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世界杯動靜兒真不小,淘寶上出售病假條的買賣火了,網絡上各種“球迷裝逼指南”火了,酒吧里通宵達旦的派對火了,在微博、朋友圈、空間上曬自己如何關注世界杯也成了一種時髦。
中國足球記者到巴西卻吃了閉門羹,當他們承認自己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韓國人的時候,遭到老外的白眼和不解:“那你們來干什么?”中紀委狠抓貪腐的節骨眼兒,足協沒有像以往那樣動輒燒掉幾百萬元組織觀摩世界杯,但中方報道團隊仍較為可觀,記者、主持、專家自不必說,作家、歌星、影星也一起被商家花錢“雇”去湊熱鬧。
外國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觀看巴西世界杯的中國人,這涉及“足球歧視”,雖然國足確實無法讓人仰視。在其他足球場合,很難見到扎堆的中國面孔,國人這種世界杯趕場子圍觀心理,并不特別受老外待見——他們寧愿邀請同樣沒有入圍世界杯的巴拉圭人,沒錯,那個擁有乳房夾手機絕技的巴拉圭乳神。
國際足聯執委會執委張吉龍坦言:“足球是第一運動,但是在中國是否是第一運動有待論證。不過在世界體育發展的浪潮中,足球永遠是第一運動。”
為什么足球在中國是否是第一運動無法妄下結論?因為中國人對足球的愛缺少持久和忠誠,往往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恒大睥睨亞冠,就都加入恒大支持者之列;世界杯來臨了,就都裝扮成有效期一個月的球迷。
在國內,足球的地位極為尷尬,老年人熱衷廣場舞和搓麻將,年輕人喜歡打網游和玩籃球,論成績和民眾普及度,足球又遠不及街頭巷尾常見的羽毛球、乒乓球。
諷刺的是,房地產商買地占據了足球場的空間,又是房地產商投資補強了中超聯賽。對于足球這項運動唯一的利好是,國家領導人將其視為中國夢的一部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可以用“足球外交”包圍美國,因為全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里,只有美國不重視足球。
其實,與大部分中國人假裝喜歡足球不同,大部分美國人是假裝不喜歡。
ESPN在6月全程報道世界杯,這讓棒球迷非常不爽,Twitter上個別網友呼吁“ESPN滾出美國!”可實際上,美國推崇體育多元化,強調運動項目的相通,世界杯并沒有招惹大多人的反感,并沒有像央視淪為“乒乓臺”那樣激起公憤。猜一猜,世界杯觀賽人數紀錄是哪個國家保持的?是美國,1994年美國世界杯,酷暑的天氣下,竟然平均每場有68991名球迷觀賽。
問及為什么喜歡足球,歐洲人比較常見的回答是,“因為我爸爸喜歡”、“因為我爺爺喜歡”,足球作為文化傳承和家庭記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而中國人為什么愛足球?這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中國家長不喜歡足球,即便自己喜歡,也不會讓孩子喜歡,因為念書考試永遠是第一要務。有時候,中國人愛世界杯純粹出于媚俗,為了哥們的談資,為了把妹的需要,為了每隔四年一次的夏天——邂逅炸雞、啤酒和足球。
陳寅恪說,自欺欺人是國人快樂的源泉。這個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球迷的國度,每逢世界杯就成倍增加球迷人數,但足球人口卻停滯在8000,甚至在逐年減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