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四川 成都 610000
針刺配合牽引治療頸型頸椎病生理弧弓異常的體會
李川雄1邱玲2*張吉2張敏2鄭旭2何流1,2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四川 成都 610000
頸型頸椎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頸椎病,臨床研究認為該類型頸椎病因頸部勞損、頸椎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生理弧弓異常是促使該病癥狀加重的主要誘因之一。筆者以針刺配合牽引的方法治療該病,通過糾正頸型頸椎病生理弧弓異常,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預防頸椎病的復發,臨床效果明顯,值得推廣應用。
針刺配合牽引;頸型頸椎?。簧砘」恍牡皿w會
頸型頸椎病的病因復雜,或為其他類型頸椎病的前驅癥狀?;颊叻磸统霈F的落枕多為頸型頸椎病,臨床多表現為一系列的肌肉軟組織受損綜合征,如頸項部疼痛、強硬,甚至出現肩背部疼痛,患者在頭部運動時自覺疼痛不適,重者出現強迫姿勢,頸椎影像學檢查有異常表現,最常見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小關節突出增生等。頸型頸椎病屬中醫學“項痹”范疇,患者以疼痛、項背活動不利,關節拘緊為主,本病因外感邪氣或內傷勞累而發,氣血失調,經絡失養,不通則痛。針刺風池、夾脊、大椎穴具有行氣活血止疼、通利腦竅之功;牽引療法具有緩解肌肉痙攣,有效改善頸椎的生物力學特性,調節內外力學平衡[1]。二者合理結合是治療頸椎病的一種有效非手術治療方法。針刺配合牽引治療及預防頸椎病的復發,其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或牽引。
李某某,男,42歲,頸肩部疼痛2年,頸肩部活動受限。1月前于西醫院行牽引及止疼藥治療,效果不佳,疼痛反復,綿綿不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頸MRI片示:頸椎生理弧弓改變,輕度反弓(如下左圖),采用Borden氏測量[2],測量d值=-0.59mm。

中醫辨證為瘀血阻滯型,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取雙側風池穴,頸夾脊一對(C3-C4),大椎穴,風池穴針感以患者自覺上傳巔頂為度,手法不宜過重,夾脊、大椎穴均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20min,出針后行頸椎前屈位牽引,牽引力度以患者舒適為度,牽引時間為20min,以上為一次治療。連續治療10次為一療程,療程畢休息2d,共計治療2療程。治療周期結束后患者自述頸部疼痛明顯緩解,治療效果滿意。3月后隨訪,患者自訴頸背疼痛較治療前好轉,時有頸背疼痛癥狀復發,但發作頻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復查頸MRI片示:頸椎生理弧弓(如上右圖)較治療前改善,測量d值=1.86mm。
頸椎生理弧弓的異常改變主要是因頸部各肌群之間的力學平衡失穩導致肌肉防御性痙攣,主要因長期的姿勢不良或受力不當引起。針刺具有通經活絡,扶正祛邪,解痙鎮痛之功,《針灸甲乙經》載有“頸痛項不得顧”主治之。針刺配合頸椎牽引可有效改善頸椎生物力學特性,調節內外力學平衡,緩解頸部肌肉痙攣。結合現代醫學與中醫學對頸椎病的認識,針刺配合牽引的治療方法具有解痙、通經止痛,“標本兼顧”之功。
筆者在使用此方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時有幾點體會:頸椎生理弧弓的異常改變是導致頸型頸椎病臨床癥狀加重的首要原因之一,頸椎內外力學平衡失穩則是引起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主要因素。頸椎存在著二個平衡,外平衡與內平衡。通常肌肉,韌帶及周圍的軟組織被認為是維持外平衡的關鍵;內平衡則由椎體、椎間盤來維持。頸部活動正常協調依靠內外力平衡來協調控制,一旦內外力學平衡破壞,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加重,MRI研究發現維持頸椎穩定的各因素失衡后會出現保護性頸肌痙攣,代償性改變致使頸椎生理曲度變直[3]。對于治療頸型頸椎病,最根本是要改善頸椎生理曲度的異常,糾正頸椎內外力學平衡從而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其次,在治療操作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針刺時捻轉幅度要小,風池穴得氣以患者自覺上傳巔頂為度;其余穴行平補平瀉手法,捻轉時需注意避免針尖轉動幅度過大致使肌肉纖維纏繞針體而加重患者的疼痛或恐懼心理。②牽引時,患者端坐前屈位10°~15°,牽引力度以患者舒適為度,不易過大,若患治療過程中出現局部肌肉緊崩不適感當立刻停止治療。③治療周期一定要到位,以上經驗最短治療周期為20次治療(頸椎生理弧弓改善明顯)。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牽引的治療方法,操作簡便,近遠期療效明顯,值得推廣應用。
[1] 張波清,徐守宇.頸椎病牽引治療關鍵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12-08.
[2]Borden AGB, Rechtman AM. Gershon-Cohen J . The normal cervicallordosis [J] . Radiology ,1960,74(5):806-809.
[3] 喬穎欣.頸椎病的中醫康復治療[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218.
邱玲,E-mail:qiuling112@sina.com
R245.31
A
1007-8517(2014)20-0125-01
20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