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化恒
(滄州市中心醫院風濕免疫科,河北 滄州 061000)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累及多系統、多器官并有多種自身抗體出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體內有大量致病性免疫復合物和自身抗體而造成組織損傷,臨床上以發熱、關節痛、皮疹及腎臟損害癥狀為主要表現〔1,2〕。該病在世界范圍內均有出現,我國的患病率高達75/10萬。女性為高發人群,老人及兒童也可患病〔3〕。本研究主要是通過分析老年SLE患者外周血中輔助性T細胞(Th17)﹑Th1﹑白細胞介素(IL-23)及γ-干擾素(IFN-γ)的表達及與SLE活性指數(SLEDAI)評分的相關性,從而了解Th17﹑Th1﹑IL-23及IFN-γ的臨床意義,為老年SLE的預防和診療提供科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參照SLE國際臨床協作組(SLICC)診斷標準〔4〕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住院治療的36例老年SLE患者,男10例,女26例,年齡52~70〔平均(61.26±3.36)〕歲。根據患者的SLEDAI評分〔5〕將36例老年SLE患者分為兩組,活動組(SLEDAI≥10)19例,女15例,男4例,年齡56~70〔平均(60.38±2.69)〕歲,病程5~56個月,平均(18±9)個月;非活動組(SLEDAI<10)17例,女11例,男6例,年齡55~70歲,平均(63.38±2.13)歲,病程5~60個月,平均(21±7)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均衡可比。再選取我院同時期的23例老年健康體檢者,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齡50~72〔平均(61.47±3.09)〕歲。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第2天清晨采集靜脈血液5 ml,經過密度梯度離心〔6〕分離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血液中的Th17細胞和Th1細胞,分別計算其所占 CD4+細胞的百分比;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7〕檢測分離出血清中的IL-23及IFN-γ濃度,除流式細胞儀由美國eBioscience公司提供外,其余試劑均由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公司提供。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用一般統計描述、t檢驗及Pearson相關分析。
2.1三組外周血中Th17、Th1、IL-23及IFN-γ的表達 SLE組、活動組、非活動組的Th17細胞占所有CD4+T細胞的百分比、IL-23及IFN-γ濃度均高于健康組(P<0.05),Th1細胞占所有CD4+T細胞的百分比與健康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SLE活動組的Th17細胞占所有CD4+T細胞的百分比和IL-23濃度均高于非活動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外周血中Th17、Th1、IL-23及IFN-γ的表達±s)
2.2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Th1、IL-23及IFN-γ與SLEDAI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細胞占所有CD4+T細胞的百分比、IL-23濃度均與SLEDAI評分呈正相關(r=0.78、0.56,P<0.05),而Th1細胞占所有CD4+T細胞的百分比、IFN-γ濃度均與SLEDAI評分無相關性(P>0.05)。
SLE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以免疫性炎癥為突出表現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常引起多器官系統的不可逆性損害,影響患者的壽命和生活質量。老年人SLE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起病隱匿,以發熱、關節痛、疲勞等非特異性臨床表現為首發癥狀,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有非典型化和輕型化的傾向〔8〕。
Th17細胞是新發現的一類CD4+T細胞,主要效應因子是IL-17,其可刺激基質細胞分泌其他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另外還可誘導IL-6、IL-8、前列腺素E2(PGE2)、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質金屬蛋白酶和趨化因子的表達,從而引起炎癥細胞浸潤和組織破壞〔9〕。Th1細胞主要分泌 IL-2 和 INF-γ等細胞因子,與T細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關,可促進Th0細胞向Th1細胞分化,同時抑制Th2型細胞因子的分泌,促進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和遲發性超敏反應〔10〕。IL-23是新發現的一種異二聚體的炎性細胞因子,屬于IL-12細胞因子家族成員,主要由活化的抗原遞呈細胞(樹突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產生,是IL-12家族的新成員,由P19亞基和IL-12p40亞基組成。近年來國內外很多研究認為IL-23是維持Th17細胞存活和增殖的重要細胞因子〔11〕。IFN-γ是水溶性二聚體細胞因子,并且是Ⅱ型干擾素的唯一成員,主要由自然殺傷(NK)細胞和活化的T淋巴細胞產生,是Ⅰ型輔助T細胞的標志性細胞因子,IFN-γ與其手提結合可調節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信號轉錄和轉錄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因此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有研究發現IFN-γ高表達抑制Th17細胞分化〔12〕。
本研究說明Th17細胞與SLE發病有關,Th17細胞百分比越高,其病情就更嚴重;對Th1細胞而言,老年SLE患者的Th1細胞百分比與健康老年無差異,可能的原因是Th17細胞抑制了Th1細胞;對IL-23而言,本研究說明患者外周血的IL-23分泌增加;對IFN-γ來說,患者外周血的IFN-γ分泌增加,但濃度與病情無關。
綜上所述,老年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IL-23及IFN-γ的表達增高,Th1細胞表達無差異,Th17細胞與IL-23的表達與病情有關。
4 參考文獻
1湯媚妮,龍 海,陸前進,等.系統性紅斑狼瘡表觀遺傳學機制研究新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3;42(2):128-30.
2王海英,魚云霞,李吳萍,等.不同年齡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特征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09;31(1):62-4,7.
3于秀坤.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誤診報告〔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0;31(2):188-9.
4楊 靜.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的發展〔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3;22(2):153-7.
5禤 璇,劉君英,孫珂煥,等.20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LEDAI)對治療方案選擇與評估價值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3;8(9):4.
6謝培益,蘇又蘇,湯海燕,等.CD4+CD25+調節性T細胞對人外周血內皮祖細胞增殖、遷移、黏附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1):63-6.
7劉仁杰,萬毅新,王曉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及臨床意義〔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8):976-8.
8李 華,王吉波,成 強,等.老年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225-6.
9張少然,張艷華,茹晉麗,等.Th17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6):381-4.
10陳 明,鞏 路.系統性紅斑狼瘡外周血Th1、Th2類細胞因子與血液系統損害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53(48):70-1.
11王 曉,華春秀,柴華旗,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漿IL-17和IL-23的表達及意義〔J〕.山東醫藥,2013;53(1):91-2.
12譚 軍,陳建國,譚魁麟,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干擾素-γ和轉化生長因子β1與外周血象變化及意義〔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5):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