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沈小華 汪大偉
摘 要: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歷史文化形態和外在空間物質環境形態特征的綜合表現,同時也是當地居民和外來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對該城市總體印象的集中體現。本文基于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分析了城市意象理論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可應用性,以泰州市海陵區中心城區為例,結合實地考察闡述了其歷史人文要素及空間物質要素的特征及結構,探討了其傳統文化、水文化、現代建設綜合城市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和基本途徑,從中試圖得出泰州市城市形象塑造的啟示。
關鍵詞:城市意象;人文歷史;空間環境;城市形象;泰州市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歷史文化形態和外在空間物質環境形態特征的綜合表現,同時也是當地居民和外來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對該城市總體印象的集中體現。城市獨特的人文和物質環境對塑造獨特而和諧的城市品牌形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并處于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階段的城市,如何塑造自身的城市形象,為人們提供日常的愉悅以及旅游者眼中的城市文化美感,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文基于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以泰州市海陵區中心城區為例,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問題展開探討,以求能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1 城市意象理論分析
城市意象是人的大腦通過想象可以回憶出來的城市印象,也是觀察者頭腦中的“主觀環境”空間。該概念首先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城市規劃師凱文·林奇所著《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凱文·林奇提出了城市的可讀性,他認為,一個可讀的城市,他的街區、標志物或是道路,應該容易認明,進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形態。從總體上來說,林奇思想的核心是物質環境在人們腦海中形成的心理意象,研究內容包括城市的環境意象、公眾意象、綜合意象以及城市意象的個性和結構。通過實例分析,他將重復著的城市意象元素形態類型分為道路、標志物、邊界、節點和區域五大要素。
2 泰州市海陵區意象要素分析
泰州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美譽,古稱漢陽、海陵,南唐時建泰州,寓意“國泰民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泰州經歷了行政區域劃分及環境改造的一再變化,逐步形成了與其他區域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生態宜居,充滿個性與生機、有獨特品位的區域空間及文化系統。
2.1 歷史人文意象要素分析
(1)鳳凰寶地、祥和之州。南唐始稱泰州,取“國泰民安”之意,另泰州歷來戰亂稀少,又有“太平之州”的說法,當下泰州又名“祥泰之州”與此一脈相承。宋時泰州海陵城布局完善,順應地勢和水脈,形似騰飛的鳳凰被譽為鳳凰城,“城峻而堅,壕深而廣,城翔壕上,若鳳凰展翅”,昔日形似鳳凰的城市形態在海陵區主城區還能找到依稀的影子。據此形成了泰州鳳凰寶地、祥和之州美好愿望的傳承和風情展現。
(2)生態宜居的“水城慢生活”。近年,“慢生活”“慢文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以此為主題的旅游城市也不斷出現。例如,成都、高淳等。因此,廣義的“慢生活”主題個性并不是很明顯,應呈現出泰州慢生活的特質。泰州的“慢生活”是上千年泰州人的生活積淀,源于泰州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結構。古泰州南銜長江,東傍黃海,背靠淮河,江淮海三水交會,水系發達,制鹽業和農業帶動商業發展基本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且歷史上戰亂稀少,城市規模較小,比較閉塞形成了泰州人小富即安,安定平靜的生活。“三水”社會經濟結構孕育了泰州奇特的市井文化——“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飯后聽評話,入夜賞閑戲”,“魚湯面,拌干絲,坐茶館,進澡堂,聽說書,看演戲”。而如今早茶、城河垂釣、畫舫夜游成為當下泰州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表現出泰州人享受生活的樂趣,追求平簡樸的閑適生活形態。
(3)深厚的人文底蘊。泰州作為“漢唐古郡、淮海名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東南間氣鐘天目;鄒魯宗傳屬海陵”泰州文風夙冠淮南,有“小鄒魯”之稱,文化名人輩出。
唐代有書法評論家張懷瓘,宋代有著名教育家胡瑗,元末明初有文學家施耐庵,至明代,哲學家王艮開啟“泰州學派”,影響深遠,清有著名天文歷算家陳厚耀,評話宗師柳敬亭……目前泰州現存的江淮名剎光孝寺,南山寺大雄寶殿和城隍廟,東岳廟、岳飛生祠、崇儒祠、學政試院、柳園和喬園無不訴說著這所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深厚的人文底蘊。
2.2 物質環境意象要素分析
