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龍
回想自己在小學剛接觸英語時,我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并沒有特別喜歡英語,只是將其當成必學科目而已。然而,班里組織的一次英語小短劇表演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英語的魅力,也改變了我對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通過那次表演我認識到,英語并非只是課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一門有實際用處的語言,也能以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從那時起我便決定,自己一定要堅持學好英語,并且要通過生動的方式來學。一路走來,我從一個在英語上毫無過人之處的學生變成一名合格的新東方英語教師,有很多經歷和體會想同大家分享,一起回味我在英語“逆襲”之路上的酸甜苦辣。
背范文:在絕望中堅持
中學時期,我的英語成績平平,但我一直沒有放棄,始終在絕望中默默努力,而高考則是我堅持學習的一大動力。在離高考僅剩四個月時,我已經快把課本翻爛了,做過的習題更是數不勝數。我的成績提高了不少,但寫作始終是我的弱項。于是,我決定額外找點事做,通過背范文來提高寫作水平。我買了一本高考英語作文選,從中選了90篇范文,計劃每天背一篇,用前三個月的時間將其背完,然后再用最后一個月復習一遍。就這樣,我開始了枯燥的背誦生活。
起初,我的背誦沒什么效果,只有在運氣好時才能在寫作中用上背過的詞句。背誦初期,我常有一種挫敗感,懷疑自己這樣做是否有意義。那時,其他同學都在熱火朝天地做理科習題,只有我在背英語范文,搭上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不說,還看不到什么成效。其實,這正是大多數人最容易放棄的時候,但我最終選擇了堅持,正是這份堅持幫我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
隨著背誦的文章越來越多,我漸漸發(fā)現英語文章中有很多經典的詞句,比如同一個開頭句式適用于多篇話題不同的文章,記住之后就能順利地寫出開頭段落;在提出觀點時,除了I think還能用很多其他詞匯,如I believe、in my view和from my perspective等。此外,大部分文章在做總結陳述時思路都基本一致,只需記住常用句式便能迅速構思出結尾段的語句。總之,背誦文章的實質就是在重復記憶相似的表達和經典的詞句,以便在寫作中靈活運用。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是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背誦就相當于輸入,寫作則是輸出。通過堅持背誦,我在輸入階段積累了大量地道的表達,所以在寫作時我不再愁沒話可說,反而能根據語境靈活運用各種表達。可見,在英語學習初期,必須有大量的輸入才能有高質量的輸出,這便是掌握一門語言的關鍵所在。
其實,當我的背誦計劃進行到一半時,我已經能明顯感到自己肚子里有些東西了。到高考前,我已經牢牢掌握了90篇范文,這是多少財富啊!這一“寶庫”足以讓我應對每一次英語考試中的寫作測試。回想起來,正是這種先有付出后有回報,有了回報更愿意繼續(xù)付出的良性循環(huán)讓我堅持了下來。而這段經歷也奠定了我之后的英語學習狀態(tài):時常給自己額外找點事做,找點學習中的“不愉快”來體驗。只要我能忍住一時的“不愉快”,就能在學習中收獲更多,享受到更長久的成就與快樂。
看美劇:在樂趣中收獲
本科四年是我英語水平提高最快、最多的一段時期。那時我有幸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式——看美劇,即通過視聽的方式來接觸和練習英語。相比于書本中的枯燥內容,我對影視有著更執(zhí)著的偏愛,而這與我后來參加口譯考試、翻譯視頻字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看美劇是大學生常見的消遣方式之一,很多同學都愛看,我也不例外。美劇不僅有趣,里面還涵蓋了大量的口語知識,是提高英語口語和聽力的絕佳素材。眾多美劇中,我最摯愛的便是《老友記》(Friends)。這部經典劇集伴我度過了本科時光,并一直陪我走到現在。
