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慧,楊玨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3;2.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互聯網金融中的信息風險分析
周良慧1,楊玨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3;2.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如何有效認知互聯網金融信息在儲存、交易、傳播等過程中的竊取、盜用等各種風險;如何防止惡意垃圾金融信息對百姓生活的干擾,為當代金融市場提供一個高效、便捷、低成本的開放交互式平臺,是互聯網界、學術界和政府長時間完善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要課題。文章從互聯網金融服務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拓展出發,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信息存在風險的現狀、主要體現形式、危害及事件,說明互聯網金融信息風險的損害性和解決的必要性,并針對我國新近立法對風險預防方面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故而提出應對互聯網金融信息風險的建議,以期有助于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提高大眾風險防范意識。
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金融信息;信息風險
當代全球一體化、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企業持續的創新發展、政策的推動等眾多宏觀和微觀因素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已逐漸處于與傳統金融并行且依存的重要位置。然而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物質與文化方面便利的同時,與日俱增的網絡安全問題也隨之浮現。互聯網金融中金融信息的風險和安全問題,主要來自互聯網金融信息的泄露,黑客侵襲、病毒攻擊盜取金融信息,不良虛假金融信息的傳播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騷擾等方面。為了維護網絡安全,應運而生的是立法,法律效力位階遍布到地方性規章各類立法,條文雖多但其實際運用效果卻并未達到立法者想要達到的目標。然而近年來關于網絡信息泄露而導致的各類糾紛依舊層出不窮,且在糾紛解決的過程中仍舊暴露出我國關于網絡信息安全的立法缺陷。為了維護互聯網金融環境的金融信息安全,減少互聯網金融信息風險對人們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困擾和危害,本文對互聯網金融信息的各類風險及其體現方式進行分析,以期提高用戶對互聯網金融信息風險的認識和防范。
隨著世界范圍對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的關注和推動,互聯網金融中的風險和安全問題成為最敏感的話題之一。在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大范圍連接并提高服務效率和效益時,其實時、開放的服務對金融信息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領域參與者認為安全、隱私及監管是阻礙互聯網金融服務發展的重要原因。[2-3]在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亟待解決,以及如何解決已經成為當下熱議話題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12年12月28日,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的內容主要以保護網絡中個人信息為立法宗旨,以針對電子信息的管理為方法,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立法目的。然而該項立法卻僅就網絡中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以及隱私的電子信息進行保護,忽略相關金融財產信息的保護。而網絡侵權的真正動機往往是金錢利益的獲取,更為直接的金融信息必將是未來網絡信息侵權的放矢之的。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自由、隨意、即時、互動等特點。在金融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會泄漏或竊取個人、財產等大量隱私信息,甚至傳播虛假不良金融信息導致不可估量的經濟和社會危害。同時,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金融信息也面臨嚴重危機。以銀行為代表的各大金融商業機構,如證券、保險等紛紛運用互聯網拓展自身業務,在操作交易的過程中會涉及顧客眾多信息,信息的截取、竊取、修改、泄漏等問題嚴重影響金融信息安全以及金融機構的良性發展。個人電腦和各大金融、商業企業服務器中存儲了海量顧客及企業重要的金融和個人信息,而數據的盜取和泄漏、病毒入侵、黑客侵襲等問題也嚴重威脅了顧客、金融商業企業的利益甚至對國家利益也造成損害。[8]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模式的多元化體現,其涉及的內容較廣、方面眾多,因而金融信息風險的表現形式多樣,均可能造成無法無量的損失。盡管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中的各種風險相互影響互相滲透,但本文仍就金融信息風險中常發生的現象、表現形式、危害及事件予以分析,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期有助于互聯網金融良性發展,提高大眾風險防患意識。