漢初,泰州稱海陵,取“傍海而高,為海渚之陵”之意,臨海的地勢孕育了后期繁榮的制鹽業。直至清末到民國年間,黃河奪淮造成大量泥沙淤積,使海岸快速東移,泰州大地增高而浮出于三水之間, 露出縱橫交錯的河流,泰州現在的內河水系格局是大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而形成的,給我們留下水城一體、雙河繞城的獨特風韻。泰州海陵區空間環境形態以“水系縱橫”和“格局玲瓏小巧”特征為主,以此為基本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街河一體”的城市基本道路格局,以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時應力求在區域劃分、景觀設置及標志物空間要素方面形成獨特的城市意象,使之具備塑造獨特城市形象的基本條件。
(1)閉合式水系格局:強烈的核心區域效應。泰州海陵區中心城區形成的閉合式水系格局,起到了區域劃分和隔離的作用,是城區形象的一種“域化”。鳳城河環繞東西北向,老通揚河橫跨南區,內部方形區域是泰州古城原址,也是今天要保護和發展的歷史城區,保留了宋代形成的鳳城基本格局。該區域沉淀了泰州兩千年的傳統歷史,也是發展文化旅游的核心區域。在原鳳凰形老城區的基礎上泰州海陵區繼續孕育生長,成為老城區和新城區共同發展的近正菱形的團塊狀結構。
(2)南北縱橫、街河一體:海陵區道路特征強烈的空間意象主導要素。“道路”通常與“方向感”聯系在一起,人們在道路上移動同時觀察著城市,其他的環境元素也沿著道路展開布局,對形成強烈的空間意象起著主導作用。海陵區老城區建設始終圍繞它的中軸線——迎春路和海陵路開展,東面迎春橋(東西門大街)由東入老城區,迎春路東西橫穿,北面坡子街入主城區,海陵路(南北大街)南北縱貫,迎春路和海陵路將城區十字區域劃分。另,南北向主干路還有80年代擴建的青年路和鼓樓路成為平行于海陵路的南北向新軸線,其交通地位超越海陵路,老城區內部東西向次干道并未進行大的格局變動,保留了五一路——邑廟街、稅務東西街的傳統形制。在老城區及鳳城河閉合格局外圍擴展了江洲路、東風路、春暉路等南北貫通道路,以及東進-南通路、人民路、濟川路、梅蘭路和鳳凰路等東西貫通道路。
目前,海陵區主次干路布局清晰,方向性強,合理的劃分出城區區域,為行人指引行進的方向;同時與陸路相伴隨的是河道,海陵區除了主干水域東城河外,還有玉帶河、通揚河及其他小的河道,河道縱橫與陸路一體發展,其沿河生態綠地景觀和公共活動空間,成為市民樂于游玩的休閑娛樂場所,同時增添了道路兩側的綠化效果,美化了城市環境,是海陵區強烈的空間意象特征之一。
(3)濱河景觀與橋梁、街道:海陵區的邊界特征。邊界是城市的界線與個性的界標,是城市認知的主要要素,邊界作為線型要素表現,讓人們有一種明顯的空間領域感。海陵區最突出的邊界是橋梁、河道及濱河景觀、街道等,它們并非只起到隔離的作用,而是表現出了文化上的劃分。首先鳳城河、南昌河、老通揚河與各大主干街道交叉,形成了迎春路上的迎春橋、西門橋,鼓樓路上的鼓樓大橋(廊橋)、文昌橋,青年路上的青年橋環繞閉合的老城區。其次鳳城河東城河目前是海陵區著名的風景旅游區,貫穿了柳園、三水灣、桃園老街、梅園及濱河廣場,充分融合了水文化與泰州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典型的空間意象特征,亦是東西老城區與高教園區的劃分界限。另外泰州老城區街道充滿歷史的記憶。例如,稅東街、五一路、坡子街、邑廟街等,新城區濟川路、梅蘭路、鳳凰路、東風路等道路寬闊,視線清晰,兩側建筑井然有序,表現出現代城市建設的成果,因此街道也是認知城市的主要邊界特征。
(4)橋梁、傳統街區與現代商區:傳統文化、水文化與現代城市建設的多樣空間節點融合。節點,簡單說來就是城市結構與功能的“轉換處”,是城市的匯聚點、濃縮點或焦點、中心點,可能是一個廣場、一個中心區域。海陵區節點較多,表現為傳統文化、水文化與現代城市建設的多樣空間節點融合,主要是公園(園林)、濱河景觀、歷史街區、商業街區等,如泰山公園、喬園、梅園、桃園等公園(園林),濱河廣場、鳳城河景區、三水灣等濱河景觀,老街、望海樓、城隍廟、學政試院等歷史文化場所,坡子街、財富廣場、文峰商場、萬達商場等商業街區。
(5)獨特的建筑物及景觀:海陵區主要標志物。城市標志物是點狀參照物,可以和觀察者產生共鳴,能夠使人們在認知城市時產生互動。海陵區最具代表性的標志物與水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商業發展分不開,表現為橋梁、景觀、老建筑、商場為主。經調查,海陵區的標志物主要有。例如,迎春橋、鼓樓大橋、青年橋等橋梁。如三水灣、泰山公園、人民公園等公共空間,望海樓、老街、學政試院、喬園、光孝寺等傳統建筑,以及電視塔、金鷹、萬達、大型超市等現代商業建筑,其中亦有如書城、教堂等。這表現出泰州的多樣化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空間意象要素標志物與城市形象定位不完全相符的問題,對于形成清晰明確的城市意象不利。
3 結語
基于城市意象理論,根據海陵區歷史人文意象和物質環境意象要素及其結構分析,在充分發揮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地理環境優勢及現代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塑造泰州市歷史人文及空間環境意象,努力打造其“文昌水秀、祥泰之州”城市形象。1)凸顯水城慢生活的意象特征,發展濱河景觀園林的休閑娛樂生活意識形態。2)強化空間意象要素特征,現代城市建設與傳統并行發展。3)強化水意象和橋意象的獨特效應。4)城市生態環境廣度和深度。
對于城市歷史人文及空間環境意象要素進行系統的整合和提煉,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礎工作,泰州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雖然部分歷史遺產和傳統建筑被損壞,但是意象仍然十分清晰,區域、邊界、道路、節點、標志物等要素鮮明,文化氛圍濃厚,民風民俗得以傳承,根據城市意象理論,圍繞這些意象要素進行合理組織和設計,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泰州市必會將塑造出獨特而完善的城市形象,亦將成為市民和旅游者喜愛的城市。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韓福文,王芳.城市意象理論與工業遺產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陽市鐵西區為例[J].城市科學,2012(12).
[3] 侯兵,黃震方,尚正永.基于城市意象變遷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9(12).
[4] 白雪.基于城市意象的導向系統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2.
[5] 周宇欣.廣州城市文化景觀塑造過程研究及地域結構分析[D].中山大學,1994.
作者簡介:劉敏(1981—),女,碩士,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