起初,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看《老友記》只是為了打發(fā)無聊時光,就那么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不知不覺竟看了大半。隨著對劇中人物和劇情的了解,我對《老友記》產生了極大的熱情,甚至到了欲罷不能的程度,很快便看完了第一遍。但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又開始重溫。看第二遍時,我碰巧從網上看到一篇關于英語學習的帖子,里面提到很多新東方的老師都推薦《老友記》,而且他們大多是看了十遍以上的鐵桿粉絲。看到這些我心中又蠢蠢欲動了,很想試試自己能堅持幾遍。于是,憑著興趣和執(zhí)著,我開始了這種看似無謂的堅持,并于不久前終于看完了第十遍。這期間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懷疑這樣做是否有意義,因為當其他人開始“追”新劇時,我還在重復看同一個美劇。然而,從長遠來看,那些單純“追”劇的人只是在看情節(jié),對劇情的理解又完全依賴于字幕,不曾透徹領悟原汁原味的內容;而我已經不再依賴于字幕,能夠盡情欣賞更多更地道的內容。
看美劇也講求方法,我的訣竅就四個字:重復、模仿。帶著字幕看是永遠沒“前途”的,但不必在一開始就撤掉字幕。我的建議是不妨先帶著雙語字幕看一至兩遍,在了解并熟悉了情節(jié)和陌生的詞匯、表達后再嘗試脫離字幕。去掉字幕后,聽不懂某些復雜的長句和地道的表達很正常,這時就要依靠重復來幫助理解了。反復播放要聽的這句話,總有一刻你會根據相關情節(jié)“頓悟”這句話的意思。除了重復,模仿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從小浸泡在中文環(huán)境中,我們掌握的往往是Chinglish,不僅表達不地道,語音、語調也很怪異。所以,看美劇時不妨試試跟讀,準確模仿劇中人物的語音、語調甚至表情,久而久之我們也能說出和老外一樣的句子,語音、語調也會越來越地道。
通過采取這種“嚴格”的方法看完《老友記》后,我的英語語感有了很大提升,讓我在遇到相似情境時能將一連串地道的話語脫口而出,不再局限于那幾句蹩腳的中式英語。除此之外,劇中所呈現出來的新奇的異國文化,以及老外們獨特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都為我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考口譯:在挑戰(zhàn)中提升
通過看美劇,我的英語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期待自己能在更專業(yè)的層面上有所突破,于是我報名參加了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當身邊的同學得知我這樣一個理工男要去考口譯時,他們都不無詫異。我聽到了鼓勵的聲音,但更多的是懷疑、嘲諷和不屑。就在這樣一片質疑聲中,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艱難的學習之路。
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不同,口譯考試更專業(yè),也更有難度,絕大部分都要靠張嘴來完成,需要將聽到的一段話(中文或英文)直接口譯成對應的、較為正式的語言,有點像我們在新聞中聽到的那樣,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yè)詞匯和表達,諸如“睦鄰友好”“雙邊談判”“斡旋磋商”等,這些都要信手拈來,其難度可想而知。對于我這么一個非英語專業(yè)的理工男來說,這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
剛練口語和翻譯時,我根本無法記憶整段的內容,更別提要忠實、通順地翻譯出來了。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對長句的記憶能力,我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VOA (Voice of America)聽譯練習。起初,我對VOA的內容總是一知半解,既不熟悉相關背景,又不認識大量生詞。于是,我只好將能聽出的內容記下來,先做簡單的復述,再做視譯,而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被我用來查生詞,補充專業(yè)詞匯、地道表達和背景知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后,我逐漸適應了聽長難句及長篇語段,熟練掌握了特定話題的文章結構和高頻語句,提高了聽辨反應速度,積累了豐富的專業(yè)詞匯——這些都讓我在理解、記憶和翻譯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
