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作為陸學藝晚年的一部重要論著,《社會建設論》一書匯集了他從二零零六至二零一二年的部分論文、演講和報告,集中展現了中國社會建設研究“社會結構派”的重要思想和理論。
基于對中國社會的常年調查和觀察,陸學藝給出的答案是:“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不平衡、不協調。”據陸學藝領銜的課題組研究顯示,我國現在的社會結構是工業社會的初級階段水平,而經濟結構已經是工業社會的中期階段水平,社會結構大約滯后經濟結構十五年。這種結構性的矛盾正是產生當今諸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見,現階段的中國社會患上了嚴重的“社會后移癥”,且突出表現在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不匹配。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經濟結構不能孤軍獨進,社會結構可稍后于經濟結構的變動,但如果長期滯后,就會阻礙經濟結構持續變化,阻礙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可以說,這是作者分析和判斷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理論依據。
“社會”具有自身獨特的機理。診斷社會的病癥,需要獨特的方法和技藝。在陸學藝看來,這門獨特技藝就是“社會結構的分析視角”。社會結構既是靜態現實分析的終點,又是動態現實分析的起點。某種意義上,社會結構分析可謂是社會學者的看家本領。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陸學藝認為當前中國的“社會后移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從就業結構來看,根據錢納里標準,工業化中期階段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標準依次應為:15.6 :16.8 :47.6,而二零零七年我國的就業結構依次為40.8:26.8 :32.4,仍然停留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二)從消費結構來看,工業化中期階段反映消費結構最重要指標之一的恩格爾系數應該下降到30%以下,而二零零七年我國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6.3%,農村為43.1%,仍然停留在工業化初期階段。(三)從城鄉結構來看,反映城鄉結構變化的城市化率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應該達到60%以上,而二零零七年我國城市化率為44.9%,仍滯留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四)從階層結構來看,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中產階層規模比例經驗值一般在22.5%—65%,中國當前的中產階層規模約為22%,表明中產階層規模仍然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且與西方發達工業社會形成的“橄欖形社會結構”相比,中國社會則形成了一種“中低層過大、中上層發育還沒有壯大、最上層和底層都比較小的一個洋蔥頭形的階層結構形態”。
對于當代中國轉型社會而言,最大的“民情”莫過于社會自身的羸弱。所謂“社會后移癥”,不僅是“社會”相對于“經濟”或“市場”的滯后,而且是“社會”相對于“國家”或“政治”的弱小。而社會建設的重要價值和功用,就在于培育和發展社會,增強和提升社會的公共性和自主性。
在陸學藝看來,如果將當下社會學界的四種不同意見縱向立起來看,實際上可以視為今后中國社會建設的三個基本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階段,先從民眾最為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入手,一方面著力解決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社保難等基本民生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此一階段的時間跨度從當前直至“十二五”末,其核心要義是堅持民生服務與社會管理并舉,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實現管理,進而構筑牢固的社會性基礎設施。
第二階段,通過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政策,完善社會管理;推進新型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拓寬社會流動渠道,培育和壯大中產階層,構建一個合理、開放、包容的社會結構。從改革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這一階段是社會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和決定性階段,時間約在“十三五”前后,其核心要義在于破除體制障礙、釋放體制紅利,通過體制改革實現社會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第三階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經濟建設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社會建設經過社會體制改革將加速發展,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流動渠道更加暢通,中產階層更加壯大,社會組織廣為發展,由此形成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現代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此一階段的時間大約在二零四零年前后,其核心目標就是實現社會現代化,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建設三階段論”,體現了陸學藝對中國社會建設問題的不懈探索和思考。
(《社會建設論》,陸學藝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