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每到各類年終總結,狄更斯那句話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在眼前:“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身處的中國,一邊繁榮昌盛,一邊矛盾重重。很多人在抱怨和批判種種難以忍受的社會問題,卻也有更多人熱情洋溢地投入到創造財富、擁抱新生活的大潮中去。
2014年,已經持續了10年的“調研中國”,由于新伙伴宜信公司的加入,我們設立了年度主題,關注小微企業生存狀況。100多位來自清華、上海交大、廈門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們奔走于11個省份、18個城市,遍訪1367家小微企業,帶回來的研究報告,用各類繁密的數據呈現的同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風貌。
一邊是那些處于金字塔底端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們,在各種制度性的桎梏和歧視中艱難求存;一邊卻又是過去五六年間,更多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加入創業者大軍,使得我們的社會,自下而上看起來是如此生機勃勃,前進的力量誰都無法阻擋。
有位著名的創業者美團網的王興曾經說過一句話: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在就越有耐心。用這句話無論是觀照個體創業者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整體前景,似乎都是再恰當不過的。“調研中國”的大學生們帶給我們的數據也同樣佐證著這一點。
當互聯網革命度過了摧枯拉朽般平臺爭霸的階段后,人們都開始談論和期待一個小而美時代的到來。如果換作更產業化的表達方式,在互聯網的世界,它指代的是一個垂直分眾的時代。但“小而美”的表達,在現實世界中有著更為廣泛的內涵,它為那些千千萬萬處于金字塔底端的小微企業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一直以來,高級官員、學者和大企業家們聚在一起時,總是熱衷于討論一個問題:在兌付了改革紅利、人口紅利等之后,中國經濟下一步持續繁榮的動力在哪?在這樣的討論中,數量巨大的小型微型企業總會被提及,甚至被賦予了極高期待,被視為未來經濟引擎高速運轉的真正動力。但如何為這個龐大的群體創造一個良性生長的美好環境,以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卻從來都沒有被真正認真對待,甚至對他們生存狀況的研究和關注都乏善可陳。
2014年,中國社會一個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便是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其成就正是源于用互聯網技術真正創設了一整套服務于無數小微企業的體系。阿里巴巴這類公司是小而美時代最有力的推動者,同樣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對小微企業的關注和服務基于自身生存的內生需求,從而使得其深度、廣度、專業性和針對性都與高談闊論的官員和學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但環視我們周遭的生活,這個年代距離真正的“小而美”看起來還相當遙遠,即使是阿里巴巴本身,當其變成一個巨無霸時,對于人們憧憬的美好時代,究竟利弊幾何,又需要另外一番打量。社會生態的系統改造,需要更多的阿里巴巴出現,在各自的領域,服務于那些真正在從事著創造性活動的個體和小微企業。
2014年,調研中國將目光聚焦于小微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宜信這樣一家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訴求。借助大學生們的眼睛和頭腦,10年堅持不懈地“調研中國”,為《南風窗》建立了發現社會問題的另一個視野。但作為一家傳媒機構,能做到的也往往就在于發現問題,卻并無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傳媒機構相異,企業的動力與使命感則是在致力于解決問題。作為一家金融企業,宜信對自己的定位是為那些沒有受到傳統金融體系重視的高成長性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換句話說,小微企業是其最重要的服務對象。
在中國,包括個體戶在內的小微企業占到全部企業的接近95%,它們對GDP的增長、創新、就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卻缺乏融資。在宜信看來,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和發展,發展私營經濟和實現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實現廣覆蓋的和商業可持續地向小微企業提供快速、便捷、可靠的金融服務非常關鍵。
