逼真效果,強調的是實戰的決心,以及不畏懼亮家底帶來的國際負面效應。
主流媒體認為,從時間節點上來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宣示復興中國不同以往的氣象,宣示一雪甲午之恥的堅強決心!
關于120年前的那場戰爭的“爆發日”,很多歷史學家認定為1894年7月25日(農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制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是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才正式宣戰。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歷來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是應朝鮮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無可忍,因此“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于涂炭”。
而我們以為,真正讓中日兩國,舉全國之力,殊死一搏的,毫無疑問應該是1894年9月17日13時至18時(約),發生在中國黃海上的甲午海戰(亦稱中日黃海海戰、大東溝海戰)。
此役,北洋水師雖三軍用命,卻最終戰敗,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雖多艘戰艦遭重創,卻未沉一艦。更可怕的是,北洋水師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直至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場歷時5個小時的大海戰,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1279年3月的崖山海戰相提并論——如果說“崖山之后無中國”,是對華夏文明和漢文化遭受破壞、發生斷層發出的惋惜和懷念,那么,毫不夸張地說,歷時5個小時的甲午海戰,則徹底改變了中國的近代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甲午海戰,民之痛、國之殤。
5個小時的慘烈海戰,是誰打響的第一炮?北洋水師是如何戰敗的?
丁汝昌是不是“消極保船,貽誤戰機”?劉步蟾有沒有“怯戰自?!??鄧世昌是民族英雄還是“虛假典型”?
北洋水師是不是“亞洲第一的牛逼艦隊”?如果不是,有哪些地方值得檢討和反???
在以下12個版面的篇幅里,《華聲》雜志將按照“鏖戰”、“英雄”、“反思”的次第,和讀者諸君一道,回眸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