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慶
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宋永慶
河北省武安市洺湖幼兒園
情境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方式,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生學習只有當他們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顯得尤其重要。
情境教學;自主學習;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根據其年齡特點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情境顯得至關重要。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的幾點體會:
陶行知說過:“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因此,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建立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創建自由、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盡最大的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鼓勵他們積極發言,不管正確與否都要給予表揚,使他們的個性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成為愉快的學習,主動地探究。特別是對學困生更要關注,多引導、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多與他們溝通,不挖苦、不諷刺,用真情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愛,減少他們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壓力,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促其建立自信,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如我講“角的認識”這一節公開課中,課堂上讓學生在教室找到生活中的角,一位學生居然把角的標著貼在了一位聽課教師的衣領角上,這樣一來課堂氣氛融洽,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類似問題的創設,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和感情,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善于不斷地觀察學生,啟發學生,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要能吸引同學們的眼球使他們產生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愿望。提出的問題要使同學們感興趣且具有好奇心。問題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并富有情趣。這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教學情境中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如在上“角的認識”這節課時,可以讓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發現數學、認識數學。
問:你們下課后要干什么?
同學們:到操場上做游戲。
問:都玩什么?
同學們:踢足球、打籃球……
問:你們的場地上有“角”么?在你里?是什么樣子的?
這樣通過貼近生活的提問引導同學們發現、理解什么是角。學生有了問題,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提高了。
一堂課如果沒有創設競爭性問題的情境,那么這節課就達不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潮。因為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從而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思維總是由問題引起的,通過創設競爭性問題,使學生在比、學、趕、超的競爭環境中,充分激活他們的思維能力,因為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他的自尊心、自我表現欲、榮譽感強,好勝不服輸的心理特點,因此,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中,使所學的知識問題在辯論過程中明朗化。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價值的問題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活躍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數學科目的知識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學研究也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因此,在教學當中,我們就應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的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既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滿足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努力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僅僅憑以上的設境激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是一項艱巨的創造性勞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做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有心人,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讓他們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獲取數學知識,使他們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勇于探索,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