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錚 周賽
x摘要:面對當今環境問題,預防為主的原則成為現代環境法的基本原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正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這一原則,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必須依賴公眾的廣泛參與。本文論述了現有法律制度下和現實中公眾參與的不足和問題,并結合新環保法對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出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公眾參與;新環保法
一、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的不足和問題
(一)公眾參與環評的對象范圍過于狹窄和籠統。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相關規定中,公眾參與環評的對象范圍僅僅局限在除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之外,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并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和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范圍的狹窄性說明了公眾參與范圍的廣度的不足,不利于調動公眾參與及充分集中表達意見的積極性。
(二)公眾參與環評的過程的不充分性?!董h境影響評價法》將公眾參與限定在審批前進行,在專項規劃中編寫報告書和專家審批階段排除了公眾參與;在建設項目的環評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建設項目設計、環境影響后評估等階段沒有公眾的參與。并且環評單位也沒有將環評后期信息向公眾公開。不利于公眾對環評過程進行有效監督,也不利于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效率和科學性。
(三)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缺乏法定程序的保障和司法救濟保障。我國現階段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僅僅提到進行專項規劃的政府和建設項目方應當在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其他方式來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但是對于公眾參與沒有進行具體的程序性規定,過于籠統且操作性低。環評法中也沒有建立對違反環評制度的公眾參與的行為的法律責任,沒有賦予公眾尋求環境權益受不法侵害時的司法救濟保障。
(四)我國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意識還比較淡薄。雖然我國在90年代以來的環境立法中開始關注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精神,但是相比較西方國家來說起步較晚,與西方國家差距很大。環境立法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公眾的環境意識也相對之后。實際情況中公眾參與環評意識的缺乏,無法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形成有效地幫助。
二、對于完善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公眾參與的觀點和建議
面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眾參與出現的眾多問題和不足,2014年出臺的新《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保法”)做出了一些補充和完善的規定,這對本文筆者對于環評中公眾參與的觀點和建議有很大幫助。另外,通過了解多方學者對環評制度中公眾參與機制完善的建議和構想,以及借鑒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的公眾參與環評制度,筆者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當具體明確公眾參與環評主體的范圍,擴大公眾參與環評對象的范圍。
新環保法第53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梢姡c之前的環評法和環保法相比,對于公眾的主體范圍加以明確。并且公眾能夠參與被置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對于環境評價給予了公眾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但在后續的相關立法中,應當就公眾如何行使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進行具體完善的規定。此外,為了使公眾能夠有更多和更充分的機會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中來,將政策和一般規劃歸入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范圍勢在必行。
(二)加強政府和建設的信息公開,完善公眾意見反饋完善機制。
根據新環保法第53條第二款,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他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新環保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編制時向可能受影響的公眾說明情況,充分征求意見。負責審批的部門在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后,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應當全文公開。
從中可以看出,新環保法規定環保部門公開政府信息和建設單位在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時就應當向受影響公眾公開說明情況和征求意見,有利于公眾充分參與環評的過程。但是,公眾參與反饋機制還不完善,因此,筆者認為要對決策公開后的信息作進一步的評價和意見反饋,這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環評結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三)應當完善和加強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形式和司法救濟保障機制
無論是舊環保法、環評法,還是新環保法,都沒有明確規定的公眾參與環評的具體程序形式。這對于公眾切實和具有可操作性地參與到環評中來,環保部門、建設單位方與公眾進行雙向交流都是不利的。這是因為公正而合理的程序設計是實體權利得以實現的保障,公眾權利的行使如果沒有具體的程序作保障,只能是一種空想。因此,從立法上應當完善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形式,對公眾參與方式作出具體的規定,用程序公正來保障實體公正,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新環保法第65條和第67條分別對環境影響評價部門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和環保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等違法行為規定了其相應的法律責任和行政問責制度。由此,公眾對于規劃部門、負責建設項目環評的環評部門的監督作用大大增強,當其侵害公眾環境權益時,公眾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得到司法救濟保障。
(四)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公眾參與環保和環評意識。
新環保法第6條和58條規定了公民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的要求,公民、單位和政府的環保義務以及社會組織的公益訴訟制度。筆者認為,規定公民的環保義務,能夠使公民認識到環境保護是實現當代和后代子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行使自己的環境民主權利,正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切實行動方式之一。同時,環境保護的社會宣傳教育能夠使公眾自覺地提高環保意識,能夠主動地參與到環評中來,這也是公眾環保意識較強的體現和目標。
參考文獻:
[1]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第二版).周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2。
[2] 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眾參與程序的問題[J].李東方.法制與社會,2013
[3]環境影響評估的公眾參與:法規范的要求與現實的考慮. 葉俊榮.臺灣月旦出版公司,1993,第222頁。
[4]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眾參與[J].何飛.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作者簡介:裴錚(1993—),女,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