(一)木馬病毒危機引發金融信息盜取風險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電腦的使用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電腦中存儲了大量重要、隱私信息。在網絡為人們帶來高效便捷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2011年,國內日均約853.1萬臺電腦遭遇木馬病毒等惡意攻擊。[9]木馬起源于荷馬史詩中木馬計的故事,“木馬”程序是當前較流行的病毒文件,通過偽裝自己,利用游戲外掛、視頻、盜版軟件等網絡資源侵入用戶電腦,為木馬制造者提供打開被種者電腦的可能,使施種者可操縱、竊取、修改被種者電腦或其文件的機會。大量個人信息、隱私、金融信息被木馬病毒竊取,嚴重損害了電腦用戶者的權益。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網購木馬亦呈日益增長趨勢,網購木馬是一種欺詐性木馬,其多使用QQ、旺旺等實施一對一的詐騙,還經常發生在網購支付操作中,將交易資金劫持到施種者賬戶,具有隱蔽性強、危害性大、成功率高的特點,對廣大網購者的個人利益以及網購環境的聲譽造成嚴重損害。[10]
(二)網站泄密事件導致海量金融信息儲存風險
網站數據頻遭泄漏,已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截止2012,國內共計136447家遭黑客攻擊,其中約83%為企業和個人網站。其中涉及金融信息最多的為金融機構網站和電商網站。[9]利用電子商務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拓寬金融業務,為顧客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金融服務,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成為各大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官方網站的建立、便捷的網上銀行服務、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實時的金融衍生品更新、綜合信息發布等為傳統金融發展的瓶頸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11]但是,各大金融機構的服務器中存儲著海量顧客和企業的信息,包括顧客和企業的基本信息、交易記錄、財務信息等關系顧客隱私及企業命脈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泄漏和傳播對顧客個人和企業都將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近年來,金融信息泄漏、竊取等事件屢屢發生,其中不乏金融機構內部對外出售、未妥善保管、私自截留等現象,還頻發銀行外部黑客入侵系統服務器、不法分子竊取信息存儲介質、釣魚式詐騙等負面報道,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聲譽和形象,流失了顧客的信任和支持。網站的信息泄漏成為威脅顧客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問題。
網購的流行,使得淘寶、京東成為繼傳統商業服務外的另一大電商服務。2012年,中國網購市場規模已超12000億,且有持續增長趨勢。[12]電商網站獲取并存儲了海量用戶金融數據,在人們享受網購為人們帶來新鮮、便利的同時,電商網站用戶的信息安全同樣值得關注。2012年眾多負面報道公之于眾,如某網站眾多用戶遭遇“盜刷”,賬戶余額洗劫一空;某網站幾十萬用戶信息疑泄漏等等。諸多報道僅是冰山一角,電商網站頻現“泄密門”,是誰動了消費者的“錢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用戶的防范意識缺乏以及社會倫理道德的缺失固然是其重要方面,但是運營商的激勵競爭及對信息安全的忽視、交易平臺信息技術以及金融系統的安全漏洞等問題亦是導致眾多悲劇的緣由。[13]同時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不完備也為不法分子提供更多可乘之機,導致頻發金融信息危機。
(三)釣魚網站疫情誘發操作與交易中的金融信息遺失風險
釣魚網站對網絡金融信息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僅360在2011年全年共截獲各類釣魚網站501078家,截獲訪問次數21.5億次,其中虛假網購類數量最多達30.73%,其次為金融證劵。[9]釣魚網站是一種網絡欺詐行為,不法分子利用各種手段,仿冒真實網站地址和內容或利用真實網站的安全漏洞,通過郵件、短信或購物頁面等誘騙用戶進入,竊取用戶基本信息及金融信息等,嚴重危害了人們對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的信心,損害消費者和企業利益。[14]
