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宏
此次督查行動事關新一屆政府勤政守信的政風,也是推動已出臺政策措施的落實,確保“GDP7.5%左右的增長”等目標順利完成。
7 月1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國務院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情況督查匯報,并部署狠抓落實與整改。整個國務院第一會議室座無虛席,8位督查組組長依次走上發言席匯報督查結果,10天的督查成果匯集成近千頁文件。
6月25日至7月5日,國務院派出8個督查組,對16個省(區、市)、27個部門和單位的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督查。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對所作決策部署和出臺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主要涉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加快棚戶區改造、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加快發展養老等19個方面共60項內容的落實情況。
有分析稱,此次督查行動由李克強總理親自定調,親自拍板督查主題和對象,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主題之廣均為歷年罕見。其不僅事關新一屆政府勤政守信的政風,也為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已出臺政策措施落實,確保“GDP7.5%左右的增長”等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自去年6月以來,國務院共出臺政策多達160余項,涉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棚戶區改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通過的《決定》,更是提出了60條改革措施。
但政策落實的困難不容小覷。李克強在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場反應是好的,但存在落實不到位等現象,使得一些好政策沒能取得預期效果。“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李克強說到這兒加重了語氣,“說得難聽點,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
據媒體報道,李克強總理為政策落實不到位“拍了桌子”,并多次強調要下大力氣整治。
而在5月21日的常務會議上,李克強也嚴詞“抓落實”。“在座的各部委,國務院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了沒有?你們各自的責任履行了沒有?”當時,總理的語氣異常嚴厲:“各位,你們要‘守土有責’啊!”
連續兩次常務會,李克強都強調,督查要創新方式,既要地方自查及實地檢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既督地方,又督部門,打通抓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國務院決不發空頭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須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李克強態度堅定地說,“督查要堅決避免‘雨過地皮濕’,決不能走過場!”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褚松燕認為,在中國這種龐大的單一制國家,政令自上而下的傳達和落實,需要有后續的評估,而督查正是評估過程的一部分。督查能夠發現問題與政策預期目標的差距,以及政策落實過程中是否存在跟目標不一致的地方,這也是決策過程的一種修正。
其實,督查機制雖非本屆政府首創,但此次督查內容凸顯“全面”,并緊扣全面深化改革主題,采取的方式也進行了創新——自查與實地檢查相結合、督查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督查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督查與輿論引導相結合,以使督查機制的作用和功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燕繼榮認為,國務院此次督查采取“四個結合”的方式創新,正是針對性地因應了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的推進思路,可以保證督查改革舉措落實到位。
“問題出在哪兒?”“政策落實的阻礙是什么?”8個督查組緊扣問題,聽自查報告、開座談會、實地考察。督查組的行程安排異常緊湊,在中央單位,有督查組一天內聽1場匯報、開3場座談會、查閱112份文件,還實地考察同7名辦事人員交流;在地方,一般在一個省份停留兩三天,每個省份平均走訪3個城市,在一個城市一天最多能調研9個地方。督查組成員還要根據每天所見所聞進行分析判斷并撰寫材料,經常加班到深夜。
10天時間,一個督查組要跑四個省份或者七八個部委,這么短時間能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對此,有督查組成員解釋稱,與中紀委巡視組相比,國務院的督查組工作側重點有所不同。巡視是中央對政府部門和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監督的一種方式,著重于監督黨紀國法的遵守情況;而這次督查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出臺政策落實情況,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最終的督查發現不少問題,主要包括:部分政策落實環節多、進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門重布置輕落實,存在推諉扯皮現象;部分干部缺乏責任意識,遇到困難“躲著走”、不作為、不擔當,懶政松懈,有的搞選擇性落實、象征性執行。這既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門對抓落實認識有偏差、作風不扎實,也反映出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弊端。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指出,要想把政策真正落實到位,檢查督促是必要的。但檢查督促不可能常態性,這就要把階段性督促整改變成一種長效的制度安排,各個政府部門要把自己所擔當的責任、所要完成的任務,通過規章制度明確下來,如果落實不到位就要追責。
根據國務院部署,這次“動真格”的督查,已明確“不盡責就問責”,對政策措施落實不力的,將會實施責任追究、嚴肅問責,依法依規進行誡勉約談、通報批評甚至給予行政處分。有專家認為,問責是保證政策執行的關鍵,但問責過程中要慎用“一票否決”,了解政策執行難點,疏通制度阻礙才是督查的目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就表示,好的政策落實需要一個過程,政策效果的顯現也是一個長期的結果,因此,政策監督應落實輿論監督、公眾監督和人大代表參與監督。同時,還需要對公共組織的組織、管理、運行、績效、監督等機制進行改革,“通過公共機構再造,形成強有力的公共組織。”竹立家強調,只有通過制度層面對體制機制進行改革,才能切實解決“政令不出中南海”這一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