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綱綱


10月初,美國勞工部頒布了9月份失業人數統計數據,與8月份6.1%的失業率相比,9月份的失業率下降到了5.9%,為6年來最低。與此同時,美國商業部的數據也顯示美國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4.6%,遠超以前預期的4.2%??紤]到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美聯儲正在考慮是否提高基準利率。
無獨有偶,在大洋彼岸,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英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為0.9%,超過市場預期的0.8%。英國經濟已經超過經濟危機前的峰值,英格蘭銀行更是預測英國2014年GDP的增速將會達到3.5%。與此同時,英國的失業率在穩步下降,民間投資的信心在不斷增加。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貨幣委員會最新的會議記錄顯示,9名委員當中,已有兩人要求提高基準利率,這從側面反映了英國經濟的“火熱”。
與英、美經濟熱火朝天相比,歐洲大陸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歐元區的通脹率持續下降,已經降到了0.3%的危險地步,歐元區陷入通縮的危險加??;失業率居高不下,老百姓怨聲載道,社會矛盾逐漸突出;經濟幾乎停滯不前,前景一片慘淡……
同處西半球的發達國家陣營,同樣經歷了次貸危機的洗禮,歐元區的命運為什么會和英、美大相徑庭呢?是什么綁住了歐元區經濟起飛的翅膀?歐元區又何時才能迎來自己的春天呢?
歐元區從成立開始,各方的懷疑和批評就沒有斷過,許多人甚至斷言其會夭折。盡管如此,歐元區還是一路磕磕碰碰走了過來。而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和席卷歐洲大陸的歐債危機,則是歐元區自成立以來所承受的最大一次考驗。歐元區雖然得以幸存,但在經歷了雙重危機的打擊之后已是一片狼藉,滿目瘡痍。
當下英、美經濟穩步復蘇和起飛,歐元區卻錯失良機,還在泥潭中掙扎。10月初,Markit發布了9月份的制造業評估指數(PMI)。PMI指數以50為基準:50以上為經濟增長,50以下為經濟衰退。歐元區9月份的PMI指數僅為50.3,這是自去年7月以來的最低點,經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而Markit的評估需求能力的訂單指數顯示,歐元區的訂單指數已經從8月份的50.7降到了49.3,歐元區的訂單和制造業實際上已經步入衰退。
10月7日,IMF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經濟預測。它一面對英、美在領導發達國家陣營的經濟復蘇中獨領風騷大加褒獎,另一面卻對歐元區的表現深感憂慮,連續調低了歐元區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速預測:德國被下調了半個百分點到1.4%;法國由原來的0.8%下調到0.4%;而意大利更被調低到-0.2%,預測將會重新步入衰退。
歐元區經濟的停滯不前,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而失業問題首當其沖。重災區希臘在經過了3次歐洲央行的“輸血”之后,經濟有所回升,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EUTOSTAT的數據顯示,希臘7月份的失業率為27%,而青少年中的失業率更是超過50%。西班牙的失業率從峰值的26%已緩慢回落到24.5%。法國9月份的失業率仍超過10%,意大利更是達到12.6%,比同處G8集團的英、美糟糕太多。即便是德國,經濟增長也處于放緩的勢頭,其失業人數在9月份還增加了1.2萬人,更加證明了歐元區內就業形勢的嚴峻!
歐元區面臨的另一嚴重問題是通貨緊縮,也就是說通脹率的不斷下降,已經到了足以對國民經濟構成威脅的地步。通縮之所以會對經濟構成威脅,是因為價格的下降,會導致企業收入的減少,但同時企業的債務卻不受價格下降的影響,這樣企業的債務負擔加重,對企業不利。同時,企業收入的減少,反過來會導致政府稅收收入的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勢必受到影響。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減少投資,這樣又進一步制約了經濟發展,是一個連鎖反應。
為了刺激歐元區的經濟增長,歐洲央行幾次調低利率,現在已經達到0.05%,幾乎為零,而實際利率已經是負利率了。與此同時,歐元區的通脹率已經跌到0.3%。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曾說“任何低于2%的通脹率都是危險的”,按這個標準,歐元區已陷入通縮的怪圈。
經濟增長停滯不前,失業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通貨緊縮的威脅,歐元區實在是處于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什么歐元區會陷入今天的困境呢?適用于英、美的辦法為什么在歐元區卻收效甚微呢?
在9月的20國集團財長會上,美國財長杰克·盧指出,根據美國的經驗,歐元區要想擺脫困境,短期內必須提高需求,刺激增長,長期內必須施行結構改革,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再具體一點,其實英、美經濟能夠快速走出經濟危機,不外乎這么幾點經驗:財政上,平衡財政預算,減少財赤,從而提高政府的信用等級,為政府融資提供方便;貨幣政策上,降低利率,進行大規模的“量化寬松”,刺激投資;結構調整上,引導和轉變產業結構,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但這些對于歐元區的領導人來講,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德拉吉就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解決歐洲的問題,必須是在綜合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進行。歐洲央行在各個方面也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可是這些幫助英、美走出困境的 “妙計良方”,為什么在歐元區卻行不通了呢?
