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禾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傳媒科技的不斷提升,“三網融合”這個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所謂“三網融合”,即電信網絡、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三者之間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為全世界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作為三網融合中的重要一環,廣電網絡面臨的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
【關鍵詞】三網融合廣播電視發展
“三網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而作為“三網”中不可或缺的“廣電”網絡,其發展方向和發展軌跡也必然更加明晰。依托現下的發展環境,廣電網絡的變革大致會向以下三個方向邁進。
一、體制變革
由于我國的廣播電視媒體具有特殊的傳播屬性,因此我國的監管也十分嚴格。首先,外國資本想要進入廣電系統是直接被否決的。其次,民營資本想要進入到廣電系統也是需要繁瑣的手續過程。再次,我們廣電系統的節目制作也面臨著單一化的問題。這些毫無疑問地制約著電視媒體的良性發展。但在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不斷完善,各行各業都有向市場化、企業化邁進的趨勢。而作為傳統媒介的廣播電視,在市場化浪潮一下,也正在尋找自己的發展之路。“三網融合”也恰逢其時,成為其體制改革的“推手”,加速廣電系統的體制改革。
體制改革的中心,一言以蔽之,即去“行政化”。電視臺和我國事業單位一樣,都施行著事業編制。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去“行政化”,便意味著要向“企業化”管理靠攏,“企業化”要求單位能偶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和合理盈利。而電視臺如果能實行企業化,那無疑可以為其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現如今,不少省級電視臺,包括中央電視臺,都已經逐漸開始去“行政化”,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制播分離”的廣泛使用。由于電視臺單獨生產節目的能力有限,無法保證節目質量的高度統一,便催生出委托獨立制作人制作節目以供電視臺播出的情況。
2003年2月,中央臺臺長趙化勇提出了央視改革新舉措:“除了保留新聞頻道,其他頻道將逐步全部成為商業經營的專業頻道,全部采取市場核算,以廣告收入決定節目生存,也就是實現電視頻道的商業化管理。”但真正意義上“制播分離”還沒能夠成為現下的主流,原因是因為市場不完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且行業內部仍然對其存在質疑,但無可否認的,“制播分離”仍然是電視臺今后發展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二、節目內容提升
電視臺賴以生存的主體是電視節目,節目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收視率和經濟收益。而我們可以看到,現下每個電視臺都擁有為數不少的節目,但真正優秀者卻并不多,可謂有量但無質。并且一但有優秀的電視節目出現,便會有很多類似的節目“應運而生”。眾多的模仿者雖然能模仿其形,卻很難模仿其“神”,這必將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會導致電視節目市場的混亂。以湖南衛士的《超級女生》為例,其成功也帶動了眾多的省級衛視舉辦各自的全名選秀,如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等等,但是影響力和經濟效益卻絕難與《超級女生》想媲美。
“三網融合”后,受眾需求不單單指向了節目的原創性,也指向了節目的多元性。電信網的介入,要求廣電系統在節目生產形態上也必須發生變革,從傳統的電視臺視頻節目的形態,轉向音樂,視頻、圖片等形態。讓電視觀眾擁有更多的選擇性,以數字電視為例,觀眾可以自由“點播”想看的節目,同時也可以預定或者回看,簡而言之,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如何提升,將成為廣電的一個大課題。
三、人才培養
現如今,全國的各類高等院校為數不少都開設了傳媒類的專業,用以培養專業的傳媒人才。每年大約有十多萬的傳媒專業的畢業生擇業,人數雖多,但依然是量多而質不高。
要培養一名擁有采編技能的傳媒從業者并不難,其學習周期大約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是要培養一名真正具有電視專業涵養的“電視人”卻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同時,在電視臺去“行政化”轉而走向“企業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身兼電視專業素養和媒介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才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同時,要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投身電視行業,也需要電視臺本身改變聘用機制,從原來的事業編制變為聘用制,改變“任人唯親”的思想,建立完善的良性競爭機制和獎勵機制,優勝劣汰。
目前,“三網融合”還處于發展階段,電視行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不僅是體制的挑戰,更有市場的挑戰和電信網、互聯網的挑戰。但我們必須相信,“三網融合”對于電視行業來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如何抓住機遇,客服困難,是電視行業今后能否蓬勃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新. 深入剖析廣播電視的制播分離[J]. 現代電視技術,2006,(7):22-23
[2]胡明禮. 三網融合背景下的廣電發展[J]. 新聞傳播,1997,(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