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穎
外形俊朗、陽光的男孩,二十多歲,臉上還未完全褪去稚嫩,如果不是病歷本上清晰寫著:胃癌晚期,誰能把疾病與他相關聯呢?住院幾天時間里,科室同事對他有了深刻的印象:一、年齡與疾病不相匹配;二、父母深深護犢之情;三、診治過程存在許多誤區。此時,醫務人員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也無力回天,面對鮮活的生命即將在眼前逝去,我們內心除了揮之不去的傷痛外,又多了一份深深的嘆息!
腫瘤患者診治過程中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一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忽視醫療上客觀全面檢查
“醫生,我胃痛,幫我開些胃藥吧。”這是在診室常常能聽到的,如果醫生建議做進一步胃鏡檢查時,部分患者常予以婉拒,反復不愈時才發現已到胃癌晚期;骨癌引發的骨痛,患者拒絕X線檢查,在診所里推拿按摩處理后并發癱瘓;反復便血,患者拒絕腸鏡檢查,按痔瘡處理延誤結直腸癌診斷等等在臨床上屢見不鮮;有時確診惡性腫瘤,需要影像CT或骨掃描等進一步檢查明確分期時,醫生常被誤解為過度檢查。殊不知,醫療上客觀全面的檢查不僅是為了判斷疾病本身,也是為了明確疾病的分期,更是為了進一步準確無誤治療。
誤區二 惡性腫瘤可以觀察等待,無癥狀時無需治療
“醫生,我身上的腫瘤不痛、不癢,沒有任何不舒服,我過段時間再治療吧。”一般來說,惡性腫瘤診斷明確后要盡早治療,如限期手術、盡早化療、放療,治療前需做好診斷和分期。惡性腫瘤的治愈率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密切相關。
誤區三 單純手術治療,忽視惡性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
“醫生,我已經手術切除干凈,身上沒有腫瘤了,不需要再做術后的輔助化放療。”患者常誤認為,惡性腫瘤僅僅是長腫瘤的地方局部病變,做完手術切除后就可根治腫瘤。但實際上,惡性腫瘤會隨著血液、淋巴全身播散,所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這已經成為共識。治療效果不單取決于是否切除體內腫瘤。為防止血液和淋巴結轉移,依據患者的不同分期采用手術、化療、放療、靶向等綜合治療手段可提高治愈率。
誤區四 使用同一治療方法,忽視惡性腫瘤個體化診療原則
“醫生,為什么同樣的病,卻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呢?”是的,由于不同患者病理類型、癌驅動基因等個體情況不同,或不同的腫瘤分期及生物學特點,采用基因檢測腫瘤個體化分層診療原則,可以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個體化治療。
誤區五 以一般治療方法來對待惡性腫瘤,忽視腫瘤的特殊要求
“醫生,因為醫保報銷及護理方便,我還是在就近的醫療機構治療吧。”因惡性腫瘤生長方式、異質性等特殊情況,外科手術時強調無瘤觀念,目的是防止醫源性播散以及不必要的種植和轉移。對區域淋巴結清掃按照組站進行徹底清掃,可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根治性手術。化療時方案的選擇、劑量的應用、毒副作用的觀察等都需要醫生的專業知識,因此,惡性腫瘤患者應盡可能到大型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診治,只有這樣,方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瘤治療。
誤區六 惡性腫瘤治療后一勞永逸,無需復診
“醫生,我已經治好病了,無需定期再復診。”惡性腫瘤不管任何分期、任何治療手段,都沒有100%治愈率。按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腫瘤復發轉移情況,尤其在治療后的5年內,需定期隨訪復查。
(作者系龍巖市第一醫院放化療科副主任醫師 )
(摘自《閩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