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鍇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團委,廣西 崇左532200)
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教師是師生交往過程的控制者及主宰者,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客體和附庸,課堂成為學生“思想的屠宰場”,這種教學形式極易使教與學形成阻隔乃至對立,教學活動難以順利展開,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更難以得到培育和發展。中小學音樂教師只有全方位更新角色,才能以優異的素質走進新課程,展示新風采,促進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教師對自身角色要有全新的認識和正確的定位,在更新知識系統的同時,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并不斷反思和完善,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和研究者。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講臺是其展現才能的舞臺,需要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教師要能象演員一樣善于融入角色,針對學生,既要會“演”,又要充當好“導演”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其到知識中去。教師要有駕馭課堂能力,有對事業的熱愛及對學生的關愛。在音樂課堂上,教師以“雙重角色”身份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情感伴隨知識進入課堂,教學情景交融,以情激趣,在互動、交流中,使音樂課堂上得新鮮、奇特、活潑。課堂上,基本做到人人張口,齊心合唱,多數學生能模仿老師的表情積極演唱,并跟隨老師的手勢等肢體語言來準確表達對歌曲的藝術處理。使學生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享受音樂。教師當好“導演”,做好“演員”,吸引學生走進音樂,融入藝術殿堂,讓音樂成為學生的朋友。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表現為∶有針對性地備課;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有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豐富的課外音樂活動等。音樂教學和其它學科一樣,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學實踐的對象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與接受質量決定著教學成敗。在掌握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師生兩者相輔相成 ,辯證統一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 ,體現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提高學生的濃厚興趣 ,喚起其求知欲,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的實施者和實踐主體,是整個教師隊伍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教師不僅是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且也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實施音樂審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靈魂工程師”。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頒布和實施,新課程標準也給中小學音樂教學帶來變革,音樂教師的角色也將重新定位,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塑造自身形象。
部分音樂老師面對新課標,認為自己的素質太低,沒有準備好一桶水讓學生取用,低估自己的潛能。事實上,一線教師有許多寶貴財富,如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更深地體會到如何呈現一門課程,如何駕馭時間與課程進度,了解學生想法。中小學音樂教師不是教材的簡單執行者,而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學科架構的建設者,先進理論與教育現實的溝通者。教師只有先肯定自己,才能逐步向成功邁進。
長期以來,部分音樂教師和其他教師一樣,過于強調灌輸性,遇到教學改革容易有排斥心理,強調“師道尊嚴”。教師不是通才,不是活字典和百科全書,要學會做孩子的朋友,關心愛護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充滿藝術氛圍的課堂學習環境,多處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強制灌輸,表現自我。教師要了解、賞識學生,讓其發揮創造力。
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教師扮演演員角色,在課堂上使盡渾身解數,給學生灌輸音樂知識,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不能有創造性表演。新形式下教師的角色應變成“導演”,組織好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只要老師堅持充當引導者和指路人,相信學生潛能,課堂才能成為學生發揮創造的大舞臺。
一直以來,部分教師認為以大學學歷和學識去教授中小學某一學科綽綽有余。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如何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這些都需要教師去努力。21世紀是信息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在大學里接受的學科知識,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變化的需求。要把學問傳授給學生,先須掌握傳授知識的技能與方法,掌握教育教學專業知識與技能,不僅要從書本上學,更要從實踐中學,總結經驗。教師要在工作中學習、反思,形成工作經驗。新課程要求音樂教師既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拓寬,又要考慮不斷地汲取新知,并在實踐中積累。因此,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更新知識系統:
專業知識是教師所任教學科的知識,包括教學能力和音樂能力,共同構成教師的教學技能。其中,音樂教學技能包括歌唱、鋼琴彈奏、樂器教學、合唱指揮等;教育教學技能包括分析教材、語言能力、組織教學活動能力等。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教師,學生們對教師的許多缺點可以原諒,但不能原諒的就是教師不學無術。因此,教學技能不過硬,就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隨著時代發展,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要不斷提高,增添新內容,如現代化教育技術、外語知識等。因此,音樂教師要苦練教學基本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西方國家,有人提出“要求尖端高,底座必須大”;在中國,有“觸類旁通”、“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等說。新課程提倡對多元文化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結合其他學科擴大學生視野,發散思維,增加教學信息量。各門學科之間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在實踐操作層面更凸現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拓展音樂教育的外延,增加內涵,實現綜合審美目的。
