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01年的某一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介紹海爾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有一條規則是“離開座位30分鐘以上時,要把座椅推到桌洞內”。
彼時公司很小,只有三四十個人,我正在起草關于辦公秩序的文件,就把這條抄了進來。此后多年間,每有新員工入職培訓都會講:“大家在任何場合,開會、培訓、食堂就餐時,若離開座位超過30分鐘,都要把椅子歸位到桌洞內。”所以,這么多年來在我們公司,無論規模大小的會議,結束時大家都知道把椅子歸位,散會時的會場一如進場前。這也可看成是規范和培訓的結果。
有一年和同事一起出差,在山東泗水一家小飯館吃飯后,他很紳士地也把椅子給人家推回就座前的狀態。我印象很深,一直記到現在。
“離開任何人及場合比來時更好”是一種心態準則。有一次我不記得原話,旁邊就有人提醒“走時比來時更好”,一下就記住了,并因此有很多感悟。
孩子上小學時的一個六一兒童節,學校發電影票帶她去看過一次電影。忘了是什么片子,卻記得電影結束時影院里滿地狼藉,到處是果皮和食品包裝紙袋。把香蕉皮裝在塑料袋里帶出來,反倒顯得有些另類。很多家長都不去教育小孩做簡單的一件事“不要亂扔垃圾”,反而要那些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到企業里再從頭學起。因為很多人不懂得“走時比來時更好”。
這句話,隨著年齡增長我有新的感悟及醒覺。比如,當一個人要結束一段婚姻,離開一個人,也應該生活得更好;當處理一個投訴,要讓客戶滿意而歸;當一個職員離開一家公司,也應該比入職時更好。所謂“做別人的楷模而不是借鑒”。
每個人赤條條到人間,開始人生的單向行程,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也是一個“場合”,如此放眼看,“離開任何人及場合比來時更好”,不只局限在桌椅歸位、不亂扔垃圾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