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每一年,大批中國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被國外知名大學錄取,此舉被通俗地稱為“掐尖”,在醫學教育領域,情況亦然。但現在,這批被譽為“學霸”的高中畢業生中,有不少人選擇進入具有“國際范”的中國高校學習,在這樣的學校,學生同樣可以選擇國際課程、海外研修甚至獲得國外大學的學位證書。
楊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以下簡稱“交大醫學院”)2008級學生,上海人,當年以554分的“裸分”高考成績進入交大醫學院,進校后被擇優錄取進8年制法文班。在國內完成5年學習后,楊溢通過法文班的海外合作項目,申請到法國知名的醫學院學習1年,主修生物醫學工程。楊溢在法國的導師是著名的心血管專家,曾獲得全法百佳醫生的榮譽。
在法國的一年辛苦而充實,完成課程和論文后,楊溢獲得碩士學位。也就是說,楊溢在還沒有獲得中國醫學碩士學位時,已經得到法國認可的學位證書。而這一次海外進修只是楊溢在法文班的第一次長期海外進修,一年以后,楊溢將還有一次為期一年的法國實習住院醫師的工作機會。
當“學霸”遇到“國際范”,“國際化人才”就不再是飄在空中的名詞,而是一種看得見的改變。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醫學生的視野和對最新知識的掌握,直接決定了將來成為醫生后的工作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醫療技能上,更會體現在對醫生職業的認可度和對待患者的態度上。
這種變化在楊溢身上得到體現,這位25歲的準醫生,已經將最前沿的心血管疾病轉化醫學領域作為自己在事業上的目標,他希望將來在中國做一個出色的醫生,他最在意的是成為醫生后與國際同行之間的交流機會。
近年來,國內醫學教育飽受詬病,醫院批評醫學畢業生學業不精、動手不會;患者責怪新醫生技術不高、態度不好;而醫學生們自己也抱怨,為何在好不容易完成沉重的課業后,還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國際化教育在為醫學生創造機會的同時,也一直在促進中國傳統醫學教學方式的改變,相信越來越多的“混血教育”嘗試,會讓未來的醫生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北美課堂搬到中國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高校中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的形式并不鮮見,但由于醫學教育的特殊性,醫學院校的海外合作辦學卻非常少,交大醫學院一直走在中國醫學教育國際化的最前沿。
剛剛過去的10月,“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正式掛牌,這是交大醫學院在國際化教育實踐上最新的成果。渥太華大學醫學院是加拿大一所以精英教育聞名的醫學院校,也是世界一流的醫學院校之一。這所剛剛掛牌成立的學院極其特別,它是我國985高校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領域目前唯一獲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中加合作醫學院。
像“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這樣由中國一流醫學院校與西方一流醫學院校合作開辦的“混血醫學院”,是中國醫學教育歷史上的第一次嘗試。“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將設在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仁濟醫院創建于1844年,與1848年建校的渥太華大學幾乎“同齡”,被譽為我國西醫的搖籃之一。而渥太華大學是加拿大最古老和最大的雙語(英語和法語)大學,醫博類大學排名穩居加拿大前十強。
這所新生的“混血醫學院”預計明年(2015年)出現首屆新生,也就是說,2014年入學的交大醫學院英文班學生,將有機會在中國接受北美精英醫學教育。
10月17日,渥太華大學校長阿蘭·若克教授和渥太華大學醫學院院長雅克·布拉溫德教授一行專程到上海為聯合醫學院揭牌,雅克·布拉溫德介紹說,渥太華醫學院之前與交大醫學院一直有科研方面的合作,學院選擇交大醫學院作為合作伙伴,經過了長期的考察和多次商談,讓兩所學校走到一起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們在教學理念上相互認同,互相尊重”。
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教授介紹,聯合醫學院的第一屆學生將從明年入學的英文班60名學生中產生。雅克·布拉溫德教授告訴《新民周刊》,聯合學院的學生錄取將完全按照渥太華大學的標準,渥太華大學會派出面試專家團隊選拔學生。除了學業成績,聯合學院還要綜合考察學生的智力情況、溝通能力、社團活動表現等等,面試團隊中可能還有高年級學生參加,他們可以更好地判斷新生是不是適合承受未來的學習任務。
雅克·布拉溫德教授說,去年渥太華大學有4000多名學生報考,600人獲得面試機會,最終只有160人順利通過考核入學。
西方醫學院校對學生入學有嚴苛的要求,只有那些最聰明、最具人文情懷和最有挑戰精神的年輕人才能獲得學習醫學的機會,而這也是交大醫學院副院長黃鋼教授非常認可的醫學教育理念?!皩W醫就是非常艱苦的過程,如果沒有準備好迎接挑戰,或者沒有承受壓力的能力,那就不要選擇學醫。”
作為一所“混血醫學院”,“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將吸納渥太華大學醫學院的優秀醫學師資團隊,同時依托仁濟醫院強大的教學平臺、醫療優勢和科研實力,引入北美先進的醫學教學模式,探索最緊貼現代醫學發展需求的醫學教學方式。
