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理財金也能“打水漂”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來自韓國的李先生,他于2009年在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望京支行營業部辦理儲蓄業務時,認識了同為韓國人的該銀行項目主管鄭某。2010年6月,鄭某向他推薦了銀行理財產品,同時還出示其民生銀行理財業務項目主管的工作證和名片。
鄭某向李先生所推薦的理財產品為期6個月,但收益率超過12%。在此高收益的誘惑下,李先生沖動之下便購買了100萬元,并委托鄭某辦理相關手續。對此,鄭某要求把100萬元轉入他的名下,說是可以讓理財操作更加靈活方便,并承諾會向他進行回款。
待一切都完備后,李先生便回到韓國工作。在此期間鄭某給他發送三次郵件說明“理財”進展,并顯示已向他的賬戶支付了112.3萬元的理財回款。
但是,2011年9月,李先生取款時發現,其賬戶僅有6萬余額,三次郵件發送的賬戶信息均系偽造,鄭某并未支付任何理財回款。最讓他震驚的是,當他到北京望京支行詢問時,竟被告知鄭某已自殺身亡。
不能看著自己的錢白白打水漂吧?無奈之下,李先生將鄭某供職銀行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希望能夠索賠。但是,近日在朝陽法院開庭審理時,此行表示李先生的“理財”與銀行無關,并表示李先生應對自己對鄭某的“輕信”負責。
鑒于以上事件,投資者們在理財過程中需要非常慎重,一定不能把理財金轉至個人賬戶下。
理財風險藏于何處
由此可見,銀行理財品也不是絕對安全的。那么到銀行買理財產品,到底要防范哪些風險呢?這些風險又要如何去預防呢?
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不可抗力風險和道德風險。任何理財產品收益與風險都是對等的,若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兩倍以上,那么風險自然也不會小。因此,投資者在購買前得給自身做個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再購買。
那么,要怎么去評估?每個銀行都會有投資者風險能力測評系統,作為投資者,只要先做一套類似問卷調查,便能得到自己的風險評級。若評級在三級以下,便只能買低風險產品。
其次,要注意看投資產品的說明書。說明書上標明了該產品的風險等級、預期收益、提前終止權以及申購贖回手續費用等情況。以一款一年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的理財產品為例,10萬元的投資,在到期時本來有望獲得5000元的回報,但如果理財產品在運作半年后就提前終止,那么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可能只有5000元的50%,也就是2500元,這就是收益風險。
此外,投資者們要特別注意:任何一家銀行代銷的基金、保險、信托、券商集合理財等,其設計和發行機構都不是銀行,銀行只相當于一個理財超市,并不承擔此類產品的投資風險,投資者在購買時應認識到產品自身的風險。
穩健型理財產品不一定靠譜
很多理財產品都自我標榜為“穩健”型理財產品,投資者也認為這類理財產品可靠,風險低、收益高,因此大加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財產品,“穩健”只是宣傳推銷口號,穩健不等于保本,仍然會有很大的風險。
首先是資金風險。理財產品將募集來的資金投向哪里很重要,它決定資金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預期收益。理財產品資金如果是投向股市、樓市等,說明該產品的風險較大;反之,如果是投向國債、協議存款等,風險相對要小。一般來說,資金分散投資、投資安全的項目、借款人資質好,都能降低風險。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多會介紹資金流向,因此購買時一定要仔細查看。
其次就是收益風險。很多理財產品發行時承諾預期收益,但是到期后,得到的收益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負收益。一些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投資者可能是虧損;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能僅得到低收益,收益甚至可能低于銀行活期存款。
最后是兌付風險。產品到期后,能不能如期兌付,也是個問題。比如說,部分信托產品就出現過逾期無法兌付的情況,后來雖然有政府和機構兜底,但仍然折射出信托理財產品的兌付風險。
因此,作為投資者,在選擇穩健型理財產品時,一定要重點考慮資金風險、收益風險、兌付風險這3大風險,以確保資金和收益安全。
在股市不靠譜、樓市一片陰霾,且貨幣基金收益瀕臨破4%的大背景下,有沒有風險低、門檻不高、收益率高于5%的產品呢?中國基金報記者展開尋找5%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行動,發現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理財產品、分級基金、交易所債券、網絡理財產品中,都不乏收益率超5%者。現為投資者介紹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怎么做
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基本在5萬元以上,但因其穩健風格和較為明確的收益率,它仍然是很受投資者們喜愛的“寵兒”。但是,怎么做、何時做才能獲得收益呢?
據普益財富統計,近期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顯示,1個月以下期理財產品發行了9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7%;而1~3個月期理財產品發行了28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3~6個月、6個月~1年、1年以上理財產品分別發行了166款、105款、7款,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11%、5.34%、6.07%。可見, 3~6個月的理財產品性價比最高。
另外,調查顯示,目前在售的理財產品中,有31款收益率超過6%。而且相對來說,城市商業銀行給出的收益率要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主要是城商行所推出的。其投資期限在30天左右,且收益率超過5%的產品在售的就有31只。比如,南京銀行、漢口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上海銀行、天津農商行、廣東華興銀行、浦發銀行等銀行都推出這類產品。但是,投資者在選擇時,最好多比較,從中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
由此可見,在如今貨幣基金收益率瀕臨破4%的背景下,存續期1個月到1年的銀行理財產品真的是很好的替代品,投資者們可以選擇打理3~6個月的短期資金。
三大問題不容忽視
找到了合適的理財品,開始了投資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大問題也要注意考慮:產品時間差、償付風險、理財期限。
所謂產品時間差,就是投資者要購買一個高收益的產品后,到期不一定馬上買到一個新的合適產品,往往因為資金閑置反而攤薄了收益,一般“空擋”兩天就讓5.1%的收益可能攤薄到4.9%左右。因此在購買前就要籌備好下一只產品,而且最好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購買。或者募集期內投資者還可以打個時間差,購買幾天貨幣市場基金,讓資金不閑置。
償付風險亦非常重要。目前來看,銀行理財產品99%以上都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而且基本沒有不償付的案例。但是投資者也需要謹慎,并非銀行所有產品都是安全的,有些結構化理財產品、投資二級市場產品等也發生過虧損,購買前一定要注意產品投向。
理財期限也很重要。投資者在配置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和自己資金使用周期匹配,而且銀行理財產品到賬時間往往是T+2日至T+4日,不要因此影響資金的使用。
(摘自《金融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