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那萬秋
(湖州市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圍絕經期抑郁癥是指初次發病于圍絕經期,以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思維遲鈍和興趣減退為主要特點并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內分泌功能障礙,尤其是性腺功能減退或衰老,但無智力障礙的一種心理疾病〔1〕。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已將其歸屬于情感性精神障礙。本研究比較激素替代療法(HRT)與心理干預結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的臨床療效、患者改良Kupperman評分及生存質量。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來自湖州市婦幼保健院和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具有明顯圍絕經期抑郁癥狀的女性患者80例。根據分層隨機方法(如果是兩個以上的研究中心)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雌激素HRT結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觀察組接受心理干預結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對照組40例,年齡45~55〔平均(49.43±3.01)歲〕;HAMD-17評分25.28±5.22;觀察組40例,年齡45~55〔平均(50.63±3.14)歲〕;HAMD-17評分26.00±5.17;兩組年齡、HAMD-17評分、基線改良Kupperan評分、WHOQOL-BREF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符合《婦產科學》第7版圍絕經期綜合征診斷標準及《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10版》(ICD-10)抑郁發作診斷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45~55歲女性;②遵循自愿參與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未絕經者月經紊亂時間至少3個月,已絕經者絕經時間不超過3年;④圍絕經期內首次出現明顯抑郁癥狀,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HAMD-17)總分≥17分;⑤既往無精神疾病史,無精神活性物質依賴史,無嚴重軀體疾病史,入組前2 w未服用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⑥既往未接受過激素類藥物治療;⑦目前無甲狀腺疾病。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婦科疾病等影響內分泌的疾病;②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③對抗抑郁藥物過敏的患者;④既往3個月內有酒或藥濫用或依賴;⑤根據臨床判斷存在嚴重自殺傾向者;⑥納入本研究之前1個月內曾經參加過另外一項研究藥物的臨床實驗;⑦子宮及卵巢全部切除患者。
1.3治療方法
1.3.1口服艾司西酞普蘭 患者口服艾司西酞普蘭(來士普,丹麥靈北制藥公司),以10 mg/d為起始劑量,服用1 w后,增加至20 mg/d的維持劑量,共服用8 w。
1.3.2HRT 采用周期序貫療法:每日服用結合雌激素(倍美盈)1片(含結合雌激素0.625 mg/片),28 d為1個周期(其中后半期的14粒中含甲羥孕酮5 mg/粒),共2個周期(8 w)。
1.3.3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采用與患者面對面的交談,用通俗易懂的醫學和相關知識,正確地宣講圍絕經期抑郁的臨床表現及預后,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并進行心理-社會行為輔導,調整患者心理社會因素,以醫生的態度、語言、行為影響患者的情緒、認識和行為,達到治療的目的。交談50 min/次,1次/w,共治療8 w。
1.4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前后HAMD-17量表減分率≥75%(或HAMD-17評分<7分)為痊愈,50%≤顯著進步<75%,25%≤進步<50%,<25%為無效。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40×100%。②治療前后改良Kupperman評分的變化。③治療前后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分的變化。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和校正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以HAMD-17評分減分率為標準,發現心理干預結合艾司西酞普蘭有效率優于HRT結合艾司西酞普蘭,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改良Kupperman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Kupperman評分變化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01);治療前,兩組間無顯著差異,而治療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治療前后WHOQOL-BREF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BREF評分變化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01)。治療前后,兩組間均無顯著差異 (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0〕

表2 兩組患者改良Kupperman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比較
圍絕經期是指婦女絕經前后由于性激素減少所導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生殖系統萎縮等一系列精神及軀體癥狀,它是每位婦女的必經階段;該期女性較為敏感,在或輕或重的圍絕經期綜合征基礎上,若生活中出現某些重大事件,會加重心理負擔,出現抑郁癥狀〔2〕。國外3次比較大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圍絕經期女性的抑郁發病率約為 30%,其發病率是女性絕經前期的3倍〔3〕;我國該病發病率約為36.1%。
有研究認為絕經期的雌二醇(E2)變化以及卵泡刺激素(FSH)的增加可能與抑郁的發生存在相關性;生殖激素T與HAMD評分存在正相關;E2與HAMD評分存在負相關〔4〕。采用HRT能夠有效緩解圍絕經期抑郁癥〔5〕。然而Banger〔6〕研究表明外源雌激素能夠有效改善血管癥狀,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骨質疏松的危險性,但不能有效改善抑郁等情緒問題。同時也有學者〔7〕研究比較100例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與100例圍絕經期無抑郁癥患者的血清E2含量,發現抑郁組E2檢測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為臨床常用的抗抑郁藥物,艾司西酞普蘭屬其新型制劑,能夠強效選擇性抑制突觸前膜再吸收5-羥色胺,從而使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濃度增加,迅速改善抑郁癥狀,其臨床療效與氟西汀、丙咪嗪、阿米替林等傳統藥物相當〔8〕。體外研究〔9〕顯示,艾司西酞普蘭對P450酶各亞型幾乎沒有影響,藥物相互作用小,不損害認知功能及精神運動,對血液、肝及腎等也不產生影響,特別適合用于聯合治療及長期治療。
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的發生不單由生物因素引起,同時有社會、心理原因〔10〕。隨著對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視,心理干預與社會支持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圍絕經期抑郁癥的治療中。通過心理干預,調動患者內部力量,喚起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則促進患者與社會、家人建立聯系,得到理解、關心,從而恢復患者信心,改善患者抑郁狀態。
本研究發現HRT結合艾司西酞普蘭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對潮熱、疲倦、泌尿生殖系統等癥狀改善較為顯著。心理干預優于改善抑郁狀態,HRT優于改善軀體癥狀和生活質量。然而應注意長期大劑量使用HRT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的危險性。臨床可采用抗抑郁藥物結合心理干預療法,適當配合HRT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
4 參考文獻
1林守清,徐 答.女性生殖內分泌性激素補充療法〔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36-7.
2陳素蘭,陳長香,馬素慧,等.圍絕經期婦女圍絕經期綜合征及抑郁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 (11):2415-6
3Bromberger JT,Matthews KA,Schott LL,etal.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the Study of Women' 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SWAN) 〔J〕.J Affect Disord, 2007;103(1-3):267-72.
4王善鳳.圍絕經期婦女生殖激素水平與情緒障礙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50-2.
5李曉梅,肖洪濤,李暉暉,等.復方戊酸雌二醇治療圍絕經期抑郁癥療效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0):1192-3.
6Banger J.Self-assessment of somatic symptoms during a two months period of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erimenopausal women〔J〕.Arch Womens Ment health,1999;1(1):183-7.
7王夢欣,宋冬玲,崔明峰.圍絕經期抑郁與女性激素水平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47(8):122-4.
8白樹新,李 莉,王德斌,等.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與氟哌噻噸美麗曲辛治療產后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1):46-7.
9李 堃.西酞普蘭聯合雌激素治療絕經期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6):865-6.
10唐曉艷.更年期抑郁癥患者心理社會因素對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7):2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