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華
研究性學習在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呂燕華
河北省武安市賀進鎮紅土坡小學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因此在課堂和學科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是落實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課堂教學應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只要占據了這個主陣地,研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合作精神;構建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我認為關鍵是要轉變目前學生學習數學的單一方式,引導學生從以接受為主轉變為主動求知,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創新,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從而開發和張揚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傳統教學以教師的講為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學習的主動性會逐漸喪失。顯然,這種學習方式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性學習以知識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激發誘導下,積極主動的探求知識。它關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引導學生沿著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維,實現知識的“再創造”。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還能學會學習的方法。這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要條件。滲透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學堂。
1.為學生創設參與的情景。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取決于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學習質量也高;主動參與面廣,教學效果就好。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強烈需求。如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一課時,我首先安排這樣一個活動:每人寫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數,移動一下小數點使它變成另一個數,看看能寫出幾個?在原數的左右按一定規律排成一排。由于活動情景是學生有興趣參與的,任務又完全能勝任的,他們馬上積極主動的投入其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繼而主動研究小數點變化的規律。
2.尊重學生的選擇。
教學中,我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入手,了解學生對什么樣的問題感興趣,對什么樣的問題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探究的目標建立在學生的需求上,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選擇研究的內容,自己提出學習目標,自己實現學習目標。
3.讓學生享受參與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尤為強烈。面對一個未知領域,孩子充滿了強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嘗試一番。而對自己親自實踐得到的知識,會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師要順應學生的這種需求,讓學生品嘗參與的樂趣,強化獲取知識的主動性。
在科技高度發達、專業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合作,既是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世界,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會合作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質,也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時代賦予小學數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性學習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這種學習形式符合小學生“好合群”的心理特點,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學習、模仿,取長補短,從而擴大眼界,打開思路,產生一個人難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萌發。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和實質是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這種學習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知識探尋中孕育一種問題意識,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養成時時想發現、事事想探究的認知習慣。應該說小學生的探究與科學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同的。將研究性學習引進數學教學中,使數學學習方式從重視獲得知識結論向自主探究轉變,實施的途徑是:
1.運用發現法優化教學過程。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接受式的數學學習方式,學生無法經歷“滿懷欲望、痛苦、茫然、激勵、充實和喜悅的探究過程”,成了容納知識的容器,漸漸的其自主性、創造力被扼殺得蕩然無存。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發現,使新知的學習過程變為研究問題的過程,親自參與知識的形成,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在無人指路的時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識之路”的本領,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2.構建“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
在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須經過思考、探索、研究、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因此“問題解決”是研究性學習中常用的模式,實際上是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有相似之處,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的思維和研究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改善學生學習數學的單一方式,幫助他們實現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改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還能使學生體驗研究過程中失敗的痛苦、成功的歡樂,有助于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潛力得以更充分發揮,也能使數學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