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強

烏克蘭今年2月廣場革命后回歸議會-總統制,10月26日提前舉行第八屆議會選舉,中選會對政黨比例制下99.03%的選票統計顯示:6個政黨進入議會,依次是總理亞采紐克的“人民陣線”(22.17%),總統波羅申科的“波羅申科聯盟”(21.81%),利沃夫市長薩多維的“自助黨”(10.99%),地區黨成員組建的“反對派聯盟”(9.38%),激進黨(7.44%),季莫申科的“祖國黨”(5.68%)。
綜合小選區制下的議員選舉預估結果,烏克蘭親歐力量的主導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明顯—新議會將有超過90%的議員持親歐立場,而兩大親俄政黨(烏共、地區黨)自烏克蘭獨立以來首次未能進入議會。烏克蘭政壇會就此結束動蕩、咸與維新嗎?中烏戰略伙伴關系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或契機?
俄羅斯《獨立報》的消息稱,烏克蘭議會選舉前波羅申科就已經確定了談判解決烏克蘭危機后所有問題的策略,包括與俄羅斯就東部問題的談判,并準備奉行靈活立場。但總理亞采紐克在美國支持下堅決反對,因此波羅申科計劃的新政府名單將亞采紐克排除在外。選舉結果讓這一構想徹底失敗。波羅申科首先要做的就是與亞采紐克的談判。兩人的政黨在議會已成勢均力敵之勢,波羅申科要兌現選舉結果公布后10天內組成新政府的承諾,與亞采紐克組成新的執政聯盟將不可避免,后者留任總理已是板上釘釘之事。新議長將由波羅申科聯盟的主席魯琴科出任,以確保波羅申科在議會的議事權。
“70后”的亞采紐克是烏克蘭政壇的少壯派,2004年橙色革命后進入政壇,先后出任經濟部長、外長、議長和總理,已成為烏克蘭政壇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烏克蘭政壇這10年風云變幻,亞采紐克始終屹立不倒,其最大秘訣就是善于審時度勢。無論哪派力量上臺,亞采紐克都會表現出建設性立場,不做永遠的反對派,只當現實的參政者。新政權立足未穩,對這樣的人自然要主動拉攏,不僅為其預留重要位置,而且一起共商國是,亞采紐克因此始終未脫離烏克蘭政壇的核心圈。
此次議會大選,亞采紐克的“人民陣線”并不被看好,民調中始終落后“波羅申科聯盟”10個百分點,但結果出來后卻以微弱優勢成為政黨比例制選舉中的第一大黨。據其身邊人透露,亞采紐克在這次危機的磨練后已經有了足夠強的政治野心,不再甘居幕后,主動脫離季莫申科的“祖國黨”獨自參選就是一次嘗試。但強勢總理的歷史機遇如此快地到來,讓他自己也未料到。未來組閣成功后,他毫無疑問將在內政、經濟等事務上發揮更加獨立的作用。外交和國防領域雖非其權限,但“人民陣線”之所以力壓總統黨脫穎而出,靠的就是他本人在危機期間強硬乃至激進的反俄聲明,這要比波羅申科穩健和理性的立場更容易贏得人心。后者輸掉了奪回東部控制權的戰爭后,支持率從總統大選時的53%陡降至30%。在自身政治地位穩固的情況下,新總理的立場和策略,特別是如何對待東部分裂勢力,將是決定烏克蘭政治局勢和危機走向的關鍵。
烏克蘭議會共有450個席位,一半由得票率超過5%并進入議會的政黨按得票比例分配,另一半由烏克蘭各選區以單一票制選出。據基輔當地政治學家的分析,在單一票制的小選區“波羅申科聯盟”將獲得壓倒性勝利。這樣綜合起來,波羅申科聯盟將獲得約130個席位,仍然是議會第一大黨,人民陣線約80個,反對派聯盟約40個,自助黨約30個,祖國黨和激進黨共約20個。其余約150個獨立參選上來的議員,他們如果聯合起來組成新的議會黨團,將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鑒于新議會要順利運轉須獲得憲法要求的絕對多數,也就是至少300位議員的支持,所以波羅申科不僅要與第二、第三大黨共同組成執政聯盟,還須與除了反對派聯盟的所有進入議會的議員協調,以確保政令暢通。由于進入議會的政黨較多,支持率也都偏低,2009年橙藍對立時只有20個席位的“利特溫聯盟”成為“關鍵少數”的局面,將很難再出現。
2004年橙色革命后,烏克蘭就形成了政治上的橙藍對立與地理上的東西分野相疊加的政治格局。從國家實際的政治發展進程看,這樣的格局并不符合烏克蘭民眾的實際心理預期或烏克蘭國情。政治斗爭衍射為地理上的分裂,激化了國內的社會和民族矛盾,橙藍對立造成的頻繁政治動蕩也讓國民普遍期盼穩定而不是對抗。經歷10年的反復后,這種格局已無法再維系下去,今年初的危機實際上就成為烏克蘭突破或曰終結橙藍對立格局的起點。
危機后的兩次普選表面上看都是親歐力量獲勝,但其政治內涵卻與當年橙色陣營的獲勝有著本質不同。5月總統選舉中,領導了“歐洲賣當”(Euro Maidan)的自由黨領導人佳格尼博克和右區領導人亞羅什的支持率都不到1%;即便是季莫申科這樣老資格的政治家,也因為右翼色彩只獲得了13%的支持率,這說明右翼極端力量在烏克蘭不得人心。這次議會大選,右翼邊緣化的態勢更加明顯。右區和自由黨這樣純粹的右翼政黨都沒有進入議會,偏向右翼的激進黨和祖國黨雖然在民調中排名靠前,但最后都只是勉強越過5%的門檻。相比《衛報》對左翼力量無一進入議會的強調,德國《日報》(Tageszeitung)認為,右翼的落敗才是此次議會選舉傳遞出的最好消息。選舉結果證實,危機后執掌烏克蘭政壇的只是民族主義政黨,而非俄羅斯一再抨擊的右翼極端勢力。
