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曾經(jīng)的小雜貨店老板念斌,8年來曾4次被判處死刑,在今年8月22日他等來了福建省高院的終審判決:無罪,當(dāng)庭釋放。
冤案昭雪本是一件好事,體現(xiàn)了司法機關(guān)糾正錯案的勇氣,律師、媒體長期對此案的堅守,也是功不唐捐的。
但偏有人故作驚人之論。一是有人否認念斌案是“冤案”,因為要施行“罪疑從無”,目前念斌被判無罪,只能說明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他是投毒兇手,不能排除念斌就不是兇手。二是有人說:“念斌被放了,那死了2個孩子的丁家,誰來補償他們?”三是有人將念斌案類比于美國的辛普森案,言下之意是念斌就是兇手,只是他的律師像辛普森案那樣抓到了警方的“程序瑕疵”,鉆了法律的空子。
第一種觀點是對“罪疑從無”的曲解。如果公訴機關(guān)不能舉出充分的、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有罪證據(jù),那么被告人必須無罪,是謂“罪疑從無”。警方早在8年前抓捕念斌時,就應(yīng)該取得充分的證據(jù),但警方?jīng)]有做到;在念斌被羈押8年之后,還是沒有找到。司法機關(guān)該做的沒有做到,卻關(guān)押了公民8年,這不是冤案是什么?
第二,關(guān)心念斌釋放后追查真兇的問題,本屬正常。但不能為了所謂“對被害人的負責(zé)”,就搞抓不到真兇,念斌就不能判無罪,這是“有罪推定”“枉法維穩(wěn)”。至于誰來補償被害人家庭,肯定不是宣告“破案”當(dāng)天家里就被搗毀、坐了8年牢、姐姐因為長年申訴而誤了終身大事的念斌一家人。
第三,把念斌案說成“中國辛普森案”,更是錯估了中國司法實踐。在美國,刑事證據(jù)適用嚴格的“正當(dāng)程序”原則,警方稍有程序違規(guī),證據(jù)就可能被定為違法。當(dāng)然這種制度設(shè)計本身也存在缺陷,但中國的問題,遠沒有美國那么“高冷”。
一者,“罪疑從無”被打了折扣,往往淪為“疑罪從輕”“疑罪從掛”。對于證據(jù)明顯不足的案子,上下級法院之間往往通過“發(fā)回重審”踢皮球。結(jié)果念斌案拖了8年,去年平反的河南李懷亮“殺人案”拖了12年。
二者,英美法系國家的無罪判決率一般高達25%左右,而中國的無罪判決率畸低。比如,2011年,全國公訴案件的無罪判決率僅為0.013%,即全國一年公訴案判決無罪的只有146人。但這不意味著中國的問題案件極少。相反,中國的公訴案件撤訴比率是無罪率的10倍!這意味著相當(dāng)多的問題案(甚至是冤案),是通過撤訴了結(jié)。
三者,中國的刑訊逼供問題依舊突出,在基本案情不清、基本證據(jù)矛盾的情況下,法院也往往迫于壓力做出有罪判決。在河南趙作海冤案中,當(dāng)年判決時就疑點重重,比如,死者身份沒有弄清、趙作海一個人根本不可能搬動五六百斤的石磙壓住尸體,特別是趙作海還遭到警方刑訊逼供,但即便如此,趙作海還是被判決有罪了。
以上這些才是中國司法真問題所在。念斌案平反了,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司法公正的焦點問題,在一夜間就穿越到美國式的“高冷”的程序瑕疵上去了。念斌與辛普森之間隔著N個趙作海呢!
中國司法的當(dāng)務(wù)之急,還是要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從杜絕刑訊逼供,對證據(jù)不足案件堅持做出無罪判決,充分發(fā)揮律師的作用,防止權(quán)力對司法獨立的基本干擾做起。
摘編自2014年8月26日《東方早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