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秀 傅麗萍
(遵義醫學院心理輔導中心,貴州 遵義 563099)
同伴關系領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在個體生命發展和社會適應中起重要作用。國內學者對老年人同伴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人依戀及其與重要他人的關系探討上,如翟曉艷〔1〕編制老年人夫妻依戀問卷;王大華等〔2〕配偶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夫妻依戀、婚姻滿意度的關系;但總體上講,對于老年人依戀的研究也還遠未達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戀的測量工具亟待改進。老年人在對社會的再適應過程中仍將依戀對象作為安全基地〔3〕。成功的老齡化是一個最優選擇和補償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使個人之間和環境支持的最大化〔4〕。個體在老年化過程中所表現出同伴關系的發展變化及種種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問題值得深入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人的同伴關系發展的特點及其與主觀幸福感、孤獨感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個別抽取貴陽、遵義兩地區城鄉老年人435人,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6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206人,女200人,年齡60~84歲。
1.2研究工具 自編《老年人同伴關系問卷》、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感量表(MUNSH)、情緒-社交孤獨問卷(ESLI)〔5〕,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適合本研究。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差異檢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回歸分析。
2.1老年人同伴關系及各維度在人口學差異分析 男性各因子及總分的平均得分都明顯高于女性。各年齡段在同伴關系各因子及總分上差異均極其顯著。在健康自評上,在接受性維度、拒斥性維度、和諧性維度、密切性維度及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居住地、文化程度、職業、是否喪偶、婚姻自評、家庭結構、子女個數上,同伴關系各維度及總分上有顯著差異。是否有退休金上,同伴關系各維度及總分上差異顯著,并且差異2 000元以上得分最高,其次是1 000~2 000、500~1 000、500元以下,最后是無。在家庭經濟月收入上,在同伴關系各維度及總分上差異顯著,并且差異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見表1。
2.2老年人同伴關系對主觀幸福感、孤獨感的預測功能 以主觀幸福感為自變量,以被試在同伴關系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及量表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正性情感、負性情感、負性體驗及幸福感總分與同伴關系的四個維度及總分都顯著相關(P<0.01),正性情感、負性體驗及幸福感總分與同伴關系4個維度及總分呈正相關,與負性情感呈負相關;正性體驗維度與同伴關系的4個維度及總分相關顯著(P<0.05),并且呈負相關。因此,老年人同伴關系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見表2。
接受性、拒斥性、密切性及和諧性先后進入回歸方程,回歸模型顯著(F=458.051,P<0.001),表明可以用同伴關系各維度來預測主觀幸福感的變異。校正后的決定系數為0.819,表明主觀幸福感總變異中的81.9%可以用接受性、拒斥性、密切性及和諧性4個變量來解釋。標準回歸系數分別為0.883、0.185、0.219和0.108,回歸系數顯著(P<0.05),4個變量對主觀幸福感均是正向預測作用。見表3。
情感孤獨、社會孤獨及孤獨感總分均與同伴關系的4個維度及總分顯著相關(P<0.01),并且呈顯著負相關。因此,老年人同伴關系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見表4。
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先后進入回歸方程,回歸模型顯著(F=39.410,P<0.001),可以用同伴關系中有3個維度來預測孤獨感的變異。校正后的決定系數為0.221,表明孤獨感感總變異中的22.1%可以用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3個變量來解釋。標準回歸系數分別為-0.451、-0.148和-0.170,回歸系數顯著(P<0.05),三個變量對孤獨感均是負向預測作用。見表5。

表1 老年人同伴關系及各維度在人口學自然變量上的差異±s)

表2 老年人同伴關系因子及總分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r值)
1)P<0.05,2)P<0.01

表3 老年人同伴關系各維度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結果

表4 老年人同伴關系因子和總分與孤獨感的相關(r值)

表5 老年人同伴關系各維度對孤獨感的回歸分析結果
男性同伴關系顯著高于女性,這一結果與胡義青〔6〕研究結論相一致。造成老年人同伴關系在性別上的原因大多來源于年齡和性格差異。老年人一方面,在生理上呈現衰退趨勢,另一方面,人生經歷的積淀、生活條件的變化、社會角色的改變等都會給人帶來新一輪的變化。其次,隨著年齡的增加,同伴關系逐漸下降。處于個體發展的最后時期,老年人的情緒情感體驗又有新的特點,諸如情感體驗深刻而持久,需要情感交流等。身體健康越好,同伴關系水平也越高。桂世勛〔7〕曾研究農村老年人最犯愁的事,就是自己生病,其次就是晚年生病無人照顧。老年人面對疾病通常會有一系列不良心理:否認心理,煩躁心理,孤獨心理,恐懼心理〔8〕。基于這些,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適應和心理健康狀況,在同伴關系上也體現出來。
職業的不同,也會影響個體的交友類型、同伴類型等。另外,沒有喪偶的老人在各因子及總分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喪偶老人。本次調查發現,喪偶的多半是女性,而男性再婚的概率比較大。在關于老年人最高興的事以及最痛苦的事的問題上,婚姻與家庭關系問題排在首位〔9〕。
在經濟條件上,物質基礎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家庭月收入越高,同伴關系水平越好。對于老年人來說,家庭安定,生活有保障,更有利于同伴交往、社會生活的良好適應。
同伴關系是主觀幸福感的一種外在表現。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社會因素很多,比如職業、經濟狀況、住房、子女狀況,生活事件等。此外,主觀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積極情感體驗、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同伴關系水平影響著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體驗。
孤獨感體驗越低,往往同伴關系水平越好,因此老年人應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與同伴交流、交往。同時,接受性、拒斥性及密切性3個變量對孤獨感均是負向預測作用。這與艾娟等〔10〕、何華敏〔11〕研究結果一致,也進一步驗證了同伴關系對個體孤獨感的影響。老年人同伴關系能預測主觀幸福感和孤獨感,可以通過改善老年人的同伴關系,來對其孤獨感消極情緒體驗進行積極干預,并促使老年人社會適應良好發展。
4 參考文獻
1翟曉艷.老年人夫妻依戀問卷的編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197-204.
2王大華,張明妍.配偶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夫妻依戀、婚姻滿意度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195-201.
3李春花.老年人的依戀特點〔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1):77-83.
4樂國安.成人發展與老齡化〔M〕.第5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1.
5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86-8,301-3.
6胡義青.青少年同伴關系、自我和諧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
7桂世勛.上海市老齡人口基本情況和意愿的分析〔C〕.北京:第一屆全國老年學學術討論會議,1986.
8楊麗珠,劉 文.畢生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9-30.
9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02.
10艾 娟,張 敏.老年人孤獨、自殺態度以及依戀風格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830-2.
11何華敏.小學生孤獨感應對方式同伴關系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4):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