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唐思雨
國開紹興濱海新城投資有限公司 張群
因為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問題。對于以上的闡述,通過選取六個指標即利率、投資、消費、股票價格、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分析。其中,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同花順數據庫等。由于找到的數據年限不同,所以,投資和消費采用的是1982年至2012年間的年度數據,股票價格采用的是1993年至2012年的年度數據以及2003年至2014年的月度數據,匯率采用的是1985年至2012年的年度數據。六個指標具體為實際利率、投資增長率、人均消費增長率、流通每股市價、匯率和GDP增長率。本文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來進行研究。現對各變量的解釋如下:實際利率(R)為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差,通貨膨脹率用CPI表示;投資增長率(rI)選用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額的增長率;消費增長率(rY)用人均消費額增長率來表示;股票價格(P)用流通每股市價來表示,流通每股市價=流通股票市價總值/流通股本;匯率(E)用人民幣對美元表示。
以往的學者認為,投資和利率呈負相關, 即利率增大伴隨投資減少;利率減小伴隨投資增加。圖1給出了1982年至2012年之間我國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的相關關系。圖中表明,多數年份兩者是呈負相關的,實際利率上升,投資增長率下降,但是,有些年份兩者卻呈正比例關系,比如說,1990年、1998年至1999年以及2010年至2011年,這些階段是與理論相反的。對此,將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進行OLS回歸,可是得到的結果并不滿意。一般來說,R2越接近1,模型的擬合度越高。F檢驗中F統計量的伴隨概率Prob(F-statistic)足夠小,方程顯著性則越好。而圖中R2很小,F檢驗不顯著,且投資的利率彈性也很小。
根據現實狀況,GDP是影響投資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入GDP變量,將實際利率、投資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先進行平穩性檢驗,如表1顯示,GDP增長率經過二階差分之后也呈平穩,再對三者進行回歸分析,根據表2顯示,發現投資與利率呈微弱的正相關,擬合度比模型1提高很多,并且F檢驗也很顯著。但是,從中也反映了一個問題,近30年以來,投資的利率彈性變化不大,GDP對投資的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知,我國的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中利率—投資傳導機制有效性并不顯著。
一般意義上,實際利率上升時,人們覺得把錢存在銀行的利息增加了,他們都希望把錢存入銀行,導致人們用于消費的錢減少了,所以實際利率(R)與人均消費增長率(rY)是呈負相關的。

圖1 1982~2012年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

表1 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以及GDP增長率ADF平穩性檢驗

表2 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以及GDP增長率回歸分析結果
為了明確實際利率對人均消費增長率的影響程度,建立以下模型進行OLS回歸分析。

根據表2模型1可得,兩者擬合度很好,F檢驗顯著通過。

從實際意義講,GDP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對此,加入GDP變量,對實際利率、人均消費增長率、GDP增長率(rGDP)進行OLS回歸分析,根據表4模型2得到,該回歸結果比模型1更加完美。

綜述所述,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中利率—消費的途徑還是暢通的。

表3 實際利率與人均消費增長率以及GDP增長率ADF平穩性檢驗

表4 實際利率與人均消費增長率以及GDP增長率回歸分析結果
(1)年度分析。從理論上看,實際利率與股價的關系為,實際利率上升,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格下降,因此實際利率與股價呈負相關關系。但是,從圖2來看,兩者的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對實際利率和股價進行OLS回歸分析,結果表示模型擬合度差,F檢驗不通過,考慮到自由度的影響,進行回歸估計誤差太大。因此用格蘭杰因果檢驗來驗證實際利率與股價之間的因果關系。
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步驟,先分別對實際利率和股價兩個時間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根據表7可得,流通每股價格不是實際利率的格蘭杰“因”的概率為0.4122,而實際利率不是流通每股價格的格蘭杰“因”的概率為0.0319。因此,可以說兩者之間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實際利率是“因”,流通每股價格是“果”。雖然不能準確衡量實際利率對股價的影響程度,但是實際利率的確是股價變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中利率—股價的渠道是相對暢通的。

