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探索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的發展關鍵,文中從對工學結合的認知與理解,探討實現工學結合的兩個關鍵點,即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的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過程。
【關鍵詞】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綜合職業能力
一、推行“工學結合”課程教學的現實意義
《教育十二五規劃(國家)》中提出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推進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職業教育;根據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促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開放銜接。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在內的八點要求。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2014年5國家頒的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
以上政策依據都充分說明了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闡釋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徹底改變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構建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對于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與理解
工學結合課程就是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即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它使教學的核心不再是傳授事實性的專業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專業課程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轉化為用于學習的“學習任務”,即構造出來源于工作實際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任務,但它不一定是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的簡單再現,而是教師將其按教學規律要求進行“修正”的結果。如果說生產與教學的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理想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機制正在構建的當下,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是最好的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途徑。工學結合課程教學如何開展,是當下職教人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國家示范校建設過程中,我們認為實施工學結合要依靠兩大關鍵抓手,一為課程重構,要形成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學習任務;一為教學實施過程,下面從以上兩方面談談我們在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開展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三、構建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首先,在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上,應將其定位于培養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而非“崗位能力”,即著眼于學生的持久職業生涯發展,而非實現當前的就業能力。因此我們應構建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通過對企業的調研,經整理分析,得出作為物流從業人員的綜合職業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職業核心能力,具體為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觸決問題能力;其次為專業能力,具體為倉儲作業能力、運輸作業能力、配送作業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最后為個人素質,包括責任心、溝通能力、團隊精神、抗壓能力和執行力。
圖1 綜合職業能力能力分解圖示
著力于構建與工作任務緊密聯系的專業課程體系;建立服務專業教學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課程體系;形成學生良好身心素質、人文素質、職業基本素質、創業意識等德育體系;設立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拓展體系。實現理念上由教程向學程轉變;價值取向上由學科、知識本位向職業素質、能力本位轉變;方式上由“教師、課堂、書本”老三中心向“學習者、職場環境、教育資源系統”新三中心轉變。
通過“三步法”分析職業核心能力的四個方面,得出每一種能力對應的內涵、課程和實踐項目,構成職業核心能力項目體系。進而形成 “三系統”融合教育教學體系。
圖2 “三系統”融合教育教學體系
通過“七步法”構建項目教學模塊。以活動項目為主線,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為向導,以崗位需求為核心,按照職業能力目標化、工作任務課程化、課程開發多元化的思路,設置若干工作任務,形成8個教學項目(領域),通過項目活動創新教學內容。建立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課程體系,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的長效機制,建設優質課程資源系統。
圖4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流程圖
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設計圖示
體系設計時,以文化基礎學習服務專業、貼近生活、提升能力為原則,突出基礎,達到實用、夠用。教學方法上深入淺出,聯系生活、專業實際,挖掘職業化內容,提升學生基本文化素養,專注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德育以公民教育、提升學生素養為核心,采取“人人、時時、事事、處處”德育模式,設置習慣養成、安全健康、人文素質、溝通合作等系列德育活動,構建德育與專業教學相容的系統。拓展項目圍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設置,供學生跨系、跨專業選擇,項目包括:專業相關知識、藝術修養、生存發展、就業、創業意識、職場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系列講座,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技能、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和生活,滿足不斷發展中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學科、教材的界定,它們都成為教學模塊的支撐材料,下面以專業認知為例,談談教學實踐及反思。進行的課程組合與設計,每一個教學模塊對應一個教學團隊。
四、課程實施與思考
1.項目教學,形成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計見表1專業教學項目(領域)設計
2.教學資源組合與設計
以學習任務為核心,將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程融合,能力拓展與職業意識教育融合,實現了職業核心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素養綜合提升的目標。同時教師形成了以教學團隊,團隊中的每位老師都要以工作任務實施為目標,形成滿足任務需求的教學設計,并分別實施,但可共同考核。
3.教材建設,開發個性化校本教材
教材成為師生開展學習過程的參考與支撐,以學習任務的實現為目標,師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束縛,共同完成對于教材的選取與應用。因此滿足于教學需求并體現個性化的校本教材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成果。
4. 建設“五化”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在建設上應以行業標準、企業要求為設計依據,建設標準化、特色化、綜合化、工廠化的實訓基地,實訓設備應為工業級設備,為學生提供一流的、真實的實踐環境。
5.工學交替,引企入校
在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工學交替,將企業的培訓引入校內,或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走入企業。
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學科、教材的界定,它們都成為教學領域的支撐,每一個教學領域對應一個教學團隊。在教學中通過項目教學、任務引領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實踐來完成教學目標。但基于綜合能力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典型工作任務的選取與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等都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成熟的理論指導及在指導下開展的系統化教學實踐,如基于工作場景的實訓基地的建設、支撐工學結合課程的教材、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等。十余年前國家教育部提出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至今仍然不斷提出,足以說明實施工學結合的不易。但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解決問題的基礎、辦法與理念,我們要共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 《職教論壇》2009
