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仲遠
《上海灘》今年第3期刊登的“老底子的舊貨市場”專輯,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也喜愛淘舊貨,因子女在國外讀書和就業,借探親之便,我也經常涉足國外的舊貨市場。
一般去國外探親,除了游覽名勝古跡外,就是忙于購物了。購物大多是去超市,如Mall、Tesco、Mart,這些與國內大同小異,只是規模大些、貨品新些、感覺舒適些,往往讓人留戀。可你要想買便宜的東西,還得去舊貨市場。
美國國慶日的“特色優惠”
1997年,我去美國伊州布魯明敦市(Bloomington)探親。布魯明敦市是由無數個分布在高速公路兩側綠蔭中的小區組成。小區內偶有四五間連排小店,或餐館,或銀行,或雜貨店,或舊貨商場。住的日子一長,舊貨店就成了我光顧最多的去處。
到美國不久,恰好趕上美國國慶(又稱獨立紀念日)。第二天,朋友帶我去了一處節日才有的露天集市。集市設在一片樹林里,攤位很多,擺滿各種雜七雜八的舊貨物。令我驚奇的是,有些攤位出售一些并非古董的舊貨,價錢卻貴得嚇人。比如一臺生了銹的、類似華生牌的電風扇,標價70美元;還有一些舊工具、舊水桶、舊鐵器,既無收藏價值又無使用價值,也以高價出售。我在一處專售刀具的攤上,看到擺滿了各種精美刀具,有普通小刀、折刀、彈簧刀等,而且大多刻著Made in China。還有好萊塢影片《一滴血》中出現的美國特種兵的刀,一邊是刀刃,一邊是鋸齒,制作精致,卻殺氣太重,看著令人心驚肉跳,刀柄上同樣刻著Made in
China。貨架上有把手槍引起了我的興趣。那是一把刻有古花紋的銀質左輪手槍,看上去像是古董,標價300美元。問攤主能否使用,回答:“可以。”他還拿出了幾顆子彈。雖有觀賞價值,但畢竟是把手槍,我不敢買。后來走到集市盡頭,一個家庭攤位上在出售3個舊芭比娃娃,很可愛,每個3美元。賣主聽說我來自中國而且有個可愛的女兒,非常客氣地以3美元全部賣給了我。這是我逛露天集市唯一的收獲。我的朋友卻喜孜孜地告訴我,他花50美元買了套(五件)深紅水晶玻璃盤,連聲說:太劃算了,太劃算了。原來他打算以后以200美元再賣掉。
美國的舊貨商店有個特點,大多屬慈善性質。真正的舊貨商并不多,僅在大城市有。由于售價不菲,往往將其叫做古董店(Antique shops),以招徠顧客。慈善商店(Donation Shops)是民間慈善機構辦的,出售的貨物多來自民間百姓的捐獻,店員均是自愿者,且多為退休老人。物品琳瑯滿目什么都有,玻璃器皿尤其多,高腳杯、寬口杯、精雕細刻的玻璃水晶盤,大大小小擺滿臺面,八九成新,幾乎都在一美元左右,可惜易碎不便攜帶。讓我吃驚的是,店里的各種舊相機格外便宜,包括Polaroid一次成像相機,一律1美元;還有輪型、刀型溜冰鞋,也都是1美元。有些店還供應免費面包,我嘗了一下,不好吃。在美國國慶期間,只要所購物品有美國國旗紅、白、藍三色中的任何一種顏色,可以再打折,這也算是一種“特色優惠”吧。我看中了一件西服外套和一頂呢質咖啡色牛仔帽。西服外套面料中夾有極細的紅線,打折后僅1.5美元,而帽子卻花了5美元。
此外還有叫車庫地攤(GarageSale)的,私人在自家車庫內出售用不著的東西,多為衣服、鞋子、小掛件和小型電器。在那里,有時能淘到汽車雷達之類的稀見品,極便宜。美國路警常在高速公路用雷達偵查超速汽車,而司機同樣用汽車雷達反偵查,一個汽車雷達約200美元。而在車庫地攤,汽車雷達僅售15美元。車庫地攤通常周末才有,你只要沿著馬路尋找拐角插有Garage Sale的小標志,按標志指引就可找到。我在一家車庫地攤上看中一只鍍金精工牌手表,七八成新,索價10美元,說原價100美元。經還價,最終以7美元成交。主人同時送了我一只舊箱子。他說他剛從中國旅游回來,這箱子沒用了。我正好派上用場,還能多買些東西帶回國。回國后,我戴著那只精工牌手表去表店,詢問這款新表需要多少錢。回答是,新表確實要100多美元。
大大超值的英國銀餐具
