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聚族”在2014年春節(jié)成為熱門詞匯,許多人開始抱怨,同學聚會變成了功利化的土豪盛宴,比錢多、比權大、看誰能包干費用、看誰人脈更廣,甚至還相互比較誰的孩子成績更好、誰的岳母更有背景……網上的《恐聚族之歌》這樣唱道:“相聚看似甜蜜其實很恐懼,同學情、少年誼都不再提起,就在這次聚會里誰還會珍惜,相聚已沒有意義。”
唯錢、唯權的社會價值觀滲透到一個個同學圈,聚會里的人好似被劃分成了三種:一種是“混得風生水起”的土豪,一種是趁聚會來攀結土豪的那些人,最后一種就是對這些變化看在眼里,甚至因此不愿參加聚會的人們。這相互間的微妙關系儼然成了社會縮影。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所謂“土豪炫富”只是因為一些老同學接受不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從而心理失衡,覺得別人統(tǒng)統(tǒng)太高調。
在讀書時期,同學們被以分數(shù)成績劃分等級,這本身就是片面的。成年重聚,又以金錢地位來衡量成功,亦是片面價值取向的延伸。有人這樣形容自己的不平衡:“開寶馬開奔馳的那誰誰誰,當年學校里的成績不知被我甩到哪呢……不聚了,不想聚了,憋得慌。”
不該有爭議的是,同學聚會的首要目的應該是重拾感情、憶起往昔。在此之外,若也成為牽線搭橋、促成合作的平臺,不能說是一件壞事。由于同學間的共同話題已經有限,除了往事,適當談及彼此當下的境況,也是表示關心、重新熟識的方法,不能強說是一種炫富。
比較流行的建議是,人們應該多在縱向上跟自己比較,不要橫向上去跟同學比較。這未免過于消極:同學聚會應是一個很好地看清自己境況、思考人生選擇、做出階段評價的機會。不須攀比,不須急躁,但也不可不去了解別人的情況,只是自己悶著頭長跑。
“同學”的意義是共同學習、一起成長,不應僅是往事的容器或炫富的代表,更該是人生階段中,相互開導、共經風雨的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