每個國家醫學教育的學制設置不同,為此,聯合醫學院綜合中國和加拿大學制的差異對學制進行了調整,在辦學初始階段,聯合學院的新生將從交大醫學院五年制英文班的學生中選擇,該專業學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年學習后,通過遴選,就將進入聯合醫學院的4年學習期。未來,交大醫學院的口腔專業、八年制專業中也可能開放一些錄取名額。
聯合醫學院的另一大亮點在于,它正在以渥太華大學醫學院海外分院的身份,積極準備在2018年參加美國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LCME)的認證。LCME是北美醫學院權威認證機構,負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主要醫學院校的定期認證。一旦通過認證,聯合學院畢業生有望獲得交通大學和渥太華大學同時頒發的醫學學位,并有資格進入北美住院醫師培訓體系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如果通過相關培訓,畢業生就可以獲得受北美衛生機構認可的醫生職業執照。
打造醫生“未來版”
“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只是上海交大醫學院在國際化教育上的實踐之一,更多的國際教育機會以項目的形式存在,供全院學生申請,而學院會從經費到服務上為學生提供支持。
國際化教育是交大醫學院的傳統,從“文革”結束后恢復正常教學起,交大醫學院的國際化教育就同時恢復。如果要追溯歷史,中國醫學教育的發端大多為早期外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因此醫學教育與海外的聯系一直非常密切。
上海交大醫學院也有類似的故事。1952年,原圣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也就是今天的交大醫學院。圣約翰大學醫學院和震旦大學醫學院分別由美國和法國的教會機構創辦。
1980年恢復正常教學秩序以后,醫學院臨床醫學法語班也重新開始正常的教學。1981年、1985年、1987年、1991年、1993年、1995年和1997年,醫學專業法語班一共有8屆畢業生。
如今擔任交大醫學院國際交流處處長的張勇教授,正是第二屆法語班學生。盡管以法語為教學語言,但與現在的學生相比,當時法語班學生出國交流的機會少得可憐,僅有少數學生被選送去法國學習。“我1989年才獲得機會出國。”張勇教授回憶。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交大醫學院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被提到新的高度,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各種短期和長期國外進修項目越來越多。而對于以國際化教育為目標的法文班及英文班學生來說,海外進修的機會則會更多一些,他們可以長時間在海外著名醫學院或者臨床醫院進修和實習,接受世界一流學者的指導,接觸醫學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
副院長黃鋼拿出了一組讓他頗感自豪的數據:在交大醫學院,50%的學生可以獲得海外學習機會,這個數字遠遠高于綜合性大學和其他醫學院校;學院每年撥出200萬元經費用于支持學生的海外學習,平均每名海外學習學生可以得到約1萬元的補貼;學院對品學兼優但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會給予留學補貼上更多的傾斜。
因為留學項目數量眾多,這些年,學院竟然因此而產生小小的“煩惱”——一些學生由于不會選擇留學項目,而產生了機會被浪費或者選擇項目不合適的情況。為此,學院對學生開展相關培訓,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留學項目。
交大醫學院在國際化教育上的嘗試,圍繞著醫學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法文班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的縮影。最初,八年制法文班學生在結束6年的學習后,通過測試,每一屆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將獲得赴法國醫學院校和臨床醫院進修的機會,為期1年。
但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生除了臨床知識,還需要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特別是轉化醫學概念興起,對醫學生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法文班增加了Master 1項目,為學生提供又一個海外進修機遇。
Master 1指的是獲取法國碩士學位所需要完成的第一階段學習,課程偏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未來成為醫學復合型人才做準備。完成Master 1課程后,學生可以申請到法國高校繼續Master 2階段學習,接受法國導師的指導,最終獲得法國碩士學位。
楊溢就是這一項目的受益者,Master 1結束后,他申請到法國巴黎的精英學校—— 巴黎高科的一所實驗室攻讀生物醫學工程,這個專業是醫學與工程學的交叉學科,是未來醫療技術發展必須依靠的基礎學科。按照張勇教授的話說,像楊溢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符合未來醫學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轉化醫學必須要依靠這樣的醫生才能得以實現。
除了法文班學生,學院也向全體學生開放這一項目的申請,五年制臨床醫學生徐朔在大二時報名參加Master 1,她用業余時間攻讀語言和專業課程,過程非常辛苦,現在她也已完成課程,即將赴法留學1年攻讀碩士。張勇教授表示,類似的留學機會,就是要給像徐朔這樣優秀而愿意挑戰的學生。
