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鑫
山東的大運河申遺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更成為惠及運河兩岸民心民生、建設生態城市、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旅游的惠民工程。
北京時間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山東段成為山東繼泰山、“三孔”、齊長城之后的第四處世界文化遺產。
“如果說長城是一撇,大運河則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會在一起,構成一個厚重的人字。”1980年紀錄片《話說運河》里的解說詞,生動刻畫出大運河在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大運河南起余杭(今屬杭州市),北到涿郡(今北京市),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引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細細梳理運河發展的脈絡,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它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區別于一般文化遺產,時至今日,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大運河仍然承載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的基本作用,也由此被稱之為“活態遺產”。
在大運河的發展歷程中,大運河山東段歷史上就是通航條件最困難,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復雜、最巧妙的著名河段。大運河山東段,流經山東省內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五市16個縣(市、區),全長643公里。大運河山東段的會通河水道和水源工程規劃,以及水資源調度和管理,代表了中國大運河乃至整個農業社會卓越的水運技術成就。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濟寧、臺兒莊,成為歷史上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濟寧市更是元、明、清三朝的京杭大運河最高管理機構所在地,素有“運河之都”的美譽。
在大運河申報遺產區的名錄中,大運河山東段有南運河德州段、會通河臨清段(元運河、小運河)、會通河陽谷段、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小汶河、會通河微山段、中河臺兒莊段等八個河段,占全部27個河段的近三分之一,總長186公里;共15處遺產點,超過全部58處遺產點的四分之一;遺產區面積為16603公頃,緩沖區面積29501公頃。不僅運河沿線五市均有遺產點列入,而且申遺遺產點涵蓋了各類水工設施遺存,初步再現了傳統運河工程的技術發明創造性和技術體系的典范性,成為大運河整體申遺最有力的支撐點段之一。
從煙波浩淼的微山湖東口,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邐向東,流經廣袤魯南大地進江蘇入中運河,這就是臺兒莊運河。全長42.5公里的臺兒莊運河是整個京杭大運河中唯一完全東西流向的一段。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臺兒莊也曾經有過變成雜亂無章、破敗不堪的垃圾場、臭水溝,沿運河兩岸是低矮殘破的棚戶區的際遇。
如今回頭看,大運河山東段的申遺之路并不輕松。曾經大運河的輝煌,因為歷史變遷而曾逐漸暗淡無光。伴隨城市化進程和沿線城鄉人口增加,向運河河道中傾倒垃圾甚至在古河道上建房等破壞遺產的現象頻頻發生。我國自古就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說法,其中的“張”就是現在的陽谷縣張秋鎮,在歷史的記載中,鎮上幾乎每個村都有一二十座寺廟,現在卻已蕩然無存。作為會通河起點的大運河臨清段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因其文化遺產豐富,被譽為“活態的明清文化博物館”。然而,隨著運河的沒落,運河臨清段的河道變窄棄用,有的地段甚至已成為居民的排污渠,河道上的一些遺產點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垃圾、蚊蠅和難聞的氣味都讓當地居民對運河“敬”而遠之。大運河山東段點多面長,浩繁艱巨,還面臨諸如申遺與文物保護、航運、水利工程與管理、地方發展項目等的關鍵問題,加之濟寧梁山以北河段歷史上就已經斷航淤塞,使大運河山東段成為申遺工作中工程量最大、環境治理工作最嚴峻的河段。其實,早在申遺前,包括山東沿線城市在內的許多城市就已經啟動對大運河的保護,而為了申遺,各地開展了清理、整頓、修復、疏通等一系列繁雜而艱巨的工作。
為做好大運河山東段保護申遺工作,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建立了強有力的領導和工作機制,成立了領導小組,與運河沿線五市政府簽訂了責任書。省政府先后制定發布《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公布實施《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由省級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的大運河保護專項政府規章,其中明確對于在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挖沙、取土、排放污水等行為,造成大運河山東段損毀的,屬破壞文物行為,將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不僅如此,山東省和相關的市人民政府還分別頒布實施了省級和市級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以及重要遺產點的專項保護規劃和方案,形成了覆蓋全面、指導性強的保護規劃體系,同時納入了各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
山東的大運河申遺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更成為惠及運河兩岸民心民生、建設生態城市、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旅游的惠民工程。保護申遺工程啟動以來,各級共投入資金近10億,其中爭取國家支持近5億,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億,確保了大運河保護申遺工作順利完成。而在做好運河本體大規模修繕保護的同時,各級政府還對運河周邊的環境、道路進行了徹底治理和美化,合理搬遷安置了部分村民。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專家組所稱,山東對大運河申遺工作的高度關心、支持和對大運河遺產“充滿感情的保護”。
如今的德州運河大道旁,彎曲的大運河兩岸,綠草蔥蔥清水蕩漾。該段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全長141公里,沿線有蘇祿王墓、德州倉儲、德州碼頭、四女寺樞紐以及宋代窯址、達觀營清真寺等文物景點。原始性的運河沿岸風貌,至今仍在使用的倉棧,獨特的蘇祿王墓及其守陵村落,形成了運河德州段的三大寶貴遺存,體現了運河的原始風貌和經濟、文化功能。保護申遺工程啟動以來,德州加大投入對運河遺產本體保護和環境治理,大運河德州段的原始景觀都得到保護性開發和傳承。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大運河經過治理,并引入黃河水后,變得清澈了,兩岸的環境也好了。對于曾經住在運河邊平房的百姓來說,運河的治理和開發,也讓他們告別過去臟亂的環境,搬進了樓房。其他的城市亦在如何會恢復、保護文化遺產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實踐。根據初步統計,通過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程直接和間接受益的民眾超過500萬人。不但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大運河的申遺成功,讓原本在社會發展中不太受關注的城市,因為“世遺”這張名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相關的沿線城市除了開始謀劃進一步的保護和管理,一些地方表現出對大運河進行旅游、航運等方面開發的沖動也引發了各界的關注。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維護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任務更加艱巨。如何平衡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也引起了更高的重視。
可以說,調和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時,首要原則就是要尊重歷史和尊重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讓文化遺產延續。這也在中國大運河申遺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
在山東大學旅游系教授王晨光看來,遺產保護與當下的旅游開發是有矛盾的。但同時,“世遺”的相關理念也為當地的旅游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自然資源本身的單一視角向自然與文化的雙視角轉變。
山東省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國家旅游局《京杭大運河旅游總體規劃》設計項目負責人陳國忠則認為:“運河旅游要和當下文化結合起來,做到有揚棄地傳承。”運河是個“活遺產”,在旅游開發中,恢復原生態的運河生產、生活、生存空間非常重要。
山東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表示,申遺不是最終目標,僅僅是過程和手段。大運河南北縱跨魯西地區,是“魯西南經濟隆起帶”戰略最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之一,是發展旅游等相關產業的重要資源支撐。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的目的,是以此推動鄉村旅游和美麗山東建設,使大運河山東段遺產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驅動力,促進大運河沿線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做好大運河遺產永續利用和傳承發展這篇大文章,山東省圍繞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和“魯西南經濟隆起帶”戰略實施大局,適時啟動了“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規劃建設和后續重大保護工程規劃設計工作。通過遺址公園、博物館展陳、運河小道、展示平臺等各種方式和手段,有效提升和展示了大運河遺產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打造出汶上南旺分水樞紐考古遺址公園、臺兒莊古城、德州南運河段等一批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亮點工程。而最終的目標則是把運河沿線如“珍珠”般的一個個文化遺產點,用大運河這條“金線”串起來,形成縱貫魯西南的歷史文化景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