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敏 王 巖 栗玉彬 馮 萍 韓艷華 李秋穎 張 柳
(武警吉林總隊醫院,吉林 長春 130052)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由于冠脈病變的不穩定性,繼發血栓形成和冠脈痙攣引起的短暫冠脈血流減少而產生的一組心肌缺血綜合征。尤其老年人病情變化快,易演變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對其預后的評估是臨床醫生十分關注的問題。 Day等〔1〕發現QT離散度(QTd)增大與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密切相關,并提出QTd可預測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至今, QTd已作為衡量心肌復極不均一性和電不穩定性的一個指標〔2,3〕。心率(HR)變異性(HRV)是目前公認的無創性評估自主神經活性的最佳手段,HRV減低常是猝死或高危患者最重要的預測因素〔4,5〕。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大株紅景天注射液,并與常規治療組比較QTd和HRV,探討其對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QTd和HRV的影響。
1.1臨床資料 按照WHO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選擇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80例,利用簡單隨機化方法,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90例,年齡60~84〔平均(70.1±9.1)〕歲。實驗組90例,年齡61~85〔平均(71.3±9.5)〕歲。兩組一般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給藥方法 對照組給予吸氧、硝酸酯類制劑、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調脂等常規治療,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大株紅景天注射液10 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10 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QTd檢測 全部患者在入院即刻(治療前)和入院10 d(治療后)應用MAC型心電圖儀記錄12導聯同步心電圖,以T波和等位線交點、T波與T波之間的切跡或T波降支切線與等電位線的交點作為QT間期終點。連續測量3個QT間期,取其平均值,按Bazett公式計算QTd和校正QT離散度(QTcd)。
1.3.2HR檢測 全部患者在入院即刻(治療前)和入院10 d(治療后)應用24 h動態心電圖記錄24 h HR、HR,由計算機自動計算24 h平均R-R間期標準差(SDNN)、24 h內每5 min一段的平均正常R-R間期值的標準差(SDANN)、連續正常 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相差>50 ms的相鄰 R-R間期占R-R間期總數的百分比(PNN50)。

1.5結果 表1,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QTd和HR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用藥10 d后QTd和QTcd明顯縮短, SDNN、SDANN、RMSSD、PNN50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用藥前后上述指標也有明顯改善。兩組用藥前后的差值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降低QTd及提高HRV的幅度大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治療前后QTd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R檢測
QTd是12導聯心電圖上同步測量所得QT最大值與QT最小值的差值,反映了心室肌復極的不同步,臨床研究表明嚴重的心肌缺血是導致QTd和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機制可能與心肌缺血時細胞膜Na+-K+-ATP泵能量缺乏、局部心肌細胞膜內外間不應期不一致、電活動不穩定性增加有關,心電圖表現為QT間期缺血部位導聯延長,實質上QT間期延長主要是ST-T的延長,即復極過程的延長,因為與除極過程有關的QRS時程一般變化甚微〔6,7〕。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產生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加重和血栓形成,內皮損傷、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三者相互作用,是觸發急性心肌缺血、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過程中心肌缺血范圍及程度加重,故QTd和QTcd增大。QTd增大容易形成折返,可以造成多種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猝死的發生率也增高。本研究顯示大株紅景天注射液明顯縮短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QTd和QTcd,從而降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降低了猝死的發生率。
正常竇性心律并不是絕對勻齊,兩次心搏之間有微小的時間差異,其基礎是自主神經對心律的調節作用,HRV能反映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心血管調節的動態平衡,通過對HRV各項指標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活性狀態〔8,9〕。HRV是目前公認的無創性評估自主神經活性的最佳手段,HRV減低常是預測心臟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是猝死或高危患者最重要的預測因素。本研究說明大株紅景天注射液能夠改善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HRV,降低猝死的發生。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引起管徑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特征為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基礎上血小板聚集、并發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微血管栓塞導致急性或亞急性心肌供氧的減少和缺血加重。臨床資料顯示,冠心病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并且冠脈硬化的嚴重程度也隨年齡增大而加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衰老可使冠狀動脈血流進一步減少,更易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多伴有多臟器功能減退,如消化或呼吸系統疾患、竇房結功能減退、個別患者對硝酸酯類藥物過于敏感,致使硝酸酯類制劑、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臨床需要有更多的藥物選擇。
大株紅景天注射液含紅景天苷、酪醇、紅景天芬、紅景天素、多糖、黃酮類化合物、18種氨基酸、具有生物活性的21種微量元素、微量揮發油等化合物,用于臨床可以提高心臟泵血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張早華等〔10,11〕研究顯示大株紅景天注射液明顯改善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明顯減輕犬心肌缺血程度及心肌缺血范圍,大株紅景天注射液靜脈注射后,即刻可明顯擴張冠脈血管,降低冠脈阻力,從而有效降低動脈血壓,減慢心率,減小總外周阻力,從而有效降低心臟后負荷,在不明顯增加心肌收縮力和左心室壓力的情況下,心輸出量和每搏輸出量均明顯增加,心臟有效做功得到加強。同時冠狀竇血氧含量顯著增加,心肌耗氧指數下降,從而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調整心臟血管的順應性,對心血管系統起到調整和改善作用。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大株紅景天注射液可明顯改善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QTd和HRV,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3 參考文獻
1Day CD, Mccomb JM, Campbell RW.QT dispersion:an indication of arrhy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 〔J〕.Br Heart J,1990;63(6):342-4.
2Mulay DV,Quadri BM.QT dispersion and early arrhythmic risk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dian Heart J,2004;56(6):636-41.
3Davey P.QT interval and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Prog Cardiovas Dis,2000;42(5):359.
4張開滋,胡大一,王紅宇.臨床動態心電圖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1186.
5李 可,劉漠晗,盧才義.老年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分析〔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6):528-9.
6吳志峰,李 斌,廖建寧,等.不穩定型心絞痛危險分層與QT離散度變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5):5985.
7高修仁,鄭振聲,馬 虹,等.Holter檢測中Q-Tc延長診斷心肌缺血的價值〔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1996;7(3):202.
8王致林.穩定型心絞痛與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率變異性對比分析〔J〕.華夏醫學,2001;4(3):279-80.
9邰煒彥,肖文良,王 璟,等.介入治療與常規藥物治療對伴QRS波碎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自主神經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5):376-9.
10張早華,劉建勛,儲戟農,等.紅景天注射液對麻醉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5;46(7):538-40.
11張早華,劉建勛,儲戟農,等.紅景天注射液對麻醉犬心臟血流動力學及心肌耗氧量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3):1001-5.