[2]. 于鴻彬《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系統化建設實踐與研究》 沈陽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探索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的發展關鍵,文中從對工學結合的認知與理解,探討實現工學結合的兩個關鍵點,即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的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過程。
【關鍵詞】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綜合職業能力
一、推行“工學結合”課程教學的現實意義
《教育十二五規劃(國家)》中提出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推進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職業教育;根據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促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開放銜接。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在內的八點要求。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2014年5國家頒的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
以上政策依據都充分說明了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闡釋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徹底改變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構建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對于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與理解
工學結合課程就是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即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它使教學的核心不再是傳授事實性的專業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專業課程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轉化為用于學習的“學習任務”,即構造出來源于工作實際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任務,但它不一定是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的簡單再現,而是教師將其按教學規律要求進行“修正”的結果。如果說生產與教學的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理想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機制正在構建的當下,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是最好的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途徑。工學結合課程教學如何開展,是當下職教人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國家示范校建設過程中,我們認為實施工學結合要依靠兩大關鍵抓手,一為課程重構,要形成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學習任務;一為教學實施過程,下面從以上兩方面談談我們在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開展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三、構建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首先,在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上,應將其定位于培養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而非“崗位能力”,即著眼于學生的持久職業生涯發展,而非實現當前的就業能力。因此我們應構建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通過對企業的調研,經整理分析,得出作為物流從業人員的綜合職業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職業核心能力,具體為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觸決問題能力;其次為專業能力,具體為倉儲作業能力、運輸作業能力、配送作業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最后為個人素質,包括責任心、溝通能力、團隊精神、抗壓能力和執行力。
圖1 綜合職業能力能力分解圖示
著力于構建與工作任務緊密聯系的專業課程體系;建立服務專業教學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課程體系;形成學生良好身心素質、人文素質、職業基本素質、創業意識等德育體系;設立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拓展體系。實現理念上由教程向學程轉變;價值取向上由學科、知識本位向職業素質、能力本位轉變;方式上由“教師、課堂、書本”老三中心向“學習者、職場環境、教育資源系統”新三中心轉變。
通過“三步法”分析職業核心能力的四個方面,得出每一種能力對應的內涵、課程和實踐項目,構成職業核心能力項目體系。進而形成 “三系統”融合教育教學體系。
圖2 “三系統”融合教育教學體系
通過“七步法”構建項目教學模塊。以活動項目為主線,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為向導,以崗位需求為核心,按照職業能力目標化、工作任務課程化、課程開發多元化的思路,設置若干工作任務,形成8個教學項目(領域),通過項目活動創新教學內容。建立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課程體系,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的長效機制,建設優質課程資源系統。
圖4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流程圖
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設計圖示
體系設計時,以文化基礎學習服務專業、貼近生活、提升能力為原則,突出基礎,達到實用、夠用。教學方法上深入淺出,聯系生活、專業實際,挖掘職業化內容,提升學生基本文化素養,專注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德育以公民教育、提升學生素養為核心,采取“人人、時時、事事、處處”德育模式,設置習慣養成、安全健康、人文素質、溝通合作等系列德育活動,構建德育與專業教學相容的系統。拓展項目圍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設置,供學生跨系、跨專業選擇,項目包括:專業相關知識、藝術修養、生存發展、就業、創業意識、職場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系列講座,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技能、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和生活,滿足不斷發展中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學科、教材的界定,它們都成為教學模塊的支撐材料,下面以專業認知為例,談談教學實踐及反思。進行的課程組合與設計,每一個教學模塊對應一個教學團隊。
四、課程實施與思考
1.項目教學,形成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計見表1專業教學項目(領域)設計
2.教學資源組合與設計
以學習任務為核心,將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程融合,能力拓展與職業意識教育融合,實現了職業核心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素養綜合提升的目標。同時教師形成了以教學團隊,團隊中的每位老師都要以工作任務實施為目標,形成滿足任務需求的教學設計,并分別實施,但可共同考核。
3.教材建設,開發個性化校本教材
教材成為師生開展學習過程的參考與支撐,以學習任務的實現為目標,師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束縛,共同完成對于教材的選取與應用。因此滿足于教學需求并體現個性化的校本教材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成果。
4. 建設“五化”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在建設上應以行業標準、企業要求為設計依據,建設標準化、特色化、綜合化、工廠化的實訓基地,實訓設備應為工業級設備,為學生提供一流的、真實的實踐環境。
5.工學交替,引企入校
在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工學交替,將企業的培訓引入校內,或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走入企業。
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學科、教材的界定,它們都成為教學領域的支撐,每一個教學領域對應一個教學團隊。在教學中通過項目教學、任務引領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實踐來完成教學目標。但基于綜合能力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典型工作任務的選取與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等都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成熟的理論指導及在指導下開展的系統化教學實踐,如基于工作場景的實訓基地的建設、支撐工學結合課程的教材、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等。十余年前國家教育部提出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至今仍然不斷提出,足以說明實施工學結合的不易。但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解決問題的基礎、辦法與理念,我們要共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 《職教論壇》2009
