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琦 金 萍 張曉玲 丁 瓊 王春華
(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貴州 畢節 551700)
代謝綜合征(MS)是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聚集,這些危險因素相互關聯可直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和發展〔1,2〕。本文對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探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踝臂指數(ABI)、脈搏波傳導速度(PWV)等動脈血管早期病變檢測指標的影響,冠心病(CHD)早期臨床病變患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健康體檢的1 563例篩查CHD早期臨床病變患者,入選病例126例均行IMT檢測,IMT>1.0 mm入選;其中男69例,女57例;年齡45~70歲,平均(62.85±5.57)歲。其中1例因工作不能隨訪;1例因過敏不能繼續進行本研究;1例因患其他疾病不能隨訪;3例因家庭因素不能按時隨訪。最后為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確診的CHD早期臨床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和一般生活方式干預組,各60例;其中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男36例,女24例,平均(62.11±5.65)歲;一般生活方式干預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3.01±5.60)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至少有1個CHD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男:45~65歲,女:45~70歲)、吸煙、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高血壓、超重與肥胖、缺乏運動、膳食不平衡等;②狹窄程度<50%;③入選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3〕。
1.3排除標準 ①應用他汀類藥物者;②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或禁忌者;③生活不能自理者;④合并嚴重甲狀腺疾病、嚴重貧血及精神疾患等疾病者;⑤有惡性腫瘤者;⑥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4〕。
1.4方法 兩組均用常規藥物治療CHD(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在服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強化生活方式干預,醫療專家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如身高、體重、年齡等,制定個體化的飲食和運動方案:(1)健康教育:通過對每個患者進行CHD的危險評估,了解每位患者的生活方式、對病情的掌握程度、自身病情的態度、學習知識的能力,然后將評估結果告知患者和家屬,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充分了解〔5〕;定期派出高級職稱醫師深入社區或者上門通過集中講解、科室安放宣傳欄、發放專科健康教育卡等方式介紹對干預對象進行宣傳教育,告知患者吸煙、酗酒、精神緊張、高鈉飲食等都是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發放有關CHD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治療方式及手段的防治手冊,讓患者對CHD有全面的認識;以使患者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2)心理指導及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可引起血壓波動進而加重自身的病情,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安慰和關心,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在患者焦慮、抑郁時及時予以心理疏導,采用鼓勵、解釋、保證、情緒轉移等方法給予患者心理支持,使之處于接受治療與護理的最佳心理狀態,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同時鼓勵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6〕。(3)飲食、睡眠等生活干預:告知患者要合理膳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給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譜,大力倡導低鹽、低脂、低蛋白、低糖、高纖維的飲食,切忌吸煙、酗酒,日常進食時多吃谷物、大豆、紅薯等高纖維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盡量少食肥肉、動物內臟、黃油、骨髓等食物〔7〕。戒煙限酒等不良嗜好;主食粗細搭配,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用力排便而引起血壓增高。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囑患者睡前或晨起飲1杯白開水,以降低血壓,稀釋血液黏度;鼓勵患者多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會活動。(4)運動指導:囑患者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根據患者的體能條件和運動愛好,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適當根據身體狀況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以減少總能量攝入、減輕體質量。運動量不宜過大,有氧運動方案:目標心率=170-年齡,可上下浮動±15%〔8〕。運動方式:可選擇慢舞、游泳、太極、氣功、八段錦等運動。運動30~60 min/次,5次/w〔9〕。
1.5觀察指標 每個月對患者門診隨訪1次,并進行身高、體重指數(BMI)、腰圍、血壓、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測定,記錄患者干預日記,包括飲食、運動量以及生活習慣等,定期上門對患者各方面的執行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及時根據患者的反饋情況做出調整。所有患者隨訪3年。隨訪前后均對兩組患者進行頸動脈IMT、ABI、PWV等動脈血管早期病變檢測指標檢測〔10〕。

