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宏
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為滄州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創造了先決條件,也決定了滄州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應有更大擔當。
51分鐘——這是滄州到北京的“距離”,到天津則只需20多分鐘。高鐵串起了滄州與京津之間的“一小時生活圈”,也使滄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環。
2011年,國務院批準《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將滄州列為河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增長極,滄州的發展由此上升到國家戰略。三年后,面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新機遇,滄州正以其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謀求更大的擔當。
“基于對自身優勢的把握,滄州確定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目標和定位,也即瞄準打造京津冀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一目標,著力建設成首都經濟圈次中心城市、環渤海冀魯交界處區域中心城市和首都經濟圈重要產業基地。”河北省滄州市市委書記焦彥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地處京津冀三維空間的核心地帶,滄州擁有區位、交通、資源、產業等多重優勢。近年來,滄州著眼于這些發展優勢,積極實施沿海開放帶動戰略,從內陸型經濟向沿海經濟轉型。
位于渤海新區核心的黃驊港,不僅是北京的出海口之一,也是距離山西、內蒙古等資源富集省區最近的出海口,有朔黃、邯黃兩條鐵路與晉陜蒙及河南、冀中南各市相連,港口腹地廣闊。焦彥龍介紹稱,黃驊港現已建成20萬噸級航道和20萬噸級以上泊位25個,2013年全年吞吐量達1.7億噸,增速在全國億噸大港中位列第一。“渤海新區面積有2400平方公里,加上海興縣可達3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有200多萬畝未利用地,面積是新加坡的兩倍多,是京津轉移產業的‘黃金寶地’,也是企業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的理想之地。”焦彥龍說。
除了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外,滄州還具有較好的資源要素保障、產業基礎和承載條件。據了解,滄州市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及冶金、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擁有北汽、中國一重、華北石化千萬噸煉油質量升級、中海油中捷石化等51個央企項目,總投資近3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12個,超50億元的達到20個。此外,滄州還具有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特別是打造重化工基地的雄厚基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在滄州均設有煉油廠,原油加工能力可達1500萬噸/年。其中,2013年石油化工行業實現增加值47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7.2%。
而在“服務京津,甘做配角”的同時,滄州也“主動融入,實現與京津的協同發展、融合發展與一體發展”。特別是滄州充分利用沿海沿港及土地資源優勢,爭取京津企業的“增量”發展,從而在與京津合作的進程中爭得先機。在位于渤海新區的北汽集團黃驊汽車產業園項目車間,40萬輛整車項目一期工程剛剛建成。“依托北汽黃驊公司現有基礎,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北汽整體向滄州搬遷,建設滄州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焦彥龍表示,目前,滄州與北京在建超億元以上合作項目58個,項目總投資789億元,合同引資738億元。僅2013年,滄州與北京合作項目就達460項,項目總投資1260億元;與天津執行合作項目432項,項目總投資358億元。
在產業轉移上,滄州啟動了兩個層次的對接平臺,一是包括渤海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滄州中心城區現代產業基地和任丘石化基地等在內的三個省級對接平臺,二是20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開發區總規劃面積710.5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142.26平方公里,發展空間廣闊。“現在,滄州每個縣(市、區)都有京津轉移的企業或央企生產基地。”焦彥龍告訴記者,這進一步夯實了與京津之間協同發展的基礎。
在京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污染遷移造成空氣污染,是河北各地市繞不開的問題。同時,要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局弈得先手,除了優化生態環境,還需有優質的軟硬件環境。
因此,一方面,滄州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明確要求“干凈高端”,以不犧牲環境為代價。“檢測指標很重要,但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這就是能不能敞開心肺去‘深呼吸’。”焦彥龍說,從今年起至2017年,滄州將重點實施企業污染治理、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揚塵污染整治、機動車污染控制、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等工程,力爭讓百姓能夠舒暢地“深呼吸”。
同時,滄州也圍繞建設“靚麗、繁華、宜居、和諧”新滄州的目標,相繼建成獅城公園、名人植物園、千童公園、運河景觀帶、滄州規劃館、滄州文廟等六大景觀和滄州體育場、滄州體育館、游泳館、圖書館等文化體育場館,使城市的功能和品位進一步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為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滄州以渤海新區為主戰場,專門設立了人才發展基金。其中,高層次人才來渤海新區創業,可獲得無償提供的100萬元啟動資金;投資建設創新型、科技型、事業型項目者,則優先支持1000萬元貼息貸款。據了解,目前,滄州全市已經成立了八家院士工作站,渤海新區已引來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三所本科院校。焦彥龍表示,今后,滄州將瞄準北京豐富的教育資源,引進高校落戶,充分利用好北京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既為河北的發展培養人才,又緩解北京的用地緊張狀況。
為激活全民創業潛力,推動各生產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滄州市設立了1000萬元的全民創業資金,并以每年5%的幅度遞增,各縣市也配套設置了不少于200萬元的創業資金。據了解,去年6月,滄州在全省率先實行投資主體零限制、注冊資本零首付、登記服務零收費、名稱登記零門檻、經營范圍零約束、審批發照零障礙為內容的“六個零”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了全民創業的激情。
而在政府部門政務服務環境方面,滄州市大力推行“四個干”抓落實機制,每項任務和工作都明確“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什么時間干成”,圍繞這“四個干”,加大督導協調力度,狠抓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以身作則,選定38個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重大項目,由市級領導分包、協調、督導,并在年底時對項目進度實打實地“算總賬”。同時,建立市管干部的“干事檔案”及考核細則,把干成的事記錄在案,作為選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在全市形成真抓實干之風。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滄州將認真貫徹中央的部署和規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積極融入疏解首都部分功能轉移中,發揮滄州的比較優勢,服務京津,在環首都經濟圈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對于滄州下一步發展,焦彥龍立下如此軍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