危機后的兩次普選表明,烏克蘭長達10年的橙藍對立的格局已經被打破,左、中、右三派的新政治分野在烏克蘭政壇初具雛形。民心普遍思定,不僅為以民族國家利益為代表的中派力量在選舉中的獲勝提供了深厚的民眾基礎和政治土壤,更為其未來迅速成長為該國的主導型政治力量奠定了堅實基礎。亞采紐克和波羅申科若能建立牢固的執政聯盟,有望像俄羅斯那樣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并建立起廣闊深厚的中派民族主義聯盟,同時贏得議會和總統選舉。這種模式下,總統將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行政權力,從而建立起較為穩定的總統-議會制,一勞永逸地解決困擾烏克蘭多年的府院之爭難題。烏克蘭也有機會產生普京那樣的政治強人,重新恢復政治領袖的凝聚力和掌控力。波羅申科在選舉中提出的真正打造一個“新的烏克蘭”的前景未嘗不可期。
議會選舉最大的黑馬是之前籍籍無名的自助黨。其前身是加里齊亞地區的一個民間信貸合作組織,2012年12月29日才注冊登記。獲勝原因有二:一是該黨在利沃夫州的基本盤非常穩固。相比全國52.42%的低投票率,利沃夫州的投票率達到了70%,這是其作為地區性政黨勝出的主要原因。二是該黨在烏克蘭危機后采取了正確立場。自助黨在中央的政治內斗中一直保持旁觀不予介入,現在反而成為危機的最大受益者。作為中產階級的政黨,自助黨不僅得到了利沃夫和西部選民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其活動區域外的中部特別是基輔選民的支持。原因就是這些地區的選民對烏克蘭這些年的政治亂局已深感失望,自助黨“想做得好就自己去做”的政治理念恰恰符合了他們的心態,利沃夫高度自治的政治模式也確保了該地區在烏克蘭危機后的基本秩序。因此,作為主要票倉的中部和基輔選民借支持自助黨,表達了對現有政治模式的失望和對擴大各州自治權利的支持。這與東部選民支持地區黨的理由是一致的??梢?,德國贊同俄羅斯在危機后提出的烏克蘭聯邦制的倡議是有現實基礎的,去中央集權化現在已成為烏克蘭國內強大的潮流。
2011年中烏戰略伙伴關系建立后,烏克蘭成為中國投資增長最迅猛的對象國之一,中國也超越俄羅斯成為烏克蘭除石油之外的第一大普通商品貿易國。中烏間的經貿協定多數都是政府間協定,且沒有附加政治條件。這就讓人擔心:烏克蘭政權更迭后,如何確保中烏政府合作項目的政治擔保和可持續性?前總統亞努科維奇時期的協議項目能否繼續,如何繼續?烏克蘭簽署歐盟聯系國協定后,新政權是否會重新考慮烏中經濟合作的優先性?
中烏簽署的諸多經濟合作備忘錄中有一項涉及向克里米亞投資,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北線最重要的部分,甚至開辟中國向歐洲出口新的海上絲綢之路。在烏俄存有主權爭議、美歐對克里米亞實施經濟制裁的情況下,對克里米亞經濟項目的參與對中國具有很大風險。這不只是主權之爭,而且涉及克里米亞與歐洲的經濟連接問題。如果這一點無法保證,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北線的藍圖就無法實現,也沒有投資的必要。
烏克蘭危機后,中國并行不悖地發展與俄、歐、美三大力量的關系,沒有參加任何一方的制裁行動,這是中國外交不結盟原則的體現,客觀來看也是對俄羅斯最大的支持。但國際輿論中卻出現奇怪聲音,矛頭直指中國?!督鹑跁r報》和《紐約時報》稱中俄天然氣協議的簽署表明“中國是烏克蘭危機最大贏家”;俄羅斯總統顧問格拉茲耶夫也稱,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就像是聰明的猴子在坐山觀虎斗,時機合適時就要出手獲利。實際上,在盧布匯率和油價大跌的背景下,中俄在烏克蘭危機后的經濟合作別說獲利,是否會變成賠本買賣現在都難說。國外輿論坐實對中國獲利的謬責是另有他圖,我們自己切不可信以為真。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面臨的真正兩難,不是在俄烏或者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選擇,而是更深層次的利益和義理之間的沖突。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權力政治是國際關系中永恒的法則,理性永遠無法完全壓倒人性中的黑暗面。但如果放棄了理性,就等于放棄了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放棄了歷史的進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秘密外交和黑箱政治正在淡出外交舞臺,民意和道義的力量已經成為支撐一國國際威望的重要源泉。始終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固然是不切實際的官話,始終選擇站在國際社會的少數方恐怕也非明智之舉。烏克蘭危機真正考驗的不僅是中國外交的智慧,更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勇氣。
危機后中國官方一直采取謹慎立場,不但終止了之前中烏頻繁的元首級政治互訪,就連低級別的往來也變得極其稀少。由于局勢一直在劇烈變動中,中方的這些舉措是得當的,也是符合危機的實際情況和演進的;從官方反應和筆者所了解到的情況看,這一立場也得到了烏俄兩國的認可。但世易時移,議會大選不僅完成了烏克蘭合法政權的構建,也是對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烏政局劇烈動蕩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在許多方面意味著之前混亂時期的終結。不管出于何種考慮,中國的對烏政策現在都已經到了有所突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