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雜志》11月刊
美劇的新面貌
當你沉迷于“權力游戲”、“女子監獄”、“紙牌屋”等美國電視劇時,可曾想過美劇并非一開始就如此驚心動魄、大膽吸睛?1961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主委米諾曾指出,當時的電視如同“貧瘠的荒原”,充滿了暴力、無趣以及千篇一律的喜劇。FCC雖不曾以節目內容為由,撤回電視執照,但米諾的標準成為業者頭上一道緊箍,節目播出前須經過自我審查,將劇中暴力或情色的部分刪除。
有線電視蓬勃后,雖然不再受到FCC嚴密監控,自由度大增,但為了廣告金主的特定政治或宗教立場,劇情極少涉及爭議話題。強調“這不是電視,是HBO”的付費頻道HBO因此崛起,因為觀眾就是金主,只要要能吸引觀眾目光,劇情節再大膽、古怪都沒問題,HBO也成功制作出“欲望城市”、“黑道家族”等劇,突破傳統。HBO的成功讓有線電視業者群起仿效。
《國家地理》11月刊
它們為何服從寄主?
自然界中有很多昆蟲、魚類、哺乳類,被寄生后不僅成為寄主食物,還乖乖替寄主賣命。瓢蟲繭蜂在瓢蟲體內產卵后,幼蟲會嚙食瓢蟲體,但瓢蟲仍能如往昔般獵食蚜蟲,只是消化后的食物全成為寄生蜂的營養,等到寄生蜂鉆出瓢蟲肚子后,會在瓢蟲腹部吐絲結繭。令人不解的是,瓢蟲竟然沒有想辦法逃離寄生蜂,反而成為忠心耿耿的保鏢,幫寄生蜂嚇退天敵。
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延伸的表現型》提到,從基因的角度而言,我們的身體與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傳承基因。以海貍啃樹的行為為例,讓海貍建水壩的基因,能避免海貍受到天敵攻擊,基因延續的幾率愈高。同樣的,若基因的變異能控制其他生物,例如改變寄主的行為有利于基因生存,這樣的基因就可能被留下來。
《經濟學人》10月25日
經濟威脅來自歐洲
德國增長步履蹣跚,歐元區瀕臨陷入六年來第三次衰退。歐洲領導人浪費了兩年的喘息期,這是靠德拉吉“不惜一切代價挽救歐元”言論贏得的。法國和意大利躲過了結構性改革,而德國一再強調過度緊縮。歐洲八國物價下行,歐元區整體通脹率降至0.3%,明年或發生通縮。經濟總量占全球1/5的歐洲正在向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進軍。
歐洲內外的樂觀人士經常以日本為例,日本1990年代末陷入通縮,雖說讓人不快,但也沒有引發全球災難??墒菤W元區與日本不同,它不是孤例:從中國到美國,通脹率都低得讓人擔憂,并仍在下滑。同樣與日本不同,日本是單一民族國家,社會堅韌,而歐元區卻承受不住數年的經濟僵化和物價下跌。從意大利到希臘,債務飆升,投資者將受到驚嚇,民粹主義政客將得勢,而歐元早晚會分崩離析。
《科學》10月24日
工作記憶如何形成?
“最強大腦”中“一目十行”的神人現象,有著神經科學的基礎。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李澄宇課題組,用先進的光遺傳方法,證明了工作記憶這一核心認知功能所使用的腦區是大腦內側前額葉,但習得之后則會轉去別的腦區執行任務。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該研究組《內側前額葉在“延遲期間”的電活動對工作記憶任務學習的貢獻》的科研論文。
李澄宇關注的是工作記憶——一種用“秒”來衡量的重要的短時記憶,就像電腦里的臨時緩存,存放著很多思維的中間結果。比如心算17×24,工作記憶強的人,就能把中間結果存在大腦里,直到得出最終結果。李澄宇課題組的實驗結果闡明了前額葉在延遲期間的電活動在工作記憶任務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有利于理解工作記憶這一核心腦功能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