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茹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音樂欣賞者欣賞能力的探索,在培養學生欣賞力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欣賞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通過了解音樂背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為學生創造音樂欣賞意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欣賞能力;探索
音樂欣賞是一種心理情感體驗的過程,但因為欣賞的人員的不同對感知音樂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其實很多的時候音樂聲都會傳入我們的耳中,如街上各個商店播放的音樂,手機或者電話的鈴聲,飯店、咖啡店柔美的輕音樂……有專門的感知和無意識的音樂瀏覽。但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欣賞就不一樣了,它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活動,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反復過程。如果簡單的放一下音樂欣賞錄音帶或者教師彈琴讓學生簡單的聽聽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教師不能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即使聽兩三遍學生也不能完全地理解音樂的特點和所要表達的感情,不能對音樂理解并產生共鳴,也就鬧個熱熱鬧鬧,那也就背離了音樂欣賞感受美的目的。在音樂課上,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對音樂有自己的感受,并對所欣賞的音樂要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充分感覺到樂曲的悲壯、婉轉、低沉……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
音樂是一門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它不僅是觀眾體驗到音樂的情感內涵的過程,而且是他們的情感和音樂欣賞的情感相互交融,共鳴的過程。但是如果學生不產生興趣,沒有音樂欣賞能力,那么他就不能理解音樂的美感,音樂課也就索然無味,音樂的教學也就處于失敗的境地,作為一名音樂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重視音樂課中音樂欣賞,它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我認為:在音樂教學中,不是簡單的教會學生會唱幾首歌,懂幾個歌唱的技巧,掌握一點基本技能。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1 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材
好的音樂作品能感染人,能讓人和曲合一,人的感情全部融入曲中,有欣賞能力的同學能感受到音樂的美以后還能創造出美。樂曲《金蛇狂舞》是三段體結構,旋律始終具有鮮明的節奏特點。第一段:樂曲一開始,當一聲鑼響后就以明亮上揚的音調不斷地呈現出歡樂、昂揚、奔放的情緒,讓人耳目一新。第二段:由兩小節打擊樂器音響引出的更加熱情昂揚而且流暢明快的旋律,令人感到充滿生機而富有生命之活力。第三段:作者巧妙地借鑒了民間鑼鼓點中“螺絲結頂”的結構形式。上下句對答呼應,句幅逐層減縮,速度逐漸加快,加之鑼、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的節奏烘托,使情緒逐層高漲,直至歡騰紅火的頂點,生動地再現了民間喜慶時巨龍舞動、鑼鼓喧天的歡樂場面,洋溢出鮮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氣息。全曲以激越的鑼鼓伴奏,更渲染了熱烈歡騰、昂揚激奮的氣氛。這個樂曲高年級比較容易理解。因為他們熟悉或者能夠使用某種樂器,他們就愿意自己在欣賞后,躍躍欲試,在初步理解樂曲的基礎上,就嘗試自己演奏《金蛇狂舞》,還能夠自己改編,因為曲子開始全體成員注意力未集中,樂曲開始前他們就用镲、小鑼,加個前奏,效果很好,很是成功。再如《過新年》一課,因為同學們都熟悉過年的情景,我們在課上欣賞歌曲前請同學講述過年時候我們都做了些什么,同學很快就能告訴你很多的答案。例如,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踩高蹺、扭秧歌、還要我們給村里的長輩拜年……通過欣賞歌曲,學生很快就能通過歌詞:鞭炮聲聲鑼鼓響,唱歌跳舞多歡暢,把人們歡天喜地過新年的景象呈現在腦海中,更適合低年級欣賞和學習。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來區別對待,因為不同人的音樂素養和音樂知識是不同的。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是特別重要的。
2 培養學生欣賞音樂力前提,是要充分了解音樂的背景
要正確地欣賞音樂,要有一個熟悉音樂作品的過程,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內涵。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含的客觀感情相吻合的過程。名曲《二泉映月》,意境凄美,音樂起伏,旋律抑揚頓挫而委婉深沉,扣人心弦,仿佛是作者月夜在泉邊追憶往事傾訴他心酸痛苦的一生和內心的悲憤。欣賞此曲,教師必須對作者阿炳的不幸遭遇先做一個簡單介紹,否則學生沒有阿炳那樣的生活體驗,就不可能在感情上和作者產生共鳴,難以把握領會樂曲的思想感情,也就難以去發揮形象體會樂曲的意境。《梁祝》取材于我國流傳了上千年的愛情故事,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樂曲鼓點如雨,鑼鈸齊鳴,充分表達出英臺哭墳、投墳的雷電交加、人神共憤的悲憤情景。欣賞前,教師要先講梁祝為反抗封建迫害,追求婚姻自由而雙雙殉情化蝶的優美的愛情故事,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領會樂曲的思想內容。
3 培養欣賞力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力,首先要激發學生對所要欣賞作品的濃厚興趣。例如,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是前蘇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為兒童寫的一部交響童話,該曲雖以兒童為對象,但同時也使成人們產生很大興趣。由作者本人所構思的情節和撰寫的朗誦詞,具有生動活潑而又深刻的教育意義。作者用不同的樂器代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無疑可以幫助同學們從固定的樂器音色去尋找相應的角色及其活動,從而更好地聽懂這音樂故事的內容。例如,長笛以高音區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頻繁、旋轉般的旋律來表示小鳥的主題音樂;雙簧管的音色,和鴨子的叫聲很像以此來表示鴨子的主題音樂;用單簧管吹出的輕快活潑的跳躍性音調,顯示出小貓的詼諧和活潑的性格;用定音鼓表示獵人開槍的主題音樂;最后樂隊以弦樂奏出明快、進行性地音樂,生動地表達了活潑、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機智形象。
