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
河北省高邑縣高邑鎮學區孫家莊學校
談學生良好言語習慣的培養
劉麗霞
河北省高邑縣高邑鎮學區孫家莊學校
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越來越感覺到言語習慣影響孩子的心理、思維、氣質、精神。而良好的言語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有意識地培養、習練。小學生在形成這種優秀言語能力的同時,也促進思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優化完善他們的個性特征。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有意識地在日常語文教學工作中落實這種習慣的培養。
在語言實踐中,朗讀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是感悟語言、規范語言的首要途徑。心理學認為,熟讀成誦就是對文章反復感知的結果,能夠儲存到長期記憶中去,再經過大腦的整合和同化,成為有序的記憶組塊,在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時,就能夠準確地再現和進行矯正。因此,良好的朗讀習慣,對于矯正學生不良語言習慣,提高規范的語言組織能力,養成良好的語言素質,猶如奠基工程。基于以上認識,我對學生朗讀文章時的音準、停頓、語氣、語速都有嚴格的要求。
普通話要標準。我要求學生朗讀時要字正腔圓,遇到讀音不明確的,必須查字典,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聽學生朗讀時,尤其注意前后鼻音,平翹舌音,輕聲兒化的規范,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讀書習慣。
停頓要恰當,語速要適度。朗讀時,提醒學生預做準備,調整氣息,不急不緩,從容開始。根據文章的情感需要,自然地抑揚頓挫,調整語速。如遇學生讀破句或拖腔拉調等不良現象,我必定要求學生停下,反復糾正,及時鼓勵,長期督促,及至滿意。
集中精神字字入目。我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注意力集中,字字入目,對學生朗讀時丟字、添字、錯字的現象絕不放過。特別是快讀完時,很多學生會把目光移開篇章,想當然地讀完結束句。我要求學生即使最后一個標點也必須緊盯著。
以聲表義以聲傳情。語言不是機械的架構,字里行間表達思想,傳達情感。不管是讀字詞,還是讀句段,我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朗讀聲,表現出對語言的理解、感受,感染自己,感染聽者。
幾年的嚴格要求,促使學生養成了很好的朗讀習慣。朗讀時,基本上能做到人人無唱讀,朗讀正確、自然,根據文意跌宕,語氣起伏變化;并且,聽同學朗讀時,也能像老師那樣時刻關注字詞、標點、語氣變換的正確合理,及時指正。
精選背誦內容是老師布置背誦作業前,自己首先要做的作業。背誦必不可少,但首先要考慮學生所能承受的量。背誦量過重,學生被迫以和尚念經的方式來應付,收效就會大打折扣。所選內容盡量文質兼美,適合學生年齡特點,使學生心領神會,既增強語感,又陶冶性情。
指導學生背誦時,盡可能在學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礎上,組織他們練習背誦。我常要求學生一邊輕輕地吟誦,一邊展開想象。必要時輔之以掛圖、錄像或多媒體。
檢查背誦,絕非點頭、搖頭那樣簡單。學生背誦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背得熟練的,往往如和尚念經,語速過快,聽起來味同嚼蠟;背得不熟練的,則想當然地改變語句或某些地方不斷反復。很多學生常有添加“嗯、那”等外加贅語的現象。這樣的習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口語質量。
我要求學生背誦時要像朗讀時那樣正確、清晰,語速平穩自然,遇想不起來的地方,可以停頓回憶,但不許反復拖拉或加上“嗯、啊”之類的贅言。努力使學生逐漸養成朗讀——記憶——背誦,整個過程,準確嚴謹的好習慣。
與老師、同學對答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傾聽、理解、思考、做出判斷、組織語言回答、糾正思想,整個思辯過程,集思維、言語、表現與一體,此時,學生的個性、氣質、能力盡覽無遺。而我認為,我們做老師的,不能只盯著學生回答內容的對與錯,更應注重要求學生從容自然的儀態、流暢嚴謹的語言。高要求、嚴把關,養成他們良好的交流習慣。
因此。我要求學生細聽問題,想一想再舉手。舉手時在大腦組織語言。有些學生性格浮躁,常常問題還沒聽清,還沒理解,就急于表現,甚至等不及老師指名,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針對這類學生,我時常特意提醒他們養成先想后說思考周全的習慣。
許多小學生說話時常斷斷續續,沒有條理的現象非常普遍,如“老師,我不知道”說成“老師,我知不道?”“你先走”說成“你走先”等,這些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表達能力差,方言混雜所致。我對學生加強了完整句子的訓練,讓學生懂得完整的句子必須具備的條件,如:“誰,干什么”,“什么,怎么樣”等。通順的句子必須在語法、邏輯、修辭上沒有錯誤。我特別強調學生要將句子說完整,說通順。然后進一步要求有針對性,聲音響亮,語句流暢完整。回答過程中,其他同學細細傾聽,回答不恰當,不規范的,及時幫助糾正;回答過程中,如有附加的口語,如:“這個”、“那”等,就請回答者去掉這些字音,重新表達,有意識地改正這種壞習慣。回答有困難時,放慢速度,稍加停頓,思考、組織語言后再發言,切不可東拉西扯,胡亂搪塞。經過長期持之以恒嚴格要求,學生口語組織表達的習慣明顯好轉。
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同時,極力鼓勵,大力提倡獨立思考,積極發言的行為,我送給學生的口號是:說錯比不說好,說不好比不想說好。
習慣的養成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其表達的欲望,腳踏實地,有步驟地進行指導,持之以恒,長期地嚴格要求,必定能使很多學生養成良好的言語表達習慣,為今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