表5 實際利率與股價回歸分析結果

表6 實際利率和流通每股價格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7 實際利率與流通每股價格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2)月度分析。從年度分析可以看出,實際利率與股價的回歸關系并不明顯,可能是因為使用年度數據導致回歸誤差較大,考慮到股價波動比較大,下面用月度數據對實際利率與股價進行回歸分析。如圖3是實際利率與股價的趨勢圖,兩者的變化大致是一致的。兩者的OLS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R2和F檢驗都很顯著,擬合效果很好。相比于年度數據的擬合效果,月度數據的回歸結果表明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中利率—股價的渠道是暢通的。

表8 月度實際利率與流通每股價格回歸分析結果
凱恩斯(1935)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表明,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對外開放并實行浮動匯率制時,資本可以自由流動,當我國利率發生變化時,在平價利率的作用下,匯率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作用機制表現為:利率下降,外幣流入增加,本幣貶值,出口增加,最后導致總產出增加。圖4描述了1985年至2012年我國利率與對美元匯率的趨勢,兩者基本不相關,對實際利率與匯率進行OLS回歸分析,如圖4所示,效果不顯著。因此對兩者進行協整檢驗。首先,先對兩者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得到表9和表10,實際利率和匯率均為非平穩序列,但經過差分之后,均為一階單整的時間序列。接下來對實際利率和匯率進行協整檢驗,先得到殘差序列,然后對殘差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1所示,殘差序列是非平穩序列,所以,根據EG檢驗法,我國實際利率與匯率不是協整的,即兩者不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實際利率的變化對匯率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中利率—匯率的途徑是不通暢的。

圖2 1993~2012年實際利率與流通中每股市價

圖3 2003~2014年實際利率與流通中每股市價趨勢圖

圖4 1985~2012年的實際利率與匯率

表9 實際利率與匯率OLS回歸分析結果

表10 實際利率與匯率一階差分之后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11 協整—殘差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本文通過分析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GDP增長率、人均消費增長率、股價、匯率之間的相關關系,來探討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對經濟的影響。結果表明:
(1)我國實際利率與投資增長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不明顯。
(2)我國實際利率與人均消費增長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非常顯著。
(3)不能得到實際利率與股價之間的定量關系。
(4)我國實際利率與匯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不明顯。
綜上所述,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有效性很弱,只有對消費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改善。
我國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的有效性不明顯,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宏觀經濟的調控,基于我國現有國情,給出以下建議:
(1)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完善利率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以及監管機制,最終形成市場化利率;第二,采用適當的方法促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第三,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豐富金融體系的構成,有利于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2)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相關制度??紤]到我國現有國情:消費信貸尚處于起步階段、證券市場尚不完善、匯率制度尚待改進、利率還未實現市場化等因素,完善與經濟體制配套的相關制度是根基所在。
(3)完善宏觀調控機制。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行主要是為了促進宏觀經濟的發展,兩者是相互的,只有央行密切關注和分析宏觀經濟形勢,縮短貨幣政策的時滯問題,這樣,央行通過利率、貨幣供應量等來調控宏觀經濟的效果才會更好。
[1]蔡盈,奚瑋.我國貨幣政策中利率傳導機制的障礙分析[J].北方經濟,2005(11).
[2]代軍勛.利率市場化與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J].生產力研究,2006(10).
[3]高山,黃超,王超.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基于我國利率傳導渠道的VAR模型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1(7).
[4]Ben S.Bernankf and Alan S. 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ume.82 NO.4 September 1992.
[5]Erederic S.Mishkin:Symposium on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I].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9,Fall1995.
[6]Joho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1936.
[7]Joho B.Taylor: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An Empir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9,Number 4,Fall1995.
[8]Tobin James.Money,Capital,and other stores of valu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
[9]Dong He,Honglin Wang:Dual-track interest rates and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Volume 23,Issue4,Decemb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