[2]. 于鴻彬《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系統化建設實踐與研究》 沈陽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探索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的發展關鍵,文中從對工學結合的認知與理解,探討實現工學結合的兩個關鍵點,即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的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過程。
【關鍵詞】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綜合職業能力
一、推行“工學結合”課程教學的現實意義
《教育十二五規劃(國家)》中提出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推進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職業教育;根據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促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開放銜接。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在內的八點要求。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2014年5國家頒的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
以上政策依據都充分說明了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闡釋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徹底改變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構建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對于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與理解
工學結合課程就是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即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它使教學的核心不再是傳授事實性的專業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專業課程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任務”轉化為用于學習的“學習任務”,即構造出來源于工作實際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任務,但它不一定是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的簡單再現,而是教師將其按教學規律要求進行“修正”的結果。如果說生產與教學的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理想教學模式,在校企合作機制正在構建的當下,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是最好的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途徑。工學結合課程教學如何開展,是當下職教人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國家示范校建設過程中,我們認為實施工學結合要依靠兩大關鍵抓手,一為課程重構,要形成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學習任務;一為教學實施過程,下面從以上兩方面談談我們在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開展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三、構建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首先,在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上,應將其定位于培養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而非“崗位能力”,即著眼于學生的持久職業生涯發展,而非實現當前的就業能力。因此我們應構建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通過對企業的調研,經整理分析,得出作為物流從業人員的綜合職業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職業核心能力,具體為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觸決問題能力;其次為專業能力,具體為倉儲作業能力、運輸作業能力、配送作業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最后為個人素質,包括責任心、溝通能力、團隊精神、抗壓能力和執行力。
圖1 綜合職業能力能力分解圖示
著力于構建與工作任務緊密聯系的專業課程體系;建立服務專業教學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課程體系;形成學生良好身心素質、人文素質、職業基本素質、創業意識等德育體系;設立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拓展體系。實現理念上由教程向學程轉變;價值取向上由學科、知識本位向職業素質、能力本位轉變;方式上由“教師、課堂、書本”老三中心向“學習者、職場環境、教育資源系統”新三中心轉變。
通過“三步法”分析職業核心能力的四個方面,得出每一種能力對應的內涵、課程和實踐項目,構成職業核心能力項目體系。進而形成 “三系統”融合教育教學體系。
圖2 “三系統”融合教育教學體系
通過“七步法”構建項目教學模塊。以活動項目為主線,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為向導,以崗位需求為核心,按照職業能力目標化、工作任務課程化、課程開發多元化的思路,設置若干工作任務,形成8個教學項目(領域),通過項目活動創新教學內容。建立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課程體系,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的長效機制,建設優質課程資源系統。
圖4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流程圖
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設計圖示
體系設計時,以文化基礎學習服務專業、貼近生活、提升能力為原則,突出基礎,達到實用、夠用。教學方法上深入淺出,聯系生活、專業實際,挖掘職業化內容,提升學生基本文化素養,專注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德育以公民教育、提升學生素養為核心,采取“人人、時時、事事、處處”德育模式,設置習慣養成、安全健康、人文素質、溝通合作等系列德育活動,構建德育與專業教學相容的系統。拓展項目圍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設置,供學生跨系、跨專業選擇,項目包括:專業相關知識、藝術修養、生存發展、就業、創業意識、職場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系列講座,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技能、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和生活,滿足不斷發展中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學科、教材的界定,它們都成為教學模塊的支撐材料,下面以專業認知為例,談談教學實踐及反思。進行的課程組合與設計,每一個教學模塊對應一個教學團隊。
四、課程實施與思考
1.項目教學,形成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計見表1專業教學項目(領域)設計
2.教學資源組合與設計
以學習任務為核心,將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程融合,能力拓展與職業意識教育融合,實現了職業核心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素養綜合提升的目標。同時教師形成了以教學團隊,團隊中的每位老師都要以工作任務實施為目標,形成滿足任務需求的教學設計,并分別實施,但可共同考核。
3.教材建設,開發個性化校本教材
教材成為師生開展學習過程的參考與支撐,以學習任務的實現為目標,師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束縛,共同完成對于教材的選取與應用。因此滿足于教學需求并體現個性化的校本教材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成果。
4. 建設“五化”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在建設上應以行業標準、企業要求為設計依據,建設標準化、特色化、綜合化、工廠化的實訓基地,實訓設備應為工業級設備,為學生提供一流的、真實的實踐環境。
5.工學交替,引企入校
在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工學交替,將企業的培訓引入校內,或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走入企業。
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學科、教材的界定,它們都成為教學領域的支撐,每一個教學領域對應一個教學團隊。在教學中通過項目教學、任務引領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實踐來完成教學目標。但基于綜合能力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典型工作任務的選取與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等都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成熟的理論指導及在指導下開展的系統化教學實踐,如基于工作場景的實訓基地的建設、支撐工學結合課程的教材、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等。十余年前國家教育部提出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至今仍然不斷提出,足以說明實施工學結合的不易。但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解決問題的基礎、辦法與理念,我們要共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 《職教論壇》2009
[2]. 于鴻彬《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系統化建設實踐與研究》 沈陽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