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安多藏區內藏戲藝術的現狀進行簡要探討,以南木特戲劇種為例論述其特點與發展,以對藏戲研究為基礎,通過分析來深刻對安多藏戲未來發展等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安多藏戲;南木特戲;劇種;西藏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各具特色,其中,藏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瑰寶蘊藏豐富,不但種類繁多,而且民族文化特色濃厚,尤其是藏民族傳統的戲劇——藏戲,在我國的眾多民族藝術中獨樹一幟。藏戲,顧名思義流行于西藏地區,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不斷發展,在安多藏區以及康區等藏文化外圍地區,藏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頗大。藏戲在周邊民族之間的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相互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傳播與演變,其藝術手段及表演形式漸趨成熟,安多藏區的藏戲劇種之一的南木特戲就是這樣形成的。民間文化生活隨南木特戲班的誕生而變得活躍和豐富,20世紀80年代中葉,拉卜楞寺南木特戲專家受安多藏區諸多地方之邀,進行戲劇的傳播,由此民間戲班也逐漸興起。那么,安多藏戲的發展與現狀是怎樣的?又面臨哪些問題?文章將對此展開論述。
1 安多藏戲發展概述
安多地區專業性的藏劇演出團體有甘肅甘南藏族治州藏劇團與青海省藏劇團兼黃南州歌舞劇團,而這兩個劇團所表演的藏戲劇種都為南木特戲,在此,以介紹青海藏劇團及黃南州歌舞劇團發展來說明安多藏戲的產生及發展。
在1979年左右,青海藏劇團開始表演現代南木特戲,對于戲的創作,劇團人員對拉卜楞寺、隆務寺南木特戲專家進行請教。拉卜楞寺中南木特戲的開創者瑯倉活佛在創作和表演上給予該劇團幫助及建議,甚至還給了劇團自己親自執筆的劇本《諾桑王子》。劇團通過不懈的努力,將《諾桑王子》上部改編成南木特戲劇,其成功演出為現代南木特戲的發展打響了第一炮。之后,《意樂仙女》《藏王的使者》等藏戲的誕生也為劇團贏得了眾多的好評及榮譽。
作為藝術載體,藏戲將不同的內容表現出來,它不僅能把社會處于不同時期的現象展現給人們,還可以淋漓盡致地講述出歷史傳統的內容,以此為基礎,新派南木特戲在黃南州歌舞劇團的創作下拉開了序幕。新派南木特戲與傳統藏戲有著很大區別,不論是從社會意義、主題思想方面,還是從創作思路、劇本內容方面。發生于近現代藏族社會的社會現象等等,都可在新派南木特戲中得以反映,且這些社會現象均具有典型性。新派南木特戲的編排運用了新時期藏族文學創作思路,引領著藏族文藝新思潮。例如,《金色的黎明》,將當代藏族群眾生活及精神面貌反映出來,其極具特色的選材富有很強的時代感。而《納桑貢瑪的悲歌》則奠定了新派南木特戲扎實的發展基礎,該戲劇通過領主草原爭奪中牧民慘劇,觸發人們對人文主義哲理深刻思考。
2 安多藏戲現存問題
繼承是南木特戲所面臨的問題,該問題也體現于作品的創新與實踐上。例如,青海省藏劇團,其創新和推動著新派南木特戲的現狀及發展,該劇團的創作為擁有無限發展空間的南木特戲提供了可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劇團遇到了新的挑戰,從年齡結構面而言,表演者與創作者均處于新老交替的重要時期。雖然不乏才華出眾的新人,但完全能夠勝任老一代藝術家工作的后繼者卻較為缺乏。拿語言和表演技藝為例,在創作藏戲中,語言文字就是關鍵一環,而這環對于劇團而言極為重要。表演的技藝也是一樣,因受母語傳統文學以及民間藝術的影響不夠深刻。因此,即使新演員有扎實的基本功,也或多或少對藏戲的表演模式存在疑難之處。青海藏戲團在對待該問題時,需要不斷對南木特戲所具有的特色文學模式和表演模式進行探索、總結,并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的安多南木特戲劇本創作模式,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表演者和創作者。
另一方面,有的劇團在近幾年中未創作出新作品,使得現狀不盡人意。例如,甘南藏劇團,該團新派南木特戲的編劇及劇作家極為稀缺,雖然創作了一些作品,但是其創作使用語言為漢語,而編排成的藏戲劇目也只是將其翻譯為藏語,這樣就使作品質量大打折扣。劇本用漢語來撰寫會破壞其文學特色,充其量只是一部藏戲形式的話劇,作品缺少藏戲獨特之處。作為藏民族固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藏戲從表演形式、音樂、唱腔到戲劇文學形式都不應脫離其民族特色,否則就會變味。
3 安多藏戲展望
南木特戲劇形成于安多地區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在牧場及鄉村,民間藏戲以多種的形式進行著傳播,它不但是未來藏區文化模式的基礎切入點,同時也是組成藏區群眾文化的關鍵組成。因此,其社會價值巨大,應給予必要的保護。立足于藝術發展視角,若想突破其民間發展是十分有限的,因為戲劇藝術不僅依靠表演,還與文學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此,新派南木特戲的誕生與國立專業劇團的壯大是其發展道路中的必然結果。視為活化石般的藏族古老藝術品種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被傳承,人類歷史的更迭、變化、發展也證明了保存藝術品種的形式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因此,我國藏區優秀的劇團在傳統戲劇的基礎上,求新、求變,讓藏戲這樣的瑰寶同樣受到年輕人的愛戴,立足發展,才能使傳統得以更好繼承。為了讓人們的欣賞需求不斷獲得滿足,藏族舞劇、藏族歌劇、藏族話劇等類似于藏戲文藝模式也應不斷派生。在安多藏區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南木特戲不但需要吸收新事物,還應勇敢面對一系列挑戰。
4 結束語
南木特戲劇形成于安多地區,是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藏戲種,距今有60年歷史,其社會價值不菲,給予保護十分必要。在周邊民族之間,通過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相互影響等過程,藏戲發生著演變,其藝術手段及表演形式也在不斷成熟,且融入了安多地區特色,安多藏區的藏戲劇種之一的南木特戲形成了。從寺院至專業劇團,南木特戲離不開藏戲背景豐富的唱腔創作人員、導演與劇本創作者。值得一提的是,安多藏戲現狀及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參考文獻:
[1] 田聯韜.藏戲劇種分類研究[J].歌海,2012(2).
[2] 阿羅·仁青杰博.安多藏戲“南木特”劇種的形成和特征[J].群文天地,2011(11).
[3] 曹婭麗,邸莎若拉.藏戲表演與節日傳統——基于2013年拉薩雪頓節藏戲匯演的考察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3(5).
作者簡介:刀杰才讓(1986—),男,甘肅合作人,???,初級,就職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劇院(合作市),研究方向:藏戲表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