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鵬 王文燕 王 勇 宗會遷 王 磊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自CT應用于冠狀動脈的臨床檢查以來,以其創傷小、周期短、三維立體成像易于臨床診斷等優點被心血管專家所肯定〔1,2〕。研究表明,低劑量掃描技術結合雙筒注射器,根據體重指數(BMI)優化參數,可降低患者的輻射劑量及對比劑過敏和對比劑腎病的發生率。本研究擬探討低千伏低造影劑用量在128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心血管內科診斷疑似冠心病要求行冠狀動脈CTA篩查的BMI<24 kg/m2的成人患者66例,男28例,女38例,年齡32~64 歲,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3例。
1.2方法 (1)檢查前準備:檢查前4 h禁食,囑患者檢查前后充分飲水。實驗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掃描參數及注射劑量)和實驗組(采用低千伏、小速率、較少對比劑用量),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協議書,做好解釋工作,疏導患者緊張心理。(2)技術參數: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28排螺旋CT,探測器128*0.625,旋轉一周時間0.27 s,層厚0.9 mm ,層間隔0.45 mm,螺距0.993,矩陣512*512, X線量800 mAs,視野150~250 mm。對比劑及電壓方案:經左側肘內靜脈(或右側肘內靜脈)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對照組檢查方案〔3〕,電壓120 kV,注射速率5.0 ml/s,對比劑80 ml(350 mgI/ml),緊跟同樣速率的鹽水30 ml;實驗組檢查方案,電壓100 kV ,注射速率4.0 ml/s,對比劑50 ml(350 mgI/ml)緊跟同樣速率的鹽水24 ml。(3)掃描方法:患者仰臥位,雙手上舉過頭,足先進,20 G 靜脈留置針穿刺肘靜脈,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入對比劑,兩組均采用閾值跟蹤觸發技術,后延遲閾值3.9 s。在氣管隆突下1.0 cm降主動脈層面設定ROI〔4〕,直徑約占降主動脈橫徑1/2,閾值選定為150 Hu,閾值觸發自動掃描。掃描范圍從氣管隆突下1.0 cm至心臟膈面下方,順血流方向從頭側到足側,時間為2~5 s。(4)圖像后處理:圖像重建數據傳送到工作站。通過CT Viewer 軟件處理獲得能夠連續觀察的多平面重建(MPR)圖像和最大強度投影(MIP)圖像。
1.3評價指標 (1)采用冠狀動脈5級分段評價圖像質量法〔5〕,即左冠狀動脈主干,前降支近段、中段、遠段、對角支,回旋支近段、中段、遠段和鈍緣支,右冠狀動脈近段、中段、遠段、后降支,各段圖像像素顯示清晰,滿足診斷,無偽影為5 級;各段圖像像素顯示較清晰,滿足診斷,有輕微偽影為4 級;某一支主干的一半以上模糊,圖像像素顆粒略大,但可以診斷,中等偽影為3 級;某一支主干全長模糊或不清楚或不連續,圖像像素較粗,較重偽影為2級;主干不能區別,圖像像素粗糙,不能用于診斷,嚴重偽影為1級。(2)輻射劑量: 由CT 機自動生成每例患者的掃描參數,包括容積CT 劑量指數(CTDIvol; 單位: mGy)。由兩位高年資放射科醫師采用雙盲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圖像進行診斷。

對照組和實驗組圖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掃描劑量比較,對照組檢查的CTDIvol(51.34 mGy)高于實驗組(30.64 mGy)(P<0.05);在同等掃描范圍時,實驗組檢查的輻射劑量是對照組檢查的59.7%。在氣管分叉下1 cm處測量升主動脈CT值,測量中心范圍為0.5 cm2的圓形區域,對照組中心區域CT值〔(352±41)Hu〕低于實驗組〔(462±57)Hu〕(P<0.05)。

表1 兩組各冠狀動脈分段圖像質量分級比較
隨著冠脈CTA在基層醫院的推廣,如何安全高效使用對比劑已成為醫務人員的首要問題〔6〕。臨床應用的CT對比劑一般為非離子型低滲透性對比劑,相對于離子型對比劑已經大大減少了對比劑不良反應的發生頻次和(或)嚴重度〔7〕。在檢查時,靜脈內對比劑團注或高壓注射在增強機體正常和異常結構方面優于滴注,但大劑量注射對比劑可加重心、腎負擔,增加過敏和對比劑腎病的發生率〔8〕, 生理鹽水后續注射可進一步減低對比劑的用量,同時能減輕上腔靜脈、右房、右室內高濃度對比劑對冠狀動脈的影響。運用降低mAs的方法可減少X線量,以降低輻射劑量〔9〕。由于管電壓的平方、管電流與輻射劑量呈正比,所以在保證X線的質有足夠的穿透力的前提下降低管電壓能夠大幅度降低有效輻射劑量。采用100 kV管電壓掃描其光子能量水平更加接近高原子序數的組織或結構,光電效應加大,使含有碘離子CT造影劑組織的CT值升高。100 kV低千伏檢查在減低輻射劑量的同時能提高組織的CT值,增強注射造影劑時的組織對比度,因此降低對比劑速率(適當減弱組織對比度)、減少對比劑的注射用量(對比劑的注射用量和速率呈正比),同時仍可以滿足圖像診斷。
本文中實驗組在輻射劑量較低、流速較慢、藥量較少的情況下,均能夠滿足臨床診斷,并且減少了輻射和造影劑的雙重損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是本研究僅局限于正常BMI,且未涉及心功能欠佳、射血分數較低或其他較嚴重基礎病的患者。
4 參考文獻
1Cronin P,Sneider MB,Kazemoni EA,etal. MDCT of the left atrium and pulmonary veins in plann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 how to guide〔J〕.AJR,2004;183: 767.
2Lacomis JM,Wigginton W,Fuhrman C,etal. Multidetector row CT of the left atrium and pulmonary veins before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J〕. Radio Graphics,2003;23: 835.
3杜國忠,黃裕宏.64排螺旋CT對照組造影劑注射法在心臟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3):105-9.
4石明國,王鳴鵬,俞建明.放射師臨床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84-8.
5楊愛春,陳邦文,嚴珍珍.低劑量技術在CT 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J〕.中國輻射衛生,2013;22(1):59-61.
6王慧明,方 佳,杜向東,等.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與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對比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3):345-8.
7喬樹新,曾 慶,柴志輝.離子型與非離子型含碘對比劑在靜脈腎盂造影中不良反應的觀察對比〔J〕.醫學信息,2009;22(6):1009-10.
8金永慶,程傳樂.造影劑在CT 檢查中過敏反應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8):512-3.
9肖勝祥,柴春華,肖文波,等.肺動脈CT三維血管成像低劑量掃描的應用〔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0;30(3):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