有了此前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提高,我再準備口譯考試時就更加得心應手了,但挑戰(zhàn)仍不容小覷。翻譯講求三點:信、達、雅,即譯文必須準確、通順,并且最好能讓措辭更高雅、優(yōu)美。要想做到前兩點已經不易,而實現最后一點更是難上加難。在英譯中的過程中,我難免會碰到復雜的長難句,這時就會有“翻譯腔”過重的問題。為了克服“翻譯腔”,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和把握英文句子的確切含義,熟悉常見句式的調整方法和翻譯技巧,牢記一些特定的措辭,同時提高自己的中文語言功底,以盡量避免“翻譯腔”。
除此之外,口譯的另一個挑戰(zhàn)在于不僅要跟上說話人的語速,還要將其所說的內容準確記錄下來,而這離不開筆記的輔助,這對我來說算是一個盲點。我曾經看過一些出色譯員的筆記,各種符號和圖形的使用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而我還依然停留在記單詞的層面。為了做好這一點,我先是將一句簡單的話聽譯出來,然后在聽第二遍時將已經譯出的內容改寫成簡寫或符號,最后在放第三遍錄音時試著用符號直接寫出聽到的句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符號系統,并能將其熟練應用于口譯訓練中。
備考期間,我經常上網瀏覽一些學習論壇,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當你感受到困難的時候,正是你在進步的時候。”看到這句話時,原本備受煎熬的我頓覺眼前一亮,心頭的陰霾一下子就被驅散了。無論你曾經歷何種困苦,只要付出就必有收獲。有了收獲,你自然會對過去的痛苦釋然,并堅信自己能克服未來的任何困難。憑著這句話帶給我的力量和將近半年多的瘋狂努力,我順利通過了口譯考試,具備了一個譯者應有的素質和能力,而這也為我之后應聘新東方和字幕組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翻字幕:在奉獻中享受
工作一段時間之后,“不甘寂寞”的我又想額外找點事做。那時剛好人人網上的《老友記》公共主頁在招聘字幕翻譯,我想都沒想就報名了。雖然這是一份零薪酬的志愿工作,我卻做得很開心。這份工作既能讓我為眾多英語愛好者提供幫助,還能讓我保持良好的英語學習狀態(tài),何樂而不為呢?
第一次的實習任務很簡單,只需校對一段采訪《老友記》主演的視頻字幕。這就像是在雞蛋里挑骨頭,因為之前的翻譯已經很好了。然而,為了能高質量地完成我的第一份任務,我在校對上付出的時間恐怕比譯者翻譯的時間還要多。為了改好那些“翻譯腔”過重的句子,我把這段訪談看了很多遍,還看了很多相關新聞來補充背景知識,然后反復揣摩每句話、每個詞的含義,以求譯文忠實且合乎邏輯。雖然這段視頻的字幕只有短短幾百字,我卻花了整整一晚上,但正是這番折騰為我贏得了更多的翻譯機會。
翻字幕的過程中,有一點我體會最深:影視字幕的翻譯和口譯考試中的翻譯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后者是盡量往標準上翻,而前者則是往地道上翻。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電影和電視劇還是有不少“翻譯腔”過重的字幕,為了克服這點,我所做的就是在譯出每一句臺詞之前先自言自語一會兒,想象自己正處于劇中的場景,然后用符合場景的語氣把譯文說出來,如果聽起來很別扭就得再想其他措辭,直到能很自然、很地道地說出這句話。
此外,老外在平時的口語交流中會用到大量的俚語或習語,而我們往往只知道其字面意思,卻并不知其真實含義。比如一個很簡單但卻經常被誤解的短語get out of here,字面意思是“滾出去”,但在口語中經常表示“少來了”“得了吧”等。所以,為了地道、準確地把臺詞的亮點或笑點翻譯出來,我還會借助網絡去了解、查證大量的俚語,力求讓觀眾接觸到最忠實于臺詞的內容。
雖然在翻譯的時候我覺得困難很多,很耗費精力,但現在想來卻覺得這是很值得付出的一件事,既能把真實的內容還原給觀眾和讀者,了卻自己最初參與翻譯工作的一樁心愿,又能提高自己的英語實力,這種雙贏的結果就是我堅持下來的不竭動力。
想要做成一件事并非真的很難,只要憑借毅力挺過起初的艱難階段,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回首自己學習英語的一路艱辛,我感慨最多的莫過于勇敢接受每一次挑戰(zhàn)。如果沒有之前的磨礪,就不會有我現在積累起來的水平和實力。當你把接受困難、迎接挑戰(zhàn)當成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像孩子一樣去期待,像傻瓜一樣去堅持,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執(zhí)著,你離成功就不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