2.1干預(常規治療)前后兩組腰圍、血壓、FPG、TG、TC、HDL-C、LDL-C、PWV比較 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在干預后腰圍、血壓、TC、LDL-C等指標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均明顯下降,而HDL-C則明顯升高(t=3.13、2.98、3.38、4.65、2.88、2.57、3.11,均P<0.05)。見表1,表2。

表1 干預(常規治療)前后兩組腰圍、血壓比較

表2 干預(常規治療)前后兩組FPG、TG、TC、HDL-C、LDL-C、PWV比較
2.2干預(常規治療)前后頸動脈IMT、PWV和ABI的比較 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在干預后PWV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明顯下降,而ABI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明顯升高(t=3.61、2.82,均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頸動脈IMT、PWV和ABI比較
2.3干預(常規治療)后3 年兩組血管疾病發生率 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在干預后3 年,CHD發生率(1.29%)較對照組(8.17%)明顯下降(t=38.90,P<0.05)。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嚴重危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其發病與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情緒反應等相關因素密切相關,據WHO預測,到2020年,CHD將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頭號殺手〔11,12〕。針對目前CHD綜合防治中的主要問題,二級預防是指對已患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者,對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行各種不同方式的干預,比較各種干預方式的有效性,可以有效控制其發展和防止并發癥,使其更好地康復。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進行早期干預,積極治療其危險因素,并評價其早期預防與干預策略,可直接影響到二級預防的效果,并與患者的臨床指標改善和生活質量提高密切相關〔13〕。建立適合我國人群的CHD二級預防模式,規范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減少CHD發病率。CHD早期臨床病變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心血管危險因素,具體包括年齡、吸煙、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高血壓、超重與肥胖、缺乏運動、膳食不平衡等,且已有冠狀動脈硬化依據,其發生CHD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本研究測定結果顯示對CHD早期臨床病變的早期干預,可以明顯控制患者腰圍、血壓、TC、LDL-C等指標,這表明強化生活干預措施能有效控制CHD的危險因素〔14〕。這對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頸動脈IMT是一種反映早期動脈硬化的無創性指標。PWV作為衡量動脈僵硬度的一個參數,是反映動脈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標,被認為是評估和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敏感指標;ABI是指踝動脈脈壓與肱動脈壓的比值,是反映下肢動脈狹窄程度的重要指標〔15〕。
綜上,對CHD早期臨床病變的早期干預,可以明顯控制患者腰圍、血壓、TC、LDL-C、PWV、ABI等指標,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病程,有利于預防或延緩CHD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命時間。
4 參考文獻
1段英偉,陳偉偉.冠心病患者運動干預效果的臨床分析〔J〕.中國病案,2013;14(3):67-9.
2尉曉霞,朱靜芬,施 榕.冠心病社區綜合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4):415-8.
3郭繼東,王喜萍,司軍強.冠心病早期臨床病變的綜合干預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15):56-8.
4姚依群.老年冠心病及其高危患者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5):461-3.
5胡金朋,趙玉娟,蘇 彬.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對老年人冠心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4):2189-90.
6楊菊香,羅 毅.社區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行為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8):1581-2.
7金 嵐,申雪琴,史艷麗.生活方式對冠心病的影響及干預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20):1832-3.
8劉少玲,洪蝶玫,李慶波,等.生活方式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2):1815-7.
9金頂鳳,蔣芬芬,湯愛紅.生活方式干預在冠心病二級預防中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6):23-4.
10趙倩倩.冠心病的護理對策及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5):2388-9.
11任金娥,蔡 怡.生活方式干預在老年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2):35-7.
12焦淑燕,羅敏嬋,梁連英.行為干預對預防冠心病的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6):819-21.
13楊伯泉,楊 敏,陸 崢,等.行為干預對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39-41.
14陸 昀,沈振海,李紅衛,等.生活方式干預對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血管早期病變檢測指標的影響〔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1):45-9.
15李艷紅.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1):17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