本次調研也是在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的指導下,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劉鷹帶隊完成的。調研對象則是由調研團隊嚴格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和財政部制定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甄選出來的。1367家小微企業的調研規模,雖然數量上算不上多么龐大,但這些兼具田野情懷和學術技能的大學生們帶回來的問卷質量卻是難能可貴的。
最終形成的數十萬字的《2014中國小微企業經營與融資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涵蓋了小微企業的特點、小微企業創辦者的詳細背景特征、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融資特點、融資需求及其滿足情況、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等。詳細的《報告》,我們將會另行發布。本文只將其中有著時代趨勢意義的新發現做一些簡單的總結提煉。
在小微企業自身的特點上,創辦的時間相當集中,有近80%都是在過去10年以內,55%集中在5年之內,反映出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仍有大量的小微企業涌現出來。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變遷,有盈利前景的產業不斷轉換,導致小微企業新陳代謝旺盛;另一方面或許也昭示著,自從1980年代那波全民下海的浪潮之后,我們正在進入第二個全民創業的大時代,對于這個趨勢,執政黨高層有很高期待,最近教育部甚至專門發文,鼓勵在校大學生休學創業,在學術界也有過許多討論,其價值不僅僅在于對經濟繁榮的促進,更被提升到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高度來考量。基于我們目前的調研,雖然還不能做更加縝密的判斷,但其趨勢性的信號則是異常鮮明的。
《報告》還專門對小微企業創辦者的背景特征做了詳細研究。在年齡上,40歲以下的占據了將近70%,其中甚至20以下者也開始大量涌現;學歷上,有超過40%都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學習意愿上非常強烈,并且針對性非常強;在他們創辦的企業類型上,服務業、信息技術業開始快速增長,遠遠超過其他;在對信用卡、移動支付終端使用上,比例都超過60%。這一系列數據表明,這個時代的創業潮質量顯然也更高,中央政府過去這些年,投入巨量資源推動經濟轉型,寄望于從低端制造業往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攀升。這些來自底層創業者的自發選擇,在某種程度上為經濟轉型的未來增添了不少樂觀的信號。
在面臨的問題層面,《報告》也揭示出了許多中小企業主的困境。其中首要的便是經營成本快速增加,包括原材料、用工成本、房屋租賃成本、借款成本上升等。這個發現在趨勢層面,算不上新鮮,這已經是過去很多年都被討論的問題,但在嚴重程度上卻仍舊出乎我們的預料。在大部分調研對象的描述中,這個問題幾乎都是最關乎生死的,且呈逐年快速惡化的趨勢。這種成本的增加,一方面源于現代服務業越來越細化的分工,但更重要的還在于不當的制度環境造成了社會經濟整體運行成本的快速攀升,可以說,政府如果不能在盡量短的時間內解決至少是緩解這一問題,將會使得經濟活力遭遇嚴重傷害。
在諸多困難中,融資問題的困境同樣既是長期痼疾的沉淀,又有一些新特征。超過八成的小微企業,都認為幾乎不可能從銀行取得貸款,他們主要的融資來源依舊是最傳統的渠道,親戚朋友的借款。貸款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仍舊是抵押擔保不足。
近年來,中央政府在對金融業的調控中出臺了不少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僅僅從服務大型企業下移到中型或小型企業,提供的仍然是上百萬乃至千萬的貸款。即便是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其平均貸款額也常常達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監管機構要求金融機構服務小微“兩個不低于”,以及注重小額貸款余額而非筆數,實際上鼓勵金融機構發放規模偏大的小微企業貸款。
從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小微企業群體的主體,仍然是處于金字塔低端的千千萬萬個微型企業。他們融資需求非常旺盛,但尤其是微型企業,其融資需求遠未滿足。難以從正規金融體系獲得融資服務,不得不求諸于親友借款等非正規融資手段。而資金的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這些微型企業的生命力,使得其生命周期大大降低。
整個調研中,我們發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囿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追索每一個問題,事實上都能從中找到根深蒂固的歷史性、制度性原因。一方面,對這些問題解決的速度總是讓人感覺懊惱,但另一方面,社會自身生發出來的活力,卻從來都沒有被這些看起來已經非常嚴重的桎梏所扼殺。或許,這正是改革之要義。因為有希望,才會要改革,而每一次哪怕只是一丁點的改革,總又會釋放出無窮的希望。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對于執政者還是普羅大眾來說,我們所處的,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