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蒙 閆傳軍 李棟
【摘要】傳統意義上的Abis接口流量過載的解決方法就是擴E1鏈路。但是,當E1鏈路足夠時,少數的E1鏈路還會存在過載的情況。本文通過統計E1帶寬利用率,結合原始配置,找到了其中的原因:UID綁定的時隙太少,或者是UID之間時隙不相等,則會導致少數的E1出現數據過載的現象;如果用戶被分配到這種E1上的話,那么他得到的速率則不會超過1.8Mbps,多個用戶分配到這種E1上,則會導致無線側語音起呼困難、數據業務速率慢等問題。
【關鍵詞】UIDE1HDLC時隙帶寬占用率最大吞吐量
一、BSC和BTS之間的Abis接口簡介
在BSSB系統的Abis接口中,由于引入了HDLC與UID的概念。所謂HDLC,即標準鏈路層協議(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可以理解為一個低層的通道;UID則是建立在HDLC基礎上,呈現給用戶的一個應用通道。HDLC的底層是時隙的綁定,一個HDLC最少由一個時隙組成;UID的底層即HDLC ,UID就是一個大通道,HDLC是大通道中的幾個細管道。
在BTS側,第一條E1的第一個時隙配置HDLC0(系統要求,用于上電UID0),其余的時隙配置成HDLC1;第二條E1的所有時隙配置成HDLC2,以此類推。
在BSC側,HDLC和UID的配置是放在兩塊板子上的,SDTB板上配置HDLC,在ABPM上配置UID。目前一個ABPM最多可以帶42個業務UID。BSC用于與BTS連接的UID需要兩個,一個用于上電,一個用于業務,且BSC與BTS兩邊的時隙數必須一致。
簡單來講,目前大部分基站配置有8條E1,前四條E1綁定在UID1上,后四條E1綁定在UID2上。
二、UID綁定不均勻導致E1數據過載的現象及分析
某市市內一個基站的傳輸帶寬情況:配置有8條E1,但實際上只有5條E1是連通的,后三條只有配置數據,但光端機上沒有對接,成了冗余數據。這樣,UID1綁定了四條E1,每條E1的最大吞吐量都未達到1.2Mbps;而UID2實際只通了一條E1,這條E1的最大吞吐量達到1.8Mbps,一天中傳輸帶寬超過70%的時間就有3個多小時,屬于嚴重過載鏈路。為什么同一個基站下的2M的傳輸帶寬利用率差別這么大呢,原因就在UID綁定的2M數量上,以及各個業務UID的帶寬是否相等。
媒體面帶寬分配在哪個UID上是在BTS上完成的,基站主控板根據分配時刻各個UID的剩余帶寬來進行相應的帶寬分配。只要2個UID的剩余帶寬都滿足帶寬請求(這個帶寬請求和RC速率有關,各不相同。這個值也只是估算值,不是絕對值。一個用戶一般6、7K左右),不論剩余帶寬多少,都是可以分配的。只是選擇策略有差異:1X語音用戶,選用剩余帶寬最大的UID;DO用戶,選用平均剩余帶寬(剩余帶寬/DO用戶數)最大的UID。打個比喻,用戶分配在哪個UID上,就好像車輛跑在馬路上行駛似的,有四車道的UID,也有單車道的UID,四車道就可以選擇沒車的道路保持較高的速度穿插行駛,而單車道則不能,它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車的速度。這樣就很好的解釋了,UID2上的用戶很難達到申請的速率。
導致UID綁定不均勻有如下三種情況:第一,配置時隙時沒有對框內的ABPM做規劃,導致UID綁定不均勻。第二,配置數據和傳輸實際開通不匹配,后臺規劃8條傳輸E1(1-4)為UID1,E1(5-8)為UID2,但由于種種原因只通了5條。第三,同框內時隙緊張,跨機框或跨機架配置,導致無法分配在同一個UID中。
針對上面基站的情況,做配置數據修改,將UID1綁定5條E1,UID2綁定后面不通的三條E1,這樣,業務就都分配在UID1中,在總的傳輸帶寬沒有變動的情況下,所有E1的帶寬占用率都未超過70%,消除了E1過載的現象。用戶的上網速率得到了提高,大大提升了用戶的感知。
三、杜絕UID綁定不均勻的建議
基站側的前期規劃都是一個站點8條E1,但實際開通不到8個,配置數量與現實開通數量不符,導致UID綁定的E1數量不均勻,容易造成E1過載的情況。所以,每個站點規劃時就要根據話務模型,分配4到8個數目不等的E1,并且保證都調通,然后平均分配在兩個UID上。還要在BSC的SDTB和ABPM上預留16個E1,作為后期擴容使用。平時要做好基站Abis資料統計,對存在告警的鏈路要及時清理,要么現場調通,要么后臺刪除數據,使得UID綁定的E1數量相等,這樣網管上就減少了冗余配置和告警。如果BSC同框內使用E1過多的話,要定期組織傳輸專業進行割接,調整時隙分配,為高話務基站傳輸擴容做好時隙預留,避免擴容時再出現UID綁定不均勻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樊昌信等. 通信原理第5版[M]. 北京:國防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
[2]張新達,林家薇等. 數據通信原理與技術[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