合作多年后,交大醫學院醫學生給法國和其他國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留下非常好的印象,這些中國“學霸”不僅學業扎實、聰明勤奮,而且充滿求知欲。因此,海外帶教醫生也給予這些中國醫學生最大的信任。
張勇教授介紹,法語班留學學生進入法國各個臨床機構后,承擔的工作和得到的待遇與當地醫學生完全相同,醫院會給他們發工資,讓他們在生活上毫無后顧之憂,更為重要的是,醫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這對于醫學生來說彌足珍貴。
觀念比論文更重要
醫學生海外進修機會越來越多,有人質疑,這是否會帶來醫學人才的大量外流。對此,院長陳國強用創辦多年的八年制法文班作為例子。“我們的學生在法國醫院實習交流期間享有和當地醫學生同樣的國民待遇,可以說待遇很優厚,但根據我們多年的跟蹤統計,95%的學生選擇回國發展。”
楊溢的人生規劃中,在中國做醫生是最好的選擇?!澳壳爸袊t學發展跟國外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而且像上海這樣的地方非常開放,在中國做醫生同樣可以有很多國際交流的機會,中國病人多、挑戰也多,我覺得從事業發展上來說環境更好?!?/p>
黃鋼副院長則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醫學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他認為,上海正在向著國際化都市的目標邁進,各國精英將上海視為開拓事業的理想之地,但要實現城市的國際化,醫療服務的國際化是最基本的保障,因此,醫學院的國際化教育,也正在為未來上海乃至中國醫療服務的國際化儲備人才。
與其他高校在研究生階段的留學項目不同,交大醫學院的很多留學項目是提供給本科學生的,這個階段的學生留學很可能無法帶回發表論文之類可以量化的留學成果,但黃鋼教授認為,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能只看發表論文的數量,其他的影響更加長遠?!八麄兊絿馊ラ_拓視野、改變思維方式,這個非常重要。有的學生原來學習目標不明確,當他們接觸到國外優秀的醫生、看到他們對職業的那種熱情和崇高感,我們的學生會受到影響,會對職業價值有不一樣的看法。有的學生過去抱怨我們的醫學教育學制長、學習苦,出去看到人家的醫學生比我們還苦、還要認真,會認識到自己的差距?!?/p>
2012年赴巴黎第五大學醫學院實習的法文班曹滌平在醫院里要管理10張床的病區,要開醫囑、查房、完成瑣碎的醫療文件。這一年中,曹滌平還從簡單的輔助手術到在科主任指導下主刀全膝關節置換等大手術。
讓曹滌平最感動的是,帶教的外國醫生將手術刀遞給曹滌平時總是說:努力做,我們會為你承擔責任。這讓曹滌平非常感慨:“相信是長久以來積累的信任與默契,讓我在骨科手術領域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不必去評論環境和醫護制度的差異,單單是這醫學文化的傳承,已經深深吸引我?!?/p>
上海交大醫學院的“混血教育”實驗,最終的目標是希望用合作辦學和海外進修,促進中國醫學教育的改變。陳國強坦言,中國傳統醫學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如“灌輸式”居多、人文關懷理念不足、忽視醫生溝通能力的培養等。他認為,與渥太華大學醫學院這樣的海外高校合作,引進的不只是英語授課,而是北美醫學教育模式、理念?!按饲岸嗄杲淮筢t學院與法國醫學教育有密切聯系,如今引入北美醫學教育理念,希望由此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变滋A大學醫學院一大教育特色就是對醫學歷史、醫學人文和醫學教育研究的執著。
聯合學院30人的小班被看作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一系列醫學教育新舉措有望在那里最先實踐。據院方介紹,聯合醫學院將徹底改革原有的本科醫學課程教學體系,運用渥太華大學醫學院先進的技能發展(PSD)、社會、個人與醫學(SIM)、案例教學(CBL)、自我學習模塊(SLM)等模塊式教學和網上課程平臺系統,將醫學倫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與課程的徹底改變相對應的是,教學評估體系也將完全借鑒北美教育評價體系,全方位地對醫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目前,中國醫學教育國際化的途徑,主要還是引進海外師資、課程,和送學生留學、實習,但在“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中國教師也有望到對方學校任教。渥太華大學醫學院院長雅克·布拉溫德說,兩校將開展“教授互聘”,仁濟臨床醫學院的教師通過渥太華醫學院的教師資格評定后,可以受聘于后者,有資格前往該校任教。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認為,教授互聘對于本校教師是壓力也是動力,可以提升教師的國際化水平和醫學教育水平。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在醫學教育國際化上探索出了自己的經驗,同時也在海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應,有越來越多的海外高校和大學教學醫院為中國醫學生開放。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國外高??吹搅酥袊t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張勇教授說他最大的夢想是,將來有一天中國醫學院校的學歷在國外也得到認可,這個時候中國的醫學教育才可以說實現了真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