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碧玲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聯系生活實際
余碧玲
江西省鄱陽縣鄱陽嶺小學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聯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堂,從中去學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去學堂,從中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去學堂,從中習知識,再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
小學數學;生活;實際;聯系;創設情境
新《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以及發展思維能力,體驗數學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對于小學數學,更能在生活中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其原型,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課堂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進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么?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于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借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數學,在實踐中學數學,在猜測中學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用生活理念構建小學數學教學就要將傳統課堂內教學活動向課外延伸,創設真實的生活環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不斷獲取現代社會生活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數學來源平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設置一些靈活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初步學會綜合利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探索數學規律,學會數學思考。如在學習過進一法或去一法練習時提供學生這樣的信息:去年暑假學校團隊組織夏令營活動,參加摘桃同學共摘45斤桃子,每籃裝8斤,需要幾個藍子才能把這些桃子裝好?
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課本上經過數學處理的問題。學生只要按照學過的解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就可以了,但一碰到實際生活問題往往顯得不知所措,一籌莫展。特別是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一堆數據符號前,自然而然產生一種乏味厭學的情緒。長此以往,學生有可能產生一種對數學的恐懼感。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完全有必要讓學生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把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現在課堂。
在教軸對稱圖形后,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到馬路旁,讓他們自己觀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十分投入,有的說“房子”、有的說“汽車”……他們把**常生活中每天看見的有關的物體一一找了出來。學生的這種自覺參與,大大豐富了他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離得是那么近!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趨勢是從形象思維為主逐步發展到抽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時候還是采用直觀的方法,這樣有許多稍微復雜的問題小學生都感到很困難,有時即使一眼能看出解題要用的知識,但找不到問題癥結所在,無法正確解答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引導他們運用類比、歸納、猜想、想象、聯想等方法去尋找解題策略,探求數學問題的解決趨勢與途徑。
要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要教學生解題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對應思想、化歸思想、轉換思想、統計思想等,同時交給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操作法、歸納和演繹、聯想和想象等。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學習數學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所謂聯想就是由一類事物想象出另一類與之有著相互聯系的事物;想象是人們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對記憶中的表象經過重新組織加工,而創造出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維活動。科學史的大量事實證明,缺乏想象力的人是很難在科學事業上做出出色貢獻的。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