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地柏
高中語文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
譚地柏
重慶市萬州區沙河中學
文言文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蘊含燦爛悠久的文化精髓,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言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領略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一直是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思索和研究的問題。筆者從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策略三方面闡述了見解,做了研究。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開發文言教學資源,開拓文言學習途徑,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養成的過程。教材是一個根據地,雖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們民族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文化精品,但是僅靠這個根據地還是遠遠不夠的,應盡力拓展教材空間,盡力擴大文言學習的根據地,讓學生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我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探索,開設了《漢字趣解》、《中華成語典故的由來》等系列講座。如講到中華文明,人們首先會想到漢字,《漢字趣解》從漢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變化發展了解中華文明,舉辦《國學基礎》、《中華成語典故的由來》等系列講座,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較為感性的認識,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好學深思的探究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講座的開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自己搜集資料、整理融合而開設的,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學的空間,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這樣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夯實了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基礎。
營造文言文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和愉快地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學生靈感的源泉。我國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哲理性的語句都強調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和諧教育”,才能讓學生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對文言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飽滿的學習情緒,主動、積極地從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鑄造人格,提高素質。營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學氛圍對于課堂教學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具有歷史久遠性的特點,學習起來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因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教師應盡量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設置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并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合作和分享。
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踐學習為主,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學生深厚的興趣,在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幫助學生領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課堂不應僅采用講述法、講解法,還應依照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改變“課課一個樣,常常一個腔”的學習模式,以小組合作、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文言文學習。在學生中舉行每天講一個歷史故事活動,如春秋系列故事,戰國系列故事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些史傳性文章的學習夯實了堅實的基礎。如學習《鴻門宴》內容時,引導學生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你喜歡劉邦還是喜歡項羽”等問題進行辯論,學生分小組研究課文、看課外書、查閱資料,上課時小組辯論,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對重難點的理解,又提高了參與熱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設備輔助學習,使學習內容聲像結合、圖文并茂,讓學生真切地感知遙遠的史事,是文言文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和目標。如教學《蘇武牧羊》一文時,給學生看相關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對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
作業是鞏固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科學而有效的習題,特別是認知性習題、開放性習題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學生閱讀體驗和想象的延伸,使學生加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悟。如在學習《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我就為學生留了這樣一個閱讀延伸的開放性作業:“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寫兩百字的感悟。”這樣的作業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寫作能力,張揚了個性。由此可見,改革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賦予語文作業更多的創造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性,是符合課標要求、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