一般來說釣魚網站結構較簡單,只有一個或幾個頁面,與真實網站存在細微差別,雖然其技術含量較低,但其危害性極大且較難辨別,制止后較易迅速反彈成爆炸式增長。在2012年2月至9月期間,某檢測系統檢測到的釣魚網站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釣魚網站攻擊目標對準銀行,騙取網民的網銀賬戶信息,因而對金融信息的安全造成了重大傷害。[15]我國已成立反釣魚網站聯盟,截止2012年5月,共368家金融證券企業加入此聯盟,占聯盟總成員數的80%。雖然政府和金融機構對釣魚網站帶來的金融信息危害極其重視,但大量網站由海外發起,在2012年2月到9月檢測到的釣魚網站中近99%的釣魚網站由海外發起,因而加大了安全監管的難度。[15]
(四)社會化媒體風行揭起虛假不良金融信息傳播及詐騙風險
隨著WEB2.0、社會化媒體(如SNS、blog等)的發展,基于用戶間社會關系的推薦、分享、討論、交流、評論等社會化元素在幫助電商提高銷售業績中發揮重要作用,如Dell(戴爾)在流行的Twitter上提供服務,銷售凈賺超過七百萬美元;Carrefour(家樂福)在Facebook上進行社會化網絡銷售,銷售利潤倍增等等,[16]因此社會化媒體與電子商務融合的社會化商務不僅有助于為企業帶來豐厚利潤、提供更多營銷途徑、方便用戶間互動、幫助企業無形的傳播網絡口碑等等,因而基于社會化媒體的金融商業活動飛速發展。
社交媒體極強的傳播能力,致使其成為虛假不良信息傳播的有力工具。美國聯邦調查局經過對Facebook和Twitter的監測后表示,社交媒體將成為證券欺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案例證實金融詐騙犯利用社交媒體發布虛假信息,導致資本市場股價波動,謀取暴利,如假借對沖基金綠光資本在Twitter上發布股票信息等。在我國,微博成為釣魚網站傳播者的天堂,以微博活動、抽獎等名義欺騙用戶的釣魚網站日漸增加,每天有數千甚至上萬人信息被盜,不法者運用盜來的微博賬號發布傳播大量商業廣告、垃圾信息、虛假信息,甚至發布釣魚網站鏈接,利用微博用戶間的網友關系、信任關系、互動關系,實施不法活動,嚴重危害了社會媒體良好的社交互動環境,損害了微博用戶者的權益。2011年,新浪微博遭遇蠕蟲式“病毒”攻擊,半小時內眾多V認證的名人微博自動發布帶攻擊連接的私信和微博,微博的領袖效應將危機瞬時波及數萬人。

圖1 金融信息風險問題研究框架
社交媒體固然成為虛假不良信息傳播的有效方式,除假借或盜取賬號傳播虛假不良信息影響個體微博用戶外,還對社會和企業造成極大危害。[17]2011年底有網友爆料幾家銀行均泄漏幾千萬用戶數據,包括銀行卡號、密碼、個人基本信息等,并配圖證實。此消息一經發布,在網絡迅速蔓延,造成公眾極大恐慌,不僅對自身財務狀況危機擔憂,同時對銀行失去信任。幾家銀行迅速通過官方微博予以否認,澄清謠言,平穩公眾情緒。在人們敞開胸懷擁抱并享受社交媒體的同時,信息安全和隱私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網絡運行商加速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減少安全漏洞、即時監控并解決危機,但完全要求運行商為用戶提供“全面安全”的保護措施固然不現實,用戶自身對網絡信息的識別及網絡安全的意識能大大減少用戶網絡信息的風險。
(五)移動金融中的隱含金融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移動金融是指使用移動智能終端及無線互聯技術處理金融機構內部管理及外部產品服務的解決方案。移動智能終端泛指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類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無線POS機等。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電子支付、在線銀行和電子商店使得在線金融服務更加便捷,金融機構可隨時隨地運用移動終端進行金融業務推廣、提高顧客關系管理等內部管理,同時用戶也可隨時隨地運用智能終端進行金融交易、銀行賬戶管理、移動理財、移動支付等內容。[18]2012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額達1511億元,同比增長89.2%,預計在2016年其將突破百億交易規模。[15]伴隨著移動金融的興起,金融行業規模逐漸擴大,業務服務更加多元化,但其中蘊含的金融信息安全問題已慢慢顯露。
移動金融信息風險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手機病毒入侵。根據不完全統計,除IOS操作系統的移動設備,84%的智能手機和74%的平板電腦使用安卓操作系統,而99%的移動惡意軟件樣本均針對安卓平臺。[19]進而以手機病毒的形式侵入用戶手機,盜取用戶手機原有金融信息或在用戶資金交易時謀取利益,帶來金融危機。其次,以短信形式推送虛假不良信息,其暗含釣魚網站。種種移動金融信息風險,主要由于移動應用軟件的信息安全隱患和用戶的防范意識薄弱,給用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也為移動金融的發展造成阻礙。2012-2013年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事件及帶來的危害,具體見表1。

表12012 -2013年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事件列表
(一)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技術
