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豪
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升。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求有更好的經濟結構、有更好的民生改善,這些比單純的經濟高速增長更好一些。
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布中國經濟“半年報”: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在上半年經濟數據發布當晚,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必須保證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半年報”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用三句話總結了上半年經濟——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
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制約因素,但推動經濟回升的動力遠大于下行壓力,中國經濟有能力、有潛力、有回旋余地、有條件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關于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我想用三句話來概括,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簡單地用12個字概括,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升。”盛來運連用了三個“穩”,他表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體現為增長趨穩,就業總體穩定,物價基本平穩,農業穩固,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盛來運指出,政府在堅持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定向調控,政策效應已開始顯現,二季度和6月份的PMI、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工業增加值、發電量、貨運量等經濟指標均出現積極變化。
同時,盛來運表示,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穩中有升,在趨穩的同時經濟結構發生一些深刻的變化,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長,現在應該說勢頭非常好。
“上半年經濟增速符合市場預期,二季度情況比一季度更好一些,經濟走勢穩定性更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本刊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二季度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包括定向降準、財稅改革、振興外貿等微刺激政策,這對經濟活力的激發、穩定性的好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盛來運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媒體提問時指出,上半年部分老工業基地,尤其是傳統的化工或者是原材料老工業基地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有些省的經濟增速出現了回落。
化解產能過剩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對于產能過剩的地區來說,在經濟增長上所面臨的調整和轉型的陣痛要更大一些。以河北省為例,河北省一季度GDP增速僅為4.2%,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GDP增速排名中僅排在倒數第二位。
“河北省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是一種被動行為,也是一種自覺行為。在化解過剩產能方面,河北省提出大力實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壓減6000萬噸鋼、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炭、3000萬重量箱平板玻璃。”今年6月底,河北省工業信息化廳副廳長劉永亭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很繁重,但這也是一個硬任務,就是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硬任務。”
劉永亭介紹,河北省“十二五”以來,河北省淘汰壓減煉鐵產能2308萬噸、煉鋼產能2545萬噸,分別占全國“十二五”計劃淘汰任務總量的48%和53%;淘汰壓減水泥產能10966萬噸,占全國計劃淘汰任務總量的30%;淘汰壓減平板玻璃產能4206萬重量箱,占全國計劃淘汰任務總量的46.6%。
“河北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目標任務。”劉永亭說,“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產能壓減對河北省工業經濟沖擊很大,今年河北省計劃壓減1500萬噸粗鋼,1000萬噸水泥,1500萬噸煤,1800萬重量箱玻璃,折算工業產值減少660億。”
盛來運表示,這些老工業基地短期面臨的一些回落,正是調結構轉方式的成果,也是一種主動作為、按照市場的需要主動調整的結果。所以只要是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關系,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關鍵是要頂住目前調結構轉方式的壓力。
在7月16日上半年經濟數據發布當晚,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必須保證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李克強重申要“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注重實施定向調控”。具體來說,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為、統籌施策、精準發力,在調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更多依靠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這是區間調控方式的深化。”
盛來運坦言,傳統產業調整的陣痛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加之房地產出現回落,短期內經濟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但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要遠大于下行的壓力,所以中國有能力、有潛力、有回旋余地、有條件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持續較快增長。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說,在當前經濟仍處于合理區間,但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是繼續用傳統宏觀調控的辦法,還是采取定向“噴灌”的辦法,取決于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需要解決的新情況。
盛來運對推動經濟回升的動力作了具體分析,“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完成,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這仍是推動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以來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已顯現積極效果。
“中央已明確提出,要通過改革激發經濟主體的動力,而不是政府的動力。今后經濟工作的目標不是增長的本身,可能更多地要看經濟增長動力。”趙錫軍說,“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求有更好的經濟結構、有更好的民生改善,這些比單純的經濟高速增長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