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張維
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鎮第三中學
自主性學習模式,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為目的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的有效手段。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初中數學的能力,結合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本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做法:
根據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括之間聯系的橋梁,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知背景中,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自主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應用題中有一類“送禮物”、“打電話”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把握其中規律。教師在新課引入時,可創設一個游戲情境:圣誕節即將來臨,希望每位同學為其他同學準備一份禮物,請大家回去準備一下,這下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嚷開了......這是學生在生活中時常碰到的問題,他們對此很感興趣。于是我抽取了四位同學進行演示:四位同學要完成送禮物的任務,大家看“每位同學要準備幾份禮物,最后四位同學共送出幾分禮物?”很快地,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每人要準備的禮物比人數少1,如果有n個學生的話,禮物總數可歸納為n(n-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和體驗,把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可操作化,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主學習的動力。
傳統課堂教學“一問一答”的模式,隨著學生主動性、獨立性的增強,變為互問互答。教師角色也發生轉變,不再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而是一位傾聽者。教師應傾聽什么?首先要啟發學生說思路,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然后借助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如個人陳述、同桌互談、小組討論、師生切磋、大組交流、全班共議等等,讓每一位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次,在訓練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時應做到為每一個學生想說、敢說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和時間保證。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習題課的過程中,從資料上選取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一列快車長180m,時速為72km,一列慢車長220m,時速為48km,問:
(1)兩車相向而行,從車頭相遇到車尾剛好相離需要多少時間?
(2)兩車同向而行,慢車在前,快車從追上慢車車尾開始到剛好與慢車完全錯開需要多少時間?
這是一道雙動態的典型應用題,一般來說學生是很難弄清題意獲得正確、完整的解析過程的。但我在教學過程中事先并沒有直接給出原題,而是將原題中的題目條件變改,出示給學生的是下題:(◆)一列火車長180m,時速為72km,一座橋長220m,火車從車頭上橋開始到車尾剛好離橋需要多少時間?
這是一道動靜態的應用題,較原題簡單,學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圖分析、弄清題意,獲得正確、完整的解析過程的。我要求學生將(◆)中的條件“一座橋長220m”任意更換為其它條件,提示他們最好改變為動態的事物,重新自編應用題(學生分組討論)。之后我將學生自編的應用題收集起來,主要有以下種類型:
第一類:一列火車長180m,時速為72km,一山洞長220m,火車從車頭進洞開始到車尾剛好離洞需要多少時間?
第二類:一列火車長180m,時速為72km,另一列火車長220m,時速為x km,(這里由于不同的學生給出不同的時速,故用xkm代),問兩列火車相向而行,從車頭相遇到車尾剛好相離需要多少時間?
第三類:一列火車長180m,時速為72km,另一列火車長220m,時速為ykm,兩車同向而行,慢車在快車前,快車從車頭與慢車車尾相接到剛好與慢車車頭完全錯開需要多少時間?
第一類題與(◆)當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但第二、三類題則是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提出的問題。這個過程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其中滲透了問題情境、情緒情境、教室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始終在愉快,興奮的過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廣闊的思維空間,我們把常規的封閉題改為開放探索題,打破固定模式,讓學生無法機械模仿,要求學生能多角度靈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上“二次函數”的復習課中,展示以下問題:老師給出一個數,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各指出這個函數的一個性質。如下:
甲:函數圖象不經過第三象限;乙:函數圖象經過第一象限;
丙:當x<2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丁:當x>2時,y>0。
已知這四位同學的敘述都正確,請構造出滿足上述所有性質的盡可能多的函數解析式(結論開放探索題)。這里的函數并沒有限制類型,可以從學過的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及其它函數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運用學過的知識,展開想象,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但有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和滲透教學思想,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訓練。
總之,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學”;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會學”;同時還要促使學生成功,使學生“還想學”。只有這樣,學生的自身素質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讓學生獲取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