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平
作為時下熱門的交流工具,微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用微博表達思想,分享心情本是自己的事,但也要緊守法律底線,有些信息不能“博”,莫讓微博給自己惹禍。
散布謠言
【案例】2013年7月的一天,大學生江民為吸引網民的關注,編造了一則學校所在地即將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并將其發布在自己的微博上。其后,江民的微博迅速得到關注,五天內,點擊率達近萬次,造成其學校所在地的部分群眾走出家門,涌上街頭躲避地震。在核實該地震信息為虛假信息后,當地公安機關將江民抓獲,并作出了行政拘留五天的處罰決定。
【點評】散布謠言是對我國社會公共管理秩序的侵犯,我國法律對這類行為的處罰有著明確的規定。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規定,編造、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等擾亂公共秩序的,輕者處于行政拘留和罰款;重者將被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追究刑事責任,面臨牢獄之災。因此,對類似這種不確定的小道消息,網民要不信不傳,更不能造謠,否則,要負法律責任。
泄露隱私
【案例】李莉因丈夫方銳性功能有缺陷,結束了四年婚姻。之后,李莉遭到同事的指指點點,說她因為不能生孩子,所以才被丈夫休了。為澄清事實,李莉在微博上發信息稱自己沒有生育是因為方銳性無能,并上傳了方銳就醫的病歷。這則消息讓方銳一下子墜入痛苦的深淵。2013年2月,他一紙訴狀將李莉告上了法院。法院審理后認定李莉侵犯了方銳的隱私,判決其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
【點評】隱私是公民生活中隱秘的、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信息。個人的年齡、身體缺陷、家庭出身、性關系史等等,都屬于隱私。公民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公民的民事權益,不僅包括生命健康權等,同樣也包括隱私權。侵害他人隱私權的構成主要包括四個要件:一是未經權利人同意;二是實施了評露行為;三是主觀上為故意;四是為不特定的第三人所知曉。上述案例中,李莉的行為完全符合這四個要件,故構成對方銳的隱私權侵犯。
傳播色情
【案例】孫浩為了提高微博點擊率和粉絲量,將日本女優的裸體照片發在微博上。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孫浩共上傳淫穢圖片五百余張,其微博點擊率達到近萬次。后經舉報,他被公安機關抓獲,案經法院審理,孫浩被法院以傳播淫穢物品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
【點評】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8條: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電話以及其他通訊工具傳播淫穢信息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30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刑法》第364條第1款規定:傳播淫穢的書刊、影片、音像、圖片或者其他淫穢物品,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由此可見,在互聯網上傳播色情信息,情節輕的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要受治安處罰;情節嚴重的,觸犯了刑律,要追究刑事責任。
微博罵人
【案例】李敏懷疑男友余進與自己的同事方紅有染,之后,李敏進入方紅的微博發評論,罵她是“狐貍精”、“小三”和“無恥的第三者”。余敏的謾罵很快在公司掀起波瀾,大家紛紛在背后議論方紅。方紅將李敏告上了法庭。法庭審理后認定李敏的行為構成名譽侵權,判決李敏賠償方紅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并登報道歉。
【點評】名譽是社會對一個民事主體的信用、聲望、品德與才干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規定,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另外,通過微博損害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構成我國《刑法》中的誹謗罪。
擅自轉載
【案例】李浩酷愛寫微博,也經常全文或部分轉載一些網絡、報紙或博客上的文章、照片。李浩從未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然而有一天,他卻收到了某雜志社發來的電子郵件,郵件中指出李浩微博上的一些照片以及文章均屬于該雜志社的作品,并認為李浩的行為侵犯了該雜志社的著作權。該雜志社要求李浩刪除微博上相關侵權部分內容,且保證以后不再引用該雜志上的照片與文章,否則將追究李浩的法律責任。
【點評】公民、法人對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權。著作權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獲得報酬權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擅自轉載他人的文章是否構成侵權要區分情形:一是作者沒聲明不許轉載的,僅僅出于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的目的,且指明了作者姓名、出處的,屬于法律認可的合理使用,不會構成侵權。二是作者聲明不許轉載的,一旦轉載視為侵權。因此,網民在轉載或引用他人文章、圖片時應慎重,沒有聲明的,可以轉載,但必須指明作者的姓名和出處,且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否則同樣構成侵權。
(編輯 李婉莉 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