先來看貨幣政策。與英、美的“量化寬松”類似,歐洲央行出臺了4000億歐元的長期再融資項目(TLTROs),允許歐洲的商業銀行以極低的利率從歐洲央行借錢,從而鼓勵它們向企業發放貸款。同時,歐洲央行決定實行數千億歐元的資產購買計劃,專門從歐元區內的商業銀行購買證券化的貸款,從而讓各商業銀行有資金向外發放貸款。想法很好,但是卻遭到了德國和法國的反對。理由很簡單,歐洲央行的資產購買計劃,決定了其必須承擔相應的信用風險。德拉吉讓歐元區的各國政府對此進行擔保,但德國和法國認為它們國內的銀行不需要歐洲央行的資金,所以也不應該對可能的損失擔保。德國和法國的抵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TLTROs的認購。迄今歐洲的商業銀行通過該項目,只向歐洲央行借了826億歐元,不到4000億歐元額度的21%,遠低于市場預期。對德拉吉來講,這無異于當頭一棒,苦心炮制出來的方案,一出世便大打折扣,其效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來看財政政策。為刺激經濟增長,德拉吉呼吁各成員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稅收,擴大投資。這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收入會減少,財政支出會增加,兩方面結合起來,財政赤字會擴大。這對于一直積極主張和推動歐元區內各國政府平衡自己財政預算的德國,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德拉吉的議案一出,就遭到了德國的反對。
歐洲債務危機中,歐元區內的許多國家因為政府債務的泛濫和失控,瀕臨破產邊緣,不得不靠歐洲央行的緊急援款來應對危機。歐洲央行的援款來自于各成員國,而德國是其中最大的貢獻者。許多德國老百姓和政客早已厭倦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拿自己納稅人的錢,去填補別國政府因揮霍無度而造成的財政黑洞,因此堅決要求各成員國政府把平衡自己的財政預算作為當務之急,重新樹立起自己政府的聲譽,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級。而要平衡財政預算,就需要“開源節流”,這與德拉吉所建議的寬松的財政政策完全背道而馳。所以,從財政政策上,德拉吉的藥方看起來很“對癥”,卻在操作上困難重重。即使最后僥幸得到了大多數成員國的支持,但收效也注定會大打折扣。
而結構改革則注定會更艱難。作為歐元區的核心國家,法國和意大利的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歐盟和歐洲央行要求兩國進行結構改革,雖然兩國政府口頭上答應得好,但卻遲遲不見實際行動。意大利的新總理倫齊,在年初上臺時許諾要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大的改革,從而緩解意大利居高不下的失業問題,但大半年過去了,還沒有看到倫齊政府的任何動靜。而法國的奧朗德政府,自從與一個左翼小黨鬧翻之后,在法國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跌到谷底。推行任何的改革,奧朗德能否贏得足夠的支持,已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指望他們進行結構改革,推動經濟的發展,恐怕是靠不住了。
所以,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抑或是結構改革,歐洲央行看起來都有對策,但由于成員國之間在這3方面意見分歧嚴重,各懷鬼胎,缺乏協調和妥協,導致了這些政策在后來的施行上大打折扣。
雖然歐元區現在是困難重重,百病纏身,但也不乏利好消息。歐洲央行的世紀超低利率和歐元區經濟的疲軟,使得歐元大幅貶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不斷創出歷史新低。歐元的貶值,有利于歐元區的出口,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對于歐元區經濟的恢復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是,歐元貶值的積極作用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扭轉歐元區現在的頹廢局面,必須從歐元區的根本問題下手。那就是,歐元區各成員國之間,特別是像德、法、意、西這些核心國家之間,必須統一思想,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溝通、協調、磋商和約束機制,真正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否則就算有再好的濟世良方,也解決不了歐元區的頑疾。
就此而言,在歐元區建立統一的財政聯盟尤為必要。其實,早在歐債危機鬧得正兇的時候,深謀遠慮的德國就提出,要想避免歐債危機的重演,必須在歐元區內實行統一的財政預算,保證各成員國之間步調一致。可是,當時德國的倡議因缺乏足夠的支持而被擱置。
現在,是重新考慮這一倡議的時候了。目前,歐元區的貨幣政策由歐洲央行統一掌管,歐元區在貨幣政策上已經實現了整合。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財政聯盟,將會在貨幣和財政兩個方面保證歐元區各國做到步調一致,“政令暢通”,充分發揮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效應。實際上,建立統一的財政聯盟,向外界傳遞的信號是歐元區在財政政策上實現了統一,歐元區各成員國之間有意愿、有能力消除各自的分歧,維護歐元區的完整,這本身就是一大利好消息。
10月9日, IMF預測歐元區如果再不采取行動的話,將會有35%到40%的概率重新步入經濟衰退。所以,對歐元區來講,現在已屆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說“生死存亡”也毫不為過。歐元區的出路不外乎兩條:要么是進一步整合,在歐元區內實現統一的貨幣和財政聯盟;要么就是繼續這么松散下去,各自為政,互相之間吵吵鬧鬧,結果只會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