當前的互聯網服務安全主要依賴于傳輸層安全(加密套接字協議層,Secure Sockets Layer),包括防火墻、公鎖、數字證書認證、私鎖等技術。由于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仍是制約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互聯網信息安全技術的改進和完善一直備受關注,許多學者和組織提出了很多方法,如完善加密技術、加強路由和訪問控制、提倡數字簽名技術、確保身份認證等等。
但是,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安全技術還有待關注與加強。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其信息安全技術的提高與改進一方面可以借鑒互聯網信息安全技術,另一方面可以針對金融系統方面提出自身的信息安全技術。從金融系統安全考慮,在身份認證和授權方面,可要求交易雙方和交易系統基于可查詢的數據和功能確定雙方身份;在金融數據完整性和機密性方面,可加強加密技術嚴控訪問權限等,減少數據被故意處理、修改、泄漏的可能性;在金融商業機構服務器方面,加強安全技術保障,減少安全漏洞,加強監管措施,減少大量數據被黑客攻擊或竊取的可能;在金融詐騙方面,提高防患意識,加強技術改進,防止日后交易方否認交易或不法組織為操縱金融市場獲取多方電子數據等危機。隨著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技術的完備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不可限量。
(二)明確責任承擔方式應對侵害
相關立法中缺失的針對金融信息的立法保護在既存的立法現狀之下,可通過明確責任承擔方式來彌補。在面對侵權可能帶來損失時,首先應當做到預防,現有立法下預防的任務主要落在有關主管部門肩頭,而相關部門相對強勢的社會地位還應當承擔事后的技術支持,為受害方提供救濟、舉報、控告相應侵權方的便利。其次是緊急的應急措施,針對侵害發生時的即時救濟應由網絡服務者以及企事業單位提供支持,為受侵害方在侵權發生后減小損失的擴大,及時確定侵權方,相關泄密信息的取下等方面提供相關支持。最后是針對監守自盜問題,此次立法的進步之處在于將并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網絡服務者的相關獲取個人信息的職務行為列在可能泄露個人信息的途徑當中,為侵權人在尋找責任主體的時候提供了有效的指引。然而不足之處體現在《決定》的第11條中將責任承擔方式規定的較為晦澀,如圖1中所述,法條的責任承擔僅僅涵蓋于事后補救與事前防護,并未區分因信息泄露導致侵權其責任人應該以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還是刑事責任為承擔方式;且責任的承擔主體也未將自然人與法人進行區分。本文在此認為針對自然人侵權方面,責任承擔方式主要以賠償和處罰為主。針對單位侵權方面,在確認侵權屬于職務行為所致后,以單位為主要賠償方,單位在承擔賠償責任后可根據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來確定其追償額度。
《決定》在規定責任承擔方式時,并未針對國家機關的處罰機制寫入法條。如圖1所示,發條的規定僅僅存在于國家機關在信息泄露后的應對措施,就國家機關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不能單對單位主要領導人以及相關事宜負責人進行處分,來平復相關侵權帶來的社會影響。針對相關責任事故應有相應的問責制度,相關利益涉及人亦可以提出聽證的方式進行參與。針對國家機關的處罰方式應當包括針對信息泄露事件的澄清,并對受侵害的利害關系人予以道歉。同時限期整改并完善相關技術及管理政策方面的缺失漏洞。

圖1 應對信息泄露補救措施邏輯圖
(三)設立監督機關完善處罰機制
推進處罰機制的有效實施,應輔以監督機關予以監督;就社會公眾防患意識提高的提高,應輔以相應的參與機制。因此監督機關的監督社會公眾的參與將成為有關網絡信息侵權相應監督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有效防范侵權事件的發生,監督的組成應包括事前的監督與事后的監督兩部分。事前監督主要分為信息獲取途徑的嚴格把關,以及信息儲備方面硬件標準的認證。針對可采集網絡信息的網絡服務者、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的資質認定應有一套嚴格的審核機制予以配合。在信息存儲所依附的硬件標準,應有嚴格技術層面的檢測及認證機制,根據硬件條件匹配相應級別的信息內容、信息數量進行存儲。事后監督主要就處罰和賠償是否執行到位的監督可參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內容。而針對《決定》第11條中有“禁止有關責任人員從事網絡服務業務等處罰,記入社會信用檔案并予以公布”內容的監督則主要依靠公眾參與。
互聯網金融服務在傳統金融基礎上更加適應當代快節奏社會的需求,但對應的信息風險卻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中可能存在的對金融信息泄露的各類風險發現,互聯網提供金融服務過程中,網絡自身漏洞給不法分子竊取信息,散布不良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可能,呼吁完善網絡信息管制政策,填補科技與立法上的漏洞,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接受者的實際需求。