音樂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在音樂欣賞時用語言描繪,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加深理解程度。欣賞藝術歌曲,其歌詞本身就是精美的文學作品;部分作品的譜寫者或譜寫過程就是故事,把這些故事組織得感人至深又與所欣賞樂曲相聯系,須借助文學之力。如欣賞抗日戰爭題材的藝術歌曲,可以根據歷史發展的線索進行欣賞:“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松花江上》;“一二·九運動”華北危急——《畢業歌》;“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太行山上》……利用歷史知識讓中小學在歌聲中審視歷史,又從歷史的角度理解藝術歌曲,引發深思,這種思考遠遠超出音樂本身。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美術等知識,對音樂理解力的形成有重要參考價值。只有更好地理解作品,才能進行深刻的審美活動。
實踐知識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審美實踐活動必須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實用音樂、背景音樂,都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理解音樂對人生的意義,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這是新課程的主旨之一。音樂教師自身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在課堂上旁征博引,跳出音樂看音樂,用貼近學生思維的教學魅力吸引和感染學生。
條件知識是指教師所具備的教育理論知識。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趨勢,要求教師具備教育研究能力。教師作為經驗和文明成果的傳遞者,同時也是文化和文明的創造者,歷史使命要求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創造型轉變。
教師結合工作實踐與對象開展研究,科研能力是其專業能力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進一步發展則是對新的教育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創造能力,運用多方面經驗和知識,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使教師工作更富有創造性和內在魅力。音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平時要多思、多看、多寫,及時總結,不斷提高能力,達到思維敏捷、語言流暢、認識深刻、條理清晰。現代音樂教師,應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使自己成為“科研型”、“學者型”教師,能及時反思、探索、研究,并最終解決問題。教師要在教學中反思,總結成敗得失;在教學中學習,逐步完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研究,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通過教學——反思——研究——總結——再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識,也要具備綜合素質.新的音樂教育理念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必須朝著具有綜合教育素質的方向努力。
音樂教師除了要具備基本功外,還要具備彈、唱、跳、演、編等專業知識。一首迷人的歌曲,一段動聽的琴聲以及一段優美的舞姿,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美好印象,教師知識豐富,見多識廣,運用知識推動教學,能與學生有共同語言,取得學生信任,從而轉化為影響力。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與人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為決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是學生聚集的地方,也是學生學習與人交往、培養學生社會性的場所。教師不僅要具備與成人交流的能力,更要學會與學生溝通,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現不同的學生在與人交往方式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以游戲、講故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施以影響,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音樂課是一門綜合學科,在《音樂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到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關系。由于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和各方面知識,要求教師改善知識結構,成為綜合型人才,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廣泛的學習興趣,善于把自己的學習與對學生的教育結合起來,善于將新知識吸收到教學中,用新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過程要體現出教師駕馭教材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對教學環節的設計要體現出風格和特點,充分展示出教師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在課堂上出現的“亂堂”現象,需要教師有良好的駕馭課堂能力,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做到形散神不散,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角色轉換須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對教師角色有全新認識和正確定位,在更新知識系統的同時,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對職業角色與教育行為不斷進行反思和完善,在教學中把“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念作為指導思想,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健康個性與健全人格的培養,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方面逐步轉變角色,惟有如此,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音樂教育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并肩負起培養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1]趙應武.淺談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J].人教網,2007,2,25.
[2]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J].赤峰學院學報,2005(2).
[3]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4]王平.作為社會職業的音樂教師[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2).
[5]姬晨.準音樂教師入職應譜好的三部曲.[N].中國教育報,2007-10-12(5).
[6]王為平.音樂教師的角色[OL].象山教育局教科研中心網,浙ICP備05007927號,2005-4-25.
[7]閻艷霞.把音樂課上到孩子們的心理去[J].洪嘯音樂教育教育論壇,2008-12-8.
[8]從新教材看音樂教師角色轉變[J].深圳培訓資訊網,2008-2-18.
[9]戚紅.音樂教學·新課程理念下音樂教師角色的轉變[J].寧夏教育,2005(9).
[10]萬紹芷,張勇.新課程標準下高師音樂教師的角色轉變[J].江西教育科研,2005(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