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兵
(安徽省懷寧縣委黨校,安徽 懷寧 246121)
1990年鄧小平在論述我國農業要經過“兩次飛躍”才能實現現代化時,就曾指出“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1]。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在論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時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等規模經營主體”。近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組織。
安徽省懷寧縣堅持以工業化理念抓農業,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催生出一大批農村新型經營主體。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3年,懷寧縣共有專業大戶1734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有681戶,從事水產業的有896戶,從事畜牧業的有157戶(《懷寧統計年鑒》,2008~2013年)。
如圖1所示,2009~2013年各類大戶數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尤其是2011年后增長幅度較大。除此以外,其他大型農業組織也發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1家,家庭農場138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獲批在建1個,市級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5個(《懷寧統計年鑒》,2008~2013年)。

圖1 安徽省懷寧縣2009~2013年新型經營主體增長變化曲線圖
從產業領域看,既有從事糧食、油料、棉花等傳統種植業的,也有從事養鴿、養雞、養豬、養牛、養魚和黃鱔等規模養殖業的,還有從事茶葉、水果、蠶桑、食用菌、中藥材、藍莓等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業結構的多樣化,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從服務領域看,擁有農機服務合作社18家、信用合作社12家、農技服務合作社7家,還有提供生產資料購買、技術指導、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服務的專業組織,基本覆蓋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
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經營2hm2土地以上的達873戶,經營總面積約7800hm2。截止2013年底,全縣藍莓種植400hm2,中藥材種植253hm2,其他特色農產品種植約467hm2。建成23000hm2水稻核心示范區和11個國家級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全縣規模耕地流轉比例達37.6%。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營銷收入達74億元(《懷寧統計年鑒》,2008~2013年)。
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90%以上由農民自己創辦,加盟社員、會員達1.6萬人,帶動農戶4萬戶左右。省級平山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懷寧縣糧油加工專業商標品牌基地獲得認定,獨秀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園區獲準建設,洪鋪東圩和金拱白蓮圩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不斷轉型升級。稼仙米業集團在四板市場成功上市,綠頭鴨養殖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通過驗收,張曉毛食品、科林木業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獲認證18個。
懷寧縣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但總體數量偏少,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其發展和管理還面臨諸多瓶頸與難題,亟需研究和破解。
長期以來,由于受耕地政策敏感性和復雜性的影響,一些潛在發展大戶對經營持謹慎態度。相關部門也沒出臺系統的專項扶持政策?!耙秽l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優勢未形成,現代農業產業化未集群,經營水平層次低,產業鏈短,農產品市場規范化程度不高,健全的市場信息網絡尚未形成。
近年來,土地的稀缺性不斷顯現。一是農民惜租,土地流出戶少,有時還有農戶臨時毀約情況發生,土地流轉困難,新型經營主體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徐志剛等[2]指出,農民之間的社會信任以及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的農民合作意愿和能力對農業合作組織的產生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二是土地集中連片難,流轉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基礎條件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轉價格上漲快,受物價和高收益農業項目刺激,土地流轉價格逐年上漲,目前普遍在6000元/hm2,城郊則在9000元/hm2元以上。流轉價格上漲,加之不能占有國家給農戶分攤在田地上的補貼,新型經營主體成本壓力加大。
新型經營主體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多數主體實力不強,加之固定資產不多,大部分投入無法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目前農村金融政策與農業對金融的需求存在偏差,新型經營主體難以獲得融資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標準太低,而且償付不夠及時、不夠充分,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新型經營主體需要雇工,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年齡集中在50~70歲之間,難以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不能有效使用農業機械,現代農民、職業農民十分短缺。
目前全縣還沒形成完善的耕地流轉服務管理體系,耕地流轉合同期限較短,有的僅3~5年,導致新型經營主體對修建水利設施、培肥地力等事關長期發展的項目不敢也不愿多投入,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局部改善但總體惡化的局面難以改變。由于新型經營主體更換頻繁,經營者彼此之間、與農戶之間也容易產生糾紛,加上歷史原因形成的耕地“一戶三五畝,散落六七塊”,規模經營土地整理的難度和成本較高,而政府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一般規模較大,新型經營主體很難從中受益。
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培育、壯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要以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分類指導、扎實推進,加快形成以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增強農業發展活力和動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農業合作組織的形成并非僅僅由農戶單一力量的推動,其他部門如涉農企業、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主體也是推動農業合作組織創建的重要力量[3]。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均要制定培育發展規劃,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通過貼息、補貼、獎勵等形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興建生產服務設施、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擴大生產規模、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建立科技研發機構等。尤其要結合懷寧縣農產品“三品+一品”(品種多、品質高、品味好,但品牌不夠響)的實際,加大品牌培育扶持力度,對獲得馳名商標、名牌商標、“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給予重獎補助。同時,加大對農業扶持資金和政策的梳理、整合力度,提高農業扶持政策效率。
進一步賦予新型經營主體對自身土地用于農業用途的使用權和調配權,在合理規劃、留有余地的基礎上,將農產品加工和倉儲、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公等與農業產業緊密相關的用地視同農業用地,采取靈活政策,予以優先支持。據統計,我國財政支農資金中,直接用于農業生產性支出的僅占40%左右[4]。財政、金融部門應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實際情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在貸款額度、擔保抵押、利率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簡化農業信貸手續,加快農民信用合作金融試點與推廣的步伐,以緩解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
農村土地流轉是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基礎。應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咨詢、供求登記、信息發布、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服務,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臺;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的價格協調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糾紛調處機制,促進流轉關系穩定和土地連片集中;進一步完善農民社保體系,解決離土農民的后顧之憂,積極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求,出臺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成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尤其要鼓勵大學生“村官”在新型經營主體中創業和就業。高度重視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夯實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組織專業技術隊伍深入到各類經營主體中,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切實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創業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普及培訓,著力打造農村職業經理人入伍,加快培育職業農民,不斷提高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徐志剛,張森,鄧衡山,等.社會信任:組織產生存續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來自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經驗[J].中國軟科學,2011,(1):47-58.
[3]劉婷.不同環境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成路徑探析——基于ANT視角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2):16-24.
[4]蘇明.國家財政“三農”支持政策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09,(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