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蘆溪縣新泉鄉大安中心衛生院,江西 蘆溪 337000
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40例臨床觀察
蔡圣連
江西省蘆溪縣新泉鄉大安中心衛生院,江西 蘆溪 337000
目的分析小兒疝氣采用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80例小兒疝氣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分別給予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及經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分析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疤痕發生率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具有顯著臨床效果,能夠促進患者較快康復,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疝氣;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小兒疝氣患兒,男68例,女12例;年齡1~14歲,平均年齡(4.2±0.6)歲,病程0.3~3年,平均病程(1.2±0.3)年;臨床癥狀:大便干結、下腹部墜脹、腹痛等。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選取標準[1]患兒均符合小兒疝氣診斷標準;身體狀況良好,符合手術指征,可耐受手術;排除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患兒;患兒參加本次研究之前,家屬及法定監護人均簽署了本次研究同意書。
1.3 方法 對照組取經腹股溝疝高位結扎術治療。根據患兒實際情況,<6歲患兒行靜脈全麻,≥6歲患兒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患兒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取患側腹股溝韌帶中點上1cm處做切口,至恥骨結節,約3~4cm,與腹股溝韌帶相平行,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淺筋膜及腹外斜肌腱膜,分離腱膜,內至腹內斜肌,聯合肌腱,外達腹股溝韌帶,暴露腹股溝韌帶折返部位,順著肌纖維方向將提睪肌切開,暴露并打開疝囊,將疝內容物還納入腹,剝離疝囊到疝囊頸,于頸部縫扎,距離結扎線1cm部位將多余疝囊剪除,無出血后,逐層縫合切口。
治療組取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治療。根據患兒實際情況,<6歲患兒行靜脈全麻,≥6歲患兒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取平臥位,術者以食指探入患側皮下環,于皮下環上1.5cm、外側1.5cm處作橫行切口,約1~2cm,以龍膽紫標記,常規消毒鋪巾,逐層分開皮膚、淺筋膜及腹外斜肌腱膜,鈍性分離肌肉,提起腹膜,打開腹腔,暴露疝囊口及內容物。若患兒肥胖無法顯現疝囊口,使用小指伸入腹腔,探查腹股溝情況,明確疝口位置。還納疝內容物,提起疝囊口后唇腹膜,于腹膜外側分離后唇腹膜并剪斷,結扎疝囊口,逐層關閉腹腔。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復發率及術后美觀。

2.1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兒復發率及可見疤痕發生率對比 隨訪18個月,觀察組無復發,對照組復發2例,占5%;兩組間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25,P>0.05)。觀察組5例可見線性疤痕,占12.5%;對照組40例患者均可見疤痕,占100%。兩組間數據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8.64,P<0.01)。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復發率及可見疤痕發生率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小兒疝氣即小兒腹股溝疝氣,是小兒常見疾病,男生發病率是女生的10倍,小兒腹股溝疝氣會影響患兒的消化系統,出現下腹部墜脹、腹脹氣、便秘等癥狀,并會出現疝氣回納困難,導致疝氣嵌頓,引起腹部劇痛、腸梗阻及腸管壞死等嚴重并發癥,若未及時處理,極有可能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行手術治療,需關閉疝門,修補腹股溝管壁[2]。采取經腹股溝疝囊切除術,切口長,易破壞腹股溝管正常解剖關系,難以找出疝囊,且在剝離疝囊時會損傷精索等,并存在較為明顯的術后疤痕,難以消除,影響了患兒的恢復質量。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手術切口小,可正常解剖腹股溝管關系,易尋找疝囊。且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安全有效,術后恢復快,屬于微創技術,對治療小兒疝氣具有顯著效果。術者在具備了熟練的手術操作方法,可在10min內完成手術,手術時間短,臨床效果顯著。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復發率無對比性(P>0.05),而疤痕發生率顯著(P<0.01)。由此可見,微小切口腹腔內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具有顯著臨床效果,促進患者較快康復,安全有效,切口小,較為美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耀.腹腔鏡治療小兒疝氣優點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02):107.
[2]郭俊吉.小斜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02):258-259.
R726.1
A
1007-8517(2014)20-0064-01
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