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作為全國最大的農業科技試驗區,海南南繁有著農業科研“加速器”、種業安全“避雷針”等稱謂。然而,由于育種規模的擴大和檢疫力量的薄弱,南繁正經歷著病蟲害頻發之困。
蟲害暴發風險增大
“南繁對于我國種業發展以及糧食連年豐收功不可沒。”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在海南島育種。他介紹,在國內種子生產受災減產時,南繁可以補給種子缺口,保證生產育種需要。
資料顯示,50多年來,全國選育的農作物新品種中70%都經過南繁選育。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冠銘介紹說,每年來南繁進行育種試驗和種子繁育的科研生產單位達700多家,來自29個省市區。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南繁既是種子匯集地,也是危險的集散地和傳播地。
據了解,每年科研機構和種子企業到海南加代、繁種近千批次,數量高達10萬多公斤。而隨著南繁育種朝花卉等經濟作物擴展,病蟲害的感染風險也在加大。
2012年,海口市瓊山區、美蘭區以及三亞、文昌、瓊海等地首次暴發大規模紅火蟻疫情,海南省18個市縣開展紅火蟻普查工作。截至2013年年初,全省紅火蟻發生面積達6.07萬畝。
“田埂上到處是密密麻麻的紅火蟻尸體。”想起當時的情形,當地農民仍心有余悸。
“現在疫情已得到一定的控制。”海南省南繁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育種主體和種源的多源頭化加劇了有害生物傳入海南,甚至引發病蟲害交叉感染的風險。
有專家進一步指出,海南病蟲害的暴發已比較頻繁和嚴重,南繁或已是名副其實的“蟲窩”。
檢疫靠“眼看手摸”
其實,南繁潛在的風險遠不止于此。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植物檢疫處一位工作人員稱,繁育的種子一旦從海南島流出,有害生物將可能向全國各地大規模擴散,會給重要農產品生產帶來嚴重威脅。
近年來,南繁基地的面積以20%的增速迅速膨脹。據統計,每年調運出島的種子種苗達5000多批次、約3000萬公斤。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此時檢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檢疫是防止有害生物傳播擴散的有力手段,在其產生危害前阻斷傳播渠道,進行銷毀。”
然而,現有的植物檢疫能力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南繁基地需求,育種單位不申報和無證調運現象非常突出。
“檢疫主要還是靠傳統的眼看和手摸。”南繁辦相關負責人說,人員、設備不足,檢測手段落后是檢疫執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很多育種單位也缺乏檢疫意識,沒有依照規定到當地部門進行登記備案。”檢疫處工作人員表示。
2012年,南繁制種面積超過20萬畝,但申報產地檢疫的僅有7萬~8萬畝,約占1/3。
“像我們這樣的科研機構和大的種業企業都還好,主要是一些中小公司和個人,其占比很大。”朱英國說。
“今年海南省減免了檢疫費,依照目前估算,申報產地檢疫的單位可能會增加20%左右。”南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聯動機制是關鍵
“南繁是一個傳播的節點。”南繁辦相關負責人指出,只有抓住這個節點,才會有效控制和管理有害生物的傳播和蔓延,而這需要檢疫部門間建立聯動機制。
近日,農業部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開展海南南繁作物聯合檢疫檢查的通知》指出,農業部組織有關省(區、市)植物檢疫機構抽派持證檢疫人員,由海南省南繁植物檢疫機構統一編隊,加強南繁作物檢疫檢查。
而此前,南繁的植物檢疫主要以省為單位,力量相對分散。
有專家指出,農業部牽頭聯合檢疫,一方面可解決檢疫人員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可加強與各省間的溝通。“這是在試圖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但要兩三年才能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