此后,也是因探親之便,我數度游訪英格蘭和蘇格蘭。有了在美國的經驗,到英國后我專門尋找賣舊貨的地方。英國與美國一樣,都有慈善商店,但英國另有交換市場(Swap Meet),類似跳蚤市場(Flea Market),不同的是,可以買也可以物交換。
我第一次去英國,住在一位英國朋友家。一次我在他家附近的小鎮上閑逛,無意問走進了一家古董店,看中了一組五件銀餐具(三匙二叉),含銀量96.5%(中國銀具為92.5%),凈重300克,花了125英鎊(折合人民幣1875元)買了下來。回來后,英國朋友告訴我,這套銀器是真古董,大大超值了,因為餐具后刻有產地和年代印記,這是英國金銀器行業規定的必須標志,根據這些標志可以查出金銀器出產地和年代。為此,英國朋友還特意送我兩本鑒別英國金銀器的書。
后來,英國朋友帶我去了一個由圍墻圍起來的露天交換市場,每周日開放,石子地上排列著擺滿各色貨物的地攤,從衣鞋帽、鐘表、家電、餐具到各種藝術品及玩具,應有盡有,新舊不一,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兜了半天,卻沒有我感興趣的東西。不愿空手而歸,我花了1英鎊買了臺晚間可視的小電子鐘。臨離開時,在拐角處一位老太太擺的攤上,看見一尊供擺設的小型鍍銀大炮,制作精致。老太開價1.5英鎊,我很喜歡,也就買了下來。
地攤上買到了乾隆陶瓷缽
第二次按英國朋友介紹,我和妻子、女兒去了倫敦著名的周六假日市場——倫敦波特貝羅市場(Portobello Market)。盡管早早趕去,那里已經擠滿了人群。街兩旁多為古玩、珠寶和服裝商店,馬路中間一排地攤,出售的大多是廉價服裝、首飾、紀念品、鍍銀制品。那些古玩店出售的,有西洋臺鐘(類似北京故宮展出的)、擺鐘、古銀器具,也有中國古瓷碗、盤、杯、玉器、鼻煙壺。但這些東西只能看看,因價格很貴,少人問津。比如我在某店內看到一組五件亮麗的銀餐具,還是現代的,開價300多英鎊,比我在小鎮古董店買的貴得多。
店里的東西買不起,于是我干脆在馬路中間的廉價攤位間游逛。見一個攤位上有一大堆舊鍍銀制器具,有燭臺、托盤、奶杯、吊燈架等等,造型古樸,但外貌斑駁,有的鍍銀已脫落。盡管便宜,無論大小一律l英鎊,我依然猶豫不決。偶爾一瞥,發現在攤位最上層角落不顯眼處,有只似鎳制品的啤酒杯,造型奇特,標價5英鎊,不知是否古董。杯上雕刻著精致花紋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側刻有carl Spitzwegl808-1885字樣。后來查到,Carl Spitzweg(1808-1885)是位世界著名的德國比德邁藝術流派畫家。杯子無疑為紀念他而制作的,可惜沒有年代,無法估計其價值。圓形杯兩側刻的是Spitzweg的兩幅名畫:一、郵遞員(小鎮郵遞員向三樓婦女送信);二、情書(樓內兩人在看信)。另兩側刻有介紹這位畫家的文字。經還價,最終以3英鎊買下。
2013年夏,我第三次去蘇格蘭。在蘇格蘭首都愛丁堡有許多慈善商店,我們專逛那類商店,買了不少精致而易于攜帶的玻璃小酒杯和瓶子,甚至還有鍍金口的,售價均為1英鎊。聽說每周日上午9時,愛丁堡市中心一個巨型地下車庫舉辦Garboot,Sale,許多人開著卡賓車來擺地攤。我和妻女三人聞訊同往。只見地攤彎彎曲曲像條河流,熙熙攘攘,讓人目不暇接。一圈圈來回兜,不一會兒,我們三人就走散了,各自去尋找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反復兜了好幾圈,腿也酸了,最后在一處寫著“One Pound Each”(一律1英鎊)的地攤旁停了下來。地攤堆滿了雜七雜八的瓶瓶罐罐,其中有一個中式陶瓷缽引起了我的注意。拿起一看,缽身印有藍色花鳥,底部印有“大清乾隆”四個字。我心中竊喜,也不知是否贗品,反正也就1英鎊罷了。隨后又淘到一個小藍印章盒,底部也印有“清朝乾隆”。回國后,拿去請一位早年畢業于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朋友鑒定。他說:缽是真品;印章盒是贗品,圖案較新。雖是贗品,卻做得精細,1英鎊也值了。
《摘自《上海灘》2014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