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我一直想有一本書,能夠陪伴自己獨自旅行,就像齊秦或許巍的歌。
這本書不那么厚,便于攜帶;每篇文章不那么長,韻味卻是長久;它讓人覺得有趣,有時又提供一點胡椒粉似的憂傷;書名固然可以叫《瓦爾登湖》,更好的卻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一天下午,朋友林特特在QQ上對我說,給我個地址,給你寄我出的第一本書。
三天后,我收到一本書,薄、輕,封面是一間地中海風格咖啡館的外墻,愛琴海的風在午后三點悄然無聲地吹過太陽花與多肉植物,陽光靜靜地灑在白墻上,卻并不像是有光的,仿佛什么都沒有,一切原本就是那樣,既不會有日出,也不會有黑暗。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就這樣忽然闖進我的視線,不小心滿足了我長久以來的旅行書夢想。
林特特是我的朋友,我們在某年的筆會有一面之交,后來便有了無數文字之交。我的朋友以文字工作者居多,誰出本書都不稀奇,朋友的書,各有用途,有些是洗手間馬桶書,有些是睡前安眠書,有些是書架裝飾書,有些是寫作資料書,旅行書目前僅此一本。
旅行,是一場短暫的脫離。脫離最近的工作,脫離最熟悉的煩惱,脫離牢牢捆綁著習慣的桌、椅、床、人。旅行適合回憶。一個人,無論后世有無人提起,他只是他自己的歷史,來過,愛過,哭過,笑過。有點點疼痛卻又無比享受的,是一個人的清靜,正如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找到的感覺。
清靜是一種隨著年齡漸長,越來越稀有的狀態。我們這批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關口,浮躁之氣不知什么時候已經爬上了書桌,卻又埋怨不得,那終歸是現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實,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清靜。
一本喚醒清靜,并且與清靜相得益彰的書,它體現的正是一本書應該體現的價值:無用卻有趣,而恰好,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標題就叫《那些無用的喜歡》。
這本書沒有寫什么大人物、大道理,有一些瑣碎的人生感悟,卻都不是大情懷。那些印在白紙上的文字,只是一種訴說,與讀者自認為已經忘記或始終未能與人訴說的感情,在時空交錯中相遇、碰撞。
比如浪漫。每個人心里都珍藏著自己人生最浪漫的事,偶然、微小、沒有結局甚至沒有開始,你很難將之與什么人分享,因為害怕被大多數的他們那一句“后來呢”問得意興闌珊。作者在《最浪漫》一文最后寫:“什么是浪漫?不確定卻堅定去接近一份模糊的美好。你渴望卻從未想過能得到那美好,在山窮水盡時、在燈火闌珊處,忽然遇見,不論得失。”看到此處,我莞爾,讀書的樂趣,正在于真正的理解總是在書中找到,無需討論,只是相逢一笑。
《你是我認識最久的人》,寫重要、親密卻因生活而逐漸疏離的朋友。相識于很久以前,不知怎么就走到了今天,似乎從未遠離卻再也不能親近,他無法幫你解決工作難題,沒有相熟的幼兒園園長朋友,甚至你們已經因為生活方式缺乏交集而無法談論當下,只是,彼此的心里都記得那很久以前的事。“念舊、戀舊、懷舊,把‘舊’圈在身邊,越舊、越久,就越踏實、越安全。”
每天都換套袖的清潔工、拐杖套布的顏色隨著上衣顏色變換而變化的小販、聽到《獻給愛麗絲》就像打了雞血的商人、邊吃鴨血粉絲湯邊對自己說“再熬一段時間,你就可以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民辦女教師……他們注定只是這時代蕓蕓眾生中的一個,不會改變什么甚至不會被太多的人記住,他們就是你與我,不論觀眾是誰,有無觀眾,皆在精心導演著屬于自己的那場劇集。
這是小時代中本應該有的一份清靜,像剛摘下的蘋果上的白霜,脆弱而頑固。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