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啟
一位高級工程師,在年度例行體檢時發現患有膀胱腫瘤,醫生擔心是惡性,建議及時手術切除。這位工程師聞言非常緊張,焦慮不安,回到家就上網查看有關膀胱腫瘤的文章,越看心里越緊張。再看有關書籍,更是擔憂。在家人的勸說下,工程師反復考慮,最終決定住院詳細檢查,準備手術。各項檢查結果出來后,鑒于仍不能排除惡性,醫生征得他和家人的同意,決定手術探查。但就在手術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發生了癱瘓,經檢查,診斷為腦梗塞。手術還沒做,便先住進了神經內科病房。
還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在孩子快要高考的前半年,就出現了緊張和不安,一會兒考慮孩子考不上大學怎么辦,作為母親會無臉見人,更怕孩子有壓力,再復習一年能否考得更好;一會兒又考慮孩子有能力考上,該選哪所學校哪個專業好。總之,想的很復雜。結果整日吃不香,睡不好,夜里夢多,白天頭昏腦脹,無精打彩。在孩子要考試的前三天,突發腦溢血,經搶救保住了生命,卻落下了癱瘓和不會說話的后遺癥。
上述兩例病人并非偶然。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情緒不穩定可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長時間焦慮的人更易發生中風。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心血管行為醫學的研究者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表明,焦慮會增加人們中風的風險,焦慮感越強,中風的風險就越大。與焦慮感最輕的人相比,焦慮感最強的人患中風的風險會高出33%。焦慮會對心腦血管產生負面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許多中風病人的發病都與情緒激動有關,尤其是經常有生氣、吵架、恐懼、焦慮、興奮、緊張、悲傷、嫉妒等負性情緒的病人,往往在負性情緒劇烈發作時或之后出現中風發作。醫學研究證實,負性情緒的經常刺激,能夠引起大腦皮質和丘腦下部興奮,促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分泌增加,導致全身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血壓上升,使腦血管內壓力增大,容易在已經硬化、失去彈性、形成微動脈瘤的部位破裂,發生出血性中風。
焦慮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血壓又是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焦慮不僅可導致原無高血壓的人群血壓升高,也能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急劇上升。焦慮同時影響高血壓的預后和轉歸,有研究者對2 149名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隨訪10~20年,發現42%的高血壓患者長年處于高水平的焦慮狀態;而且5年、10年、20年內高水平焦慮狀態與一般水平焦慮狀態的患者相比,其中風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6.0、5.0和1.4。研究者認為,持續高水平的焦慮狀態,是預測男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素。另外,焦慮也會影響降壓藥物的療效。
焦慮、依賴、情緒不穩定等性格,還可能促使人吸煙喝酒,借此緩解內心的不安。這種性格的人還常常會有飲食不規律、睡眠障礙等問題。雖然不是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會協同增大中風的危險。
生活中,適當的焦慮并無害處,但過分的焦慮就會危害健康。因此,預防焦慮主要在于心理修養。遇到事情不要過度緊張,要從容看待;一人或一時解決不了的事情不要獨自苦思冥想,可以和信得過的人商量解決。要相信自己,掌握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御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心情豁達開朗。
如果焦慮持久存在,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以達到順其自然、處之泰然的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