童話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少先隊員彼得與他的小朋友小鳥兒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鴨在池塘嬉游,與小鳥爭吵。小貓趁機要捕捉小鳥,被彼得阻攔。爺爺后來嚇唬他們說狼要來了,把彼得帶回家。不久,狼真來了,吃掉了小鴨,還躲在樹后要捉小鳥和小貓。彼得不顧個人安危,在小鳥的幫助下捉住狼尾巴,將它拴在樹上,爺爺和獵人趕來把狼抓進了動物園。故事寓意深刻,表現了兒童彼得以勇敢和機智戰勝了兇惡的狼。在聽之前,讓學生熟悉這幾種樂器的音色,然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同學們懷著急切的心情,隨著的故事情節,了解是什么樂器發出的音響,從而加深對整個交響童話的印象。當同學們對這個交響童話有深刻的印象后,我請同學們分角色表演,通過自己的表演表現樂曲當時的情景,感受小鴨、小鳥爭吵時的互不相讓,小鳥要被貓捕捉時的危險境地,以及爺爺用自己的方式把彼得帶回家,還有狼真的來了以后,所有的動物都很緊張,想辦法逃脫,但鴨子沒有能逃脫被吞吃的厄運,當彼得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惡狼后,成功后的喜悅心情被孩子們表現得淋漓盡致,效果非常好。然后復聽《彼得與狼》,這時候孩子們已經能通過剛才自己的表演,更深刻地了解樂曲中不同樂器的表現效果,很輕松地就了解到故事中誰來了?發生了什么事情以及當時故事中各個角色的心情。endprint
4 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要為學生創造音樂欣賞意境
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并形成一定的意境。例如,小學音樂教學《小瓜棚》我們在欣賞本歌曲的時候,讓寫生想象小瓜棚搭在哪兒?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瓜棚四周怎么樣?結果孩子們發揮想象:我們躺在瓜棚里看到太陽、藍天、白云。我們瓜棚的周圍都是綠油油的瓜秧,長滿了西瓜,好像是綠色的海。我們還能聽見鳥的叫聲,聞得到花草的芳香,感覺得到蜜蜂嗡嗡地叫著在忙碌的采著花蜜。我們還能感受到涼爽的風從身上刮過……作為教師,在我預設好問題的提問下一副美麗的圖畫在孩子腦海中形成了。欣賞歌曲,學習歌曲特輕松。再如,我們欣賞草原歌曲的時候,通過平時的積累和課件中的圖片,把草原直觀地為孩子展示,孩子馬上就聯想到,天空湛藍湛藍的,飄著朵朵白云,草地上有成群的牛羊,隨風擺動的野草,彎彎的河流。近處是低頭吃草的牛羊,拿著皮鞭躺在草地上,嘴角叼著一根野草的牧羊人,牧羊犬在羊群中竄來竄去,或者是牧羊犬趴在地上,伸著舌頭不時四處警惕的張望,多美的場景,不光是本節課,即使再涉及草原的有關樂曲,美景在孩子腦海中立馬呈現。所以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給學生留下足夠大的想象與參與空間。
5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音樂是聲音語言,而舞蹈則是形體語言。歌舞表演是低年級學生樂于參加的一種音樂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形式,我們可以借助舞蹈來讓學生很快融入音樂當中。例如,在欣賞《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時,我編排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我隨著歌曲翩翩起舞,這時候學生也動起來了,有的同學閉眼搖頭,有的同學邊跳邊唱,他們感受到了藍天、白云、馬兒跑、羊兒跳的草原美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也充分表達了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和平、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
利用鮮艷色彩、生動圖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音樂過程中去。比如欣賞《秋天多么美》我先給同學們布置作業,在課前去尋找秋天,通過各種形式搜集有關秋天的圖片。上課的時候,先請同學們說說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同學們說到什么我就通過多媒體或者課件等影像把金色秋天的美麗景象展現給同學們。例如,露出牙齒的玉米,咧開小嘴的棉花,紅著臉的高粱,綴著很多豆角的大豆,迎風擺動的沉甸甸谷穗……其中歌詞中的景物盡量呈現單獨畫面,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因此,音樂中所表現的感情既不是一種與人的思想沒有什么聯系的神秘莫測的東西,也不是沒有生活基礎的主觀自生的東西。相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是由一定的社會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聯系的。當然,我們這里是指對那些的確表現了深刻的感情內涵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言。而我們之所以對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提出這種進一步的要求,是因為音樂中所表現的感情既不是一種與人的思想沒有什么聯系的神秘莫測的東西,也不是沒有生活基礎的主觀自生的東西。相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是由一定的社會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聯系的。音樂表現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現感情的同時,卻不能把感情所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同樣明確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欣賞者在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憑借感性進行體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理解因素,深入體驗樂曲感情表現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朱旭娟.小學生不同年段音樂欣賞能力培養的有效探索[J].大眾文藝,2011(14).
[2] 劉怡彤.讓學生學會從音樂中聆聽到美麗——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音樂[J].新課程(小(下轉第10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