網絡世界雖然虛擬,但虛擬中的各類行為亦是人為操作。針對行為人的歸責,針對有關機關的問責制度需要完善。而當前立法中缺乏對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問責機制,針對因信息泄露帶來侵權問題的責任承擔者往往是自然人。自然人責任承擔能力有限,并不能較好地恢復相關權利的完滿狀態。對于我國而言立法層面的完善必須伴隨職能部門功能機構的完善于一體,在立法中予以詳盡規定之后有相應監督職能的機關進行監督,同時發揮網絡用戶在此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鼓勵網絡用戶自我維權,并堅決抵制不良信息傳播,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營造一個開放、穩定的網絡環境。
[1]M.Shahrokhi.E-Finance:Status,Innovations,Resour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Managerial Finance,2008 (6):365-398.
[2]F.Allen,D.Gale.Financial Markets,Intermediaries,and Intertemporal Smooth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3):523-546.
[3]F.Allen,J.Mcandrews and P.Strahan.E-Finance: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2(1):5-27.
[4]E.Banks.E-Finance: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2001.http://neumann.hec.ca/cref/pdf/ine-ang.pdf.
[5]V.Jain,A.Sharma,P.Narwal and S.Agarwal.Challenges Associated and Customer’s Perception about Changes in Financial Industry,Pre and Post Implementation of E-Finance[J].Austral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2012(1):37-45.
[6]A.F.Herbst.E-Finance:Promises Kept,Promises Unfulfilled,and Implication for Policy and Research[J].Global Finance Journal,2001(12):205-215.
[7]沈固朝,劉樹民.市場信息的搜集與利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H.J.Lin,M.M.Wen and W.T.Li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mmerce,and E-Finance in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Evidence from the Insurance Industry.ACIIDS’12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n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and Database Systems,2012:194-206.
[9]360安全中心.2011-2012年度中國互聯網安全報告[R].2012.
[10]D.Pandey.The Securit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E-Commerce[J].Journal of Global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2011(2):31-35.
[11]D.Moldovan,M.Moca and M.Rusu.Analysis and Design Insights for an E-Finance Platform Using Processing.ACA’12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2012:196-201.
[12]2013中國網絡購物市場分析報告[R].2013.
[13]Y.Wang and P.K.Ray.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the Security of E-Finance Systems.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echnology,e-Commerce and e-Service.2005:120-123.
[14]M.W.Frida.Effect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Electronic Banking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Kenya.2013(5).
[15]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等.2012年中國金融行業網絡威脅報告[R].2012.
[16]P.MAESDEN.Social commerce:Monetizing Social Media.A White Paper:GRIN Verlag.2010.
[17]張兮,王孝炯.社交網絡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基于調適性結構理論視角[J].科學與社會,2011(1):110-123.
[18]E.Gutierrez and S.Singh.What Regulatory Frameworks Are More Conducive to Mobile Banking?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3:1-42.
[19]卡巴斯基消費者安全風險.2013.
(責任編輯:張秋虹)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Risk in E-finance
ZHOU Lianghui1,YANG Jue2
(1.School of Law,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China;
2.School of Law,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
The problems of how to effectively recognize the risks of theft or abuse using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on e-finance servi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orage,trading or communication;how to prevent the harassment of junk information in people’s daily life;how to build an open and interactive platform which is efficient,convenient and low cost for the modern financial market,will be an important long term subject.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ewly e-finance servi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s,representations,harms and some cases in e-finance by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in this field.This article also explains the rising crises of e-financ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do some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inance service and to improve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risks.
electronic commerce;e-finance;financial information;information risk
F832.332
A
2095-0098(2014)04-0015-08
一、引言
全球一體化和互聯網技術進步極大改變了金融服務的本質和結構。基于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相比于傳統金融服務具有極強的競爭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實時性等特點,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都有顯著的拓展。[1]就互聯網服務涵蓋的領域,Allen等[2]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運用電子通訊技術進行金融及市場服務,基于社會媒體等網絡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活動涵蓋了傳統金融活動的各種類型,如網上銀行、電子交易、傳播與發布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保險、貸款、中介服務等)。就互聯網服務中信息運用,Andrew Fight等[3]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運用電子方式,進行商業、金融和銀行等相關活動,包括信息的收集、處理、檢索,數據的傳輸,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傳輸、購買和銷售等。總結起來看運用互聯網進行金融交易中的金融信息是指在貨幣流通、資金結算、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信號、指令、信息等,包括客戶個人信息、政府及金融商業機構信息、商品及市場信息等,通過官方網站、門戶網站、社會媒體等傳播。[7]
基于互聯網金融中金融信息包含了傳統金融信息的各個方面,然而在其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儲存、傳播、交易等過程中的金融信息又有很多新的體現,如運用服務器、云端等存儲互聯網金融信息,通過官方網站、門戶網站、社會媒體等傳播金融信息,通過網上銀行、支付寶等進行金融信息操作和交易。互聯網金融服務較傳統金融服務遠不止增加了一個前端網絡開放平臺助力金融服務,提高顧客體驗及交互式活動。其更通過重新定義它的核心活動、改變交易機制等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金融功能的價值主張。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及活動方式。[5-6](1)網上銀行:包括自動付款、工資存款、金融機構間的傳輸、賬戶管理及查詢交易歷史等;(2)支付方式:在交易過程中,信用卡賬號通過網絡如加密或文本等傳輸,取代了電話或親自到場交易。中介及傭金服務與信用卡支付類似,用網絡取代了電話或親自到場交易;(3)投資方式:投資者可通過網絡獲取或檢索相關金融信息,用于投資分析及進行相關投資交易等等。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較傳統金融的新型領域,在我國主要有如下幾方面體現:[5-6](1)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作為第三方提供支付、保險、擔保和資金保管等服務,如支付寶等;(2)網絡貸款(Peer-to-Peer,P2P):網絡貸款公司和網絡貸款中介,如拍拍貸等;(3)網絡金融衍生品:基于網絡平臺的貨幣基金和理財基金產品等,如余額寶等。因而較之傳統金融信息,基于互聯網金融下的金融信息不再只通過金融機構或人與人的交流獲取或傳播,其能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金融服務信息的查詢、金融業務信息傳播、金融操作信息交易,基于金融服務和活動方式的變革下呈現的新金融信息均為互聯網金融信息與傳統金融信息的差異體現。鑒于互聯網金融服務較傳統金融行業提供的服務環境背景的差異,由此而來的金融交易中的信息流通風險防范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2014-05-10
周良慧(1988-),江西泰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侵